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1-03谢飞雁杨积堂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型应用型学院

杨 冰, 谢飞雁, 杨积堂

(北京联合大学 管理学院, 北京 100101)

地方高校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杨 冰, 谢飞雁, 杨积堂

(北京联合大学 管理学院, 北京 100101)

以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为例,围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系统化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创新为导向,实现其个性发展的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外有机结合、产学相互融通的教学体系,推动地方高校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高校; 实践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需求呈多样化特征,对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科学利用市场机制,合理调整教育资源,设置面向地区支柱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目前,地方高校都已经意识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 仍然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在学术型和应用型之间始终找不到切合点,造成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传统的人才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急须进行变革。在这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为例,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系统化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创新为导向、实现其个性发展的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外有机结合、产学相互融通的教学体系,推动地方高校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1 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解析

创新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按照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形式之一是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形式[1]。熊彼特的“创新”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带有“集成”形式的表述——尽可能广义的创新,它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供应链创新等形式的非技术创新[2]。自创新概念提出以来,后续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于什么是创新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比较赞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提出的定义:“创新应该是指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并且获取新的经济社会效益的过程,它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当中包括科学、技术创新和其创造性的应用。同时也涉及到制度、管理和文化创新这样一些诸多要素”[3]。由此可见,创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创新活动具有层次性。

创新人才是创新之本。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倡导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以来各高校都在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尽管大家普遍都意识到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对创新型人才的界定还是存在一定误区:一是把学历高低作为衡量创新型人才的主要依据;二是把智力水平作为判别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标准[4]。由于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存在误区导致很多人认为只有研究型大学才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但事实上高等教育是专业性教育,高校类别的差异性决定了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不同[5]。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想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成效就要突破对创新人才理解的思维定势。首先,社会发展需要多样化人才,创新活动又具有层次性,因此创新人才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准确定位,思考自己能够培养哪一类创新人才。其次,创新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相互联系的,无论哪个类型的人才都需要成为创新人才。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实践创新型人才是针对以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定位的高校提出的。具体内涵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具备在企事业基层单位和生产一线创新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包括:复合的知识基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对于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该坚持以下几点认识:

(1) 实践创新型人才也是属于创新人才的范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曾说过:“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6]。因此跨学科知识背景是创新的基础。此外,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人,绝不是禁锢在条条框框中被模式化的人,因此,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是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关键[7]。

(2) 实践创新型人才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能够适应社会新发展,具备在工作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拓展新领域的能力,因此产学协同是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3) 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能存在简单的“活动化”和“竞赛化”的倾向[8],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

2 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北京联合大学是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之一。管理学院作为其下属的二级学院,贯彻落实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立足首都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在不断凝练学院办学定位以及经管类专业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提出了“学科交叉、个性发展、学生自主、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系统化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创新为导向、实现其个性发展的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1) 学科交叉。学科交叉与创新有着本质的联系。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来源于知识结构的创新和复合[9]。基于这种考虑,学院打破按专业招生的模式,实施大类培养,按照工商管理专业大类设置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统计学等课程,构建公共基础教育大平台,夯实基础;1年后专业分流进入专业教育阶段,期间通过建立学院统一的专业选修课程平台(包括经济类、财会类、管理类、信息技术类等课程)拓展专业视野。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学院改革了专才教育思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专业互动性。

(2) 个性发展和学生自主。整齐划一的培养方式不仅会压抑青年人的兴趣、个性和想象力,而且会让年轻人养成一种学习和思维的固化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10]。因此,学院突破“流水线式培养模式”,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拓展学生自主发展、自我选择的空间,鼓励其毕业后多元发展。根据学生特点积极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方式,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立“名师+名教材+名校交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依托产学协同平台,建立校企融合行业人才培养班,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进入专业分流阶段,设置自主选择机制,由学生按其志向、意愿、个性特征和学习成绩,自主选择其主修专业。同时,在第一课堂之外,学院设置了双学位(辅修)专业项目、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项目、真实企业实践项目以及国内外高校访学计划项目等多种教学活动并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建立了“适应教育—专业渗透教育—专业学习辅导—职业规划辅导”逐层递进学生成长辅导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 实践创新。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等各个教学环节,坚持课程设置对接行业(岗位)需求,教学方法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系统化设计,以培养学生具备在企事业单位基层和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在上述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学院构建了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并以此指导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见图1。

图1 基于个性化发展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3 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

为保证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学院设计了能力导向课程结构,以“通用能力—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外教学“四结合”,产学合作“四融通”的实践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教学体系,见图2。

