天文和天气
2018-01-03孙正凡
孙正凡
拥有预言未来的能力,是人类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梦想。但是这事很难,古人认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只有少数“神人”才行。这类“神人”总是会跟天文发生某种关系,比如善于“夜观天象”的诸葛亮、李淳风、刘伯温等。之所以有这些传说,是因为古人发现相对于我们身边这个过于复杂的世界,天文现象的规律性非常显著。
规律存在吗?
现在我们知道,大家所看到的日月五星的变化,是由于引力作用主导,天体的运动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而形成的。早期天文学家的主要工作,按当前的学科划分来说就是“裸眼天体测量学”,即测定日月星辰的位置,寻找运行规律,进而制定时间历法。因此天文学成为最早的精确学科。早在两千多年前,东西方的天文学家们就可以预报日月食和行星运动了。
不過我们生活在大气层底部,虽然大气层很薄(约100千米),却对于我们观察星空形成了很大的干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里,“天文”这个词和今天并不完全相同,古人谈的天文也包括大气现象在内——因此在古人看来,“天文”变得更加不可捉摸,“天意”也就变得更加神秘。
在儿童启蒙读物《龙文鞭影》的“天文”部分实际就谈到了很多天气现象,比如“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这两句。所以我们也就可以明白李商隐的《霜月》为何把青女、素娥相提并论了(其实我们身边的霜和天上月亮的距离可是有七个十万八千里呢):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偶然二首(节选)
唐·白居易
楚怀邪乱灵均直,放弃合宜何恻恻。
汉文明圣贾生贤,谪向长沙堪叹息。
人事多端何足怪,天文至信犹差忒。
月离于毕合滂沱,有时不雨何能测。
白居易这首诗前半部分讲的是世间的人事变幻。楚怀王邪乱之君,重用奸臣,偏听偏信,他跟屈原这样的忠直之臣显然是合不来的,所以屈原被放逐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汉文帝在历史上被称为明君(也就是“文景之治”的“文”),贾谊文学出众,政治上也很有见解,这样一位贤臣却被汉文帝放逐去了长沙,抑郁而终。白居易以此说明,人间事实在是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
在后半部分里,白居易开了脑洞为“没有规律”辩护,说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即使天文预报最精确可还有不准的时候。白居易举的例子来自《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当月亮位于毕宿的时候,就要下起滂沱大雨了。当然,古人最熟悉的事例是来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① :孔子出门办事儿让弟子带上雨具,果然下雨了。弟子心里很奇怪,问孔子怎么知道要下雨,孔子说因为昨晚月亮在毕宿,根据《诗经》所以知之。可是接下来又有一次“月离于毕”,天象却并没有下雨。
白居易以“天文”比人事,可实际上他说的是天气。天文和天气的差异,其实比白居易早一百多年的诗人李峤在《中秋月》诗里隐约猜到了。只要能看到月亮的地方,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高度和方位略有差异),可也许几里外天气就不一样了。
中秋月
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为何古籍里会有“月离于毕,俾滂沱矣”的记述呢?显然古人也发现这个“预报”是不准确的。也许是以前的天文观测者曾经见证过这样的事件吧,就记下了一笔,被后人当作规律了。中国古人后来把毕宿称为“雨师”,又把箕宿视为“风伯”,元代黄玠有诗云:“月离于箕风扬沙,月离于毕雨滂沲。星有好风有好雨,嗟尔明月可奈何。”
巧合的是,在巴比伦、埃及也把毕宿称为“雨星”。在希腊传说中,毕宿星团(七姐妹星团)七姐妹的哥哥被野猪所害,因此她们的眼泪化作连绵不绝的雨水。这个传说可能是因为毕宿在冬春之际出现,正值多雨季节。可见把天文和天气混为一谈并不是在中国古天文学里才有的,其他文化中也同样存在。
“天文”观念的变迁
试图寻找天地之间的联系、规律是人们一直在努力的事情。实际上有些地上的现象跟天是有直接联系的,比如古人早就发现,潮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所以中国古诗有云“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但把潮汐和月亮运动联系起来,是牛顿发现了引力作用之后的事了。
上期说到,古希腊天文学最晚到亚里士多德时代,把宇宙分成了“月上世界”和“月下世界”,这也就是地心说。亚里士多德以为,月下世界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组成,充满了变化和衰败。而月上世界永恒不变,因此天上现象具有严格的规律,由水晶一般的第五种元素“以太”组成。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则认为是天圆地方,整个世界都是由阴阳五行组成的,日月五星就是阴阳五行对应在天上的精华(太阴、太阳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有意思的是,因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以为“天人合一”,天上的现象与人间政事有直接的关联,所以非常重视天象观测,留下了丰富的记录。而亚里士多德把“变化”归于月下世界,认为出没规律难以掌握的流星、彗星,甚至新星爆发等现象通通归于大气层里发生的现象,这导致欧洲早期天文学家们不太重视日月行星以外的观测,留下的记录也比较少。(一直到16世纪,第谷才发现彗星其实是属于“月上世界”的。)
看来对于中西方古代天文学来说,有没有发现“天文”和“天气”的区别②,也各有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