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分析
2018-01-02谢利英
谢利英
摘 要:主要针对小学德育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展开分析,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目的在于提高小学德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学;课堂教学;调整状态
小学德育教学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生心理发育还在初期,接受知识的同时极易受到社会风气、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小学教育十分重视积极将德育与课堂教学相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事业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分析德育与课堂教学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德育与课堂教学关系分析
对于小学教学来讲,课堂教学是最直接的教学形式,贯彻落实德育教学理念,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理清其中关系,创造更理想的教学状态。
1.德育的主要阵地——课堂
课堂作为主要教育场所,也是德育的主要阵地。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也必须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正确思维习惯与学习习惯。小学生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行为与心理不够成熟,但是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时刻模仿着教师与家长的行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1]。多为学生讲解德育案例,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对德育的探索兴趣,与此同时做到修身养性,发挥课堂教学优势,为学生灌输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任何情况中德行优良都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作为教育目标,要在课堂教育中灌输德育,弘扬传统美德,帮助学生塑造高尚人格。
2.教学工作的落实——德育
课堂教学中涉及很多实际生活知识,要在无形中落实德育,实现小学教学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德育帮助学生科学规范学习、生活等行为,要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加以落实。教师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变化,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利用德育实践活动弘扬传统德育文化,落实小学教学工作。
3.德育与课堂教学——相互推动
德育与课堂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相互推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不同学科可以融入各种德育教学知识。语文课程中教师利用学习的知识宣扬传统文化与精神;体育课程中利用比赛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团结、集体性的重要;数學课程中以辩证统一的思想对待逻辑知识,敢于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需要课堂教学的促进,课堂教学需要德育的丰富,因此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教学发展。
二、课堂教学与德育结合落实
1.创新教学理念,打造德育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转变小学教学理念,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德育学习中,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培训,帮助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贯彻落实全新的教学理念,观察学生心理状态、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德育,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传统文化宣传与熏陶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健康人格。某小学创新课堂教学与德育,数学课堂上积极组织互帮互助实践活动,学生分别将自己的学习困难写下来,以抽纸条的方式确定学生需要帮助的对象,在课堂上预留出充足时间,按照纸条名称学生相互帮助学习,解决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又可以在别人帮助下解决数学学习困难,从中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形成互帮互助意识,为未来学习与生活提供更多帮助。
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感情
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期间,一定要从学生思想角度出发,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学习,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与学生成为朋友[2]。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寻找适当的教学手段,以德育为出发点,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从中教师了解到学生存在的不足,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同时,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小学语文课上,教师以“你心目中的老师”为话题,让学生积极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了解学生心中老师的形象,同时转变话题,让学生讨论“印象中的自己与学习中的自己”,在讨论中学生会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在教学与学习中不断反思,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加以改正。
3.教育引导相结合,全面渗透德育
德育的全面渗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总结科学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观念,利用引导、启发的方式加以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丰富的学习资源,传授传统优秀知识,相互推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志,不断实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德育与课堂教学关系紧密,以此为背景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林玉辉.对小学道德教育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探讨[J].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5(3).
[2]曹晓慧.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学的关系[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