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景待知音

2018-01-02杨和平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8年33期
关键词:闲人赏月山川

杨和平

陶弘景将山川之美收入笔端,自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之景是“欲界之仙都”,陶醉其中,享受美景带来的快乐,并感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方面,他将自己与谢灵运相比,表达出欣赏山水之乐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又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感到遗憾。如此美景,如此仙都,竟然没有人能参与欣赏!美景,缺少知音啊!

苏轼在承天寺看到清朗的明月洒落在幽幽的庭院,一片白茫茫的清辉恰似一潭空灵澄澈的积水,竹柏的影子则像水藻一样在水中漂浮、晃动,恍如仙境。和張怀民一起赏月的他心头一喜,忘却了往日的烦恼,不禁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感叹,一方面,将郁积在心中的苦闷、自我排解的达观和赏月的欣喜倾泻而出;另一方面,也为感慨“无月”“无竹柏”者感叹,世上不是缺少美景,千古明月夜夜在,只是“少闲人”而已!美景,缺少知音啊!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表明自己所好,并对友人进行劝慰。从陶弘景的生平和此文的写作背景看,作者对山水之美的喜爱是一种沉醉的愉悦之情,并洋溢着一种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所以,他是“山川之美”的积极欣赏者,他的感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是与山川的共鸣,是与谢灵运的共鸣,是为“美景”呼唤“知音”。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被贬谪多次,亦被起用多次。元丰六年,他被贬黄州已有四年,写了《记承天寺夜游》。他在描绘明月之美时,在表达赏月的欣喜时,还夹杂着微妙而复杂的情感,有被贬谪的悲凉,有对自我清闲的嘲解等。所以,他是明月之美的被动发现者,他的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与张怀民的共同抒怀,是对感慨“无月”“无竹柏”者的反诘!美景无处不在,你有一颗高雅的赏月之心吗?或者,你是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吗?

山川之美永在,千古明月永恒,陶弘景和苏轼在静待积极欣赏他们的知音。

猜你喜欢

闲人赏月山川
在水边
即景
咏 苔
山川湖海糖丘予你
动豆
赏月
动物赏月
独自一个人赏月
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