3.1 课内外教学“四结合”

(1) 理论与实践、实践与课外创新项目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是落实实践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学院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基础课程中穿插一些演示性、验证性、认知性实验,让理论与实践有机对接,实现学中做,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兴趣;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后,设置不少于35学分的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并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践课达到实践课程比例的50%左右;此外,将课外科技创新项目与课程体系进行统一规划,使其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能力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思”,形成了完整的能力培养链条。

(2) 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结合。学院注重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教学模式或考核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科竞赛普及到全体学生。通过竞赛的训练,将学生所学的基础与专业知识综合起来,实现知识的系统整合、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贯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形成了“学、练、赛”一体化的能力提升模式。

(3)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8年就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11]。为此,学院按照“意识激发—兴趣培养—实践体验—项目孵化”培养链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设置“新生研讨课”“创新思维训练”“创业管理”等特色课程并配合持续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创意,奠定创新创业知识基础。同时,在课外聘请具有丰富实务经验业界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进入课堂授课、开设讲座、论坛,让学生与专业人士面对面地接触和互动交流,使学生理解和领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环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进而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图2 实践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教学体系

(4) 应用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学院大力支持教师开展应用研究, 并基于这些研究反哺教学,开发精品微课、教学案例以及学科竞赛项目,搭建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2 校内外合作“四融通”

(1) 专业课程(模块)与行业(岗位)需求融通。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与行业发展相结合,学院注重将课程模块的设置与行业需求融通,以提高能力培养的适应性。例如:金融学专业为满足首都金融行业新增长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需求,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了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块和金融服务外包模块;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结合相关岗位对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将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要求的课程纳入到专业教育课程中等。

(2) 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或岗位)融通。学院注重将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工作(或岗位)融合,提高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例如与大连东软集团对接,改革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将具体教学内容与东软集团内部对应的工作岗位要求相互融合,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案和考核标准,并由专业教师联合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生统一在大连东软集团基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科竞赛(或科技立项)与企业真实问题融通。学科竞赛(或科技立项)与企业真正问题融通,提升能力培养的层次性。学院联合北京北郎中农工贸集团举办“北郎中”杯企业营销大赛,与邮政储蓄银行举办“邮储杯”网络商务创新大赛,与恒天财富举办模拟招聘挑战赛,与慈文传媒集团建立“影视收视率数据抓取与挖掘”科技立项等,以“解决企业真实问题”为核心,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或科学研究,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4) 校内外教学资源融通。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真实的科研创新和工程创新的环境,光靠课堂教学是培养不出来的[12]。因此,学院启动了“1123开放合作计划”,即每个专业至少与1个行业、1个政府主管部门、2个高校或科研机构、3家企业建立合作网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聘请了近70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行业)人士与校内专业教师联合组成教学、学业指导团队,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

4 结语

学院实施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成果应用的效果也相继在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教育、千龙网、中国网等媒体发布,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References)

[1] 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 外国教育研究,2009,36(228):79-83.

[2]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史玉环. 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4] 左健民. 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 教育发展研究,2013(1):76-80.

[5] 吴庆宪,樊泽恒. 多维度谋求创新人才培养新突破[J]. 中国大学教学,2012(2):78.

[6] 吴宜灿. 基于团队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35-59.

[7] 谈松华,王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抉择[J]. 中国高等教育,2012(6):4-8,14.

[8] 熊丙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两大误区和调整策略[J]. 中国高等教育,2008(5):28-30.

[9] 李克武,胡中波,郑伦楚. 以学科交叉路径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探讨[J]. 中国高等教育,2011(7):36-37.

[10] 陈初升,蒋家平,刘斌. 个性化 长周期 三结合,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2010(21):17-19.

[11] 杨晓慧.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12] 袁赞礼,林建成.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J]. 生产力研究,2010(11):237-239.

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 for practical innovative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Yang Bing, Xie Feiyan, Yang Jitang

(Management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By tak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in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around the training orientation of such talents,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designs the training mode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majoring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hich takes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nd takes practical innovation as the guidance, and realizes its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he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the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las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is established so as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practical innovative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local universities; practical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2017-07-10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培养路径研究”(DDB15182)

杨冰(1973—),女,河北承德,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创新创业教育.

E-mail:yangbing@buu.edu.cn

10.16791/j.cnki.sjg.2017.12.005

G642.0

A

1002-4956(2017)12-0018-05

猜你喜欢

创新型应用型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学院掠影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