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技术问题应用的合理性探析
2018-01-02刘昕
刘昕
摘 要:我国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不断上升,科技给生活带来了无限可能,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也使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越来越大,不同物种的变化速率越来越快,我国的变化也日新月异;但另一个方面,我国的环境也因为科技的不断更新受到影响,我国环境质量完全不如以前,因为科技的高速发展,对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使环境朝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发展,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将环境问题与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让科学技术注意到环境问题,让环境问题用科学的手段解决,使两者都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从科学技术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入手,对其合理性进行探析,以供专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应用 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普通的人们理解的“环境”除了之本身的自然环境之外,也指社会人文环境,都说长的因为科学技术造成环境问题的环境,主要指的是自然环境,平日里所提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而言的,一般针对环境问题将问题列举出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人们将“环境问题”作为影响环境本身好坏的问题,只要当前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有了影响,那便是有了需解决的环境问题,当环境好时,没有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也就不存在解决环境问题,可当环境不好时,人们迫切需要解决这些因为环境造成的问题,迫切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这便是环境问题带来的“积极”作用,人们从环境变化中急于找到处理方式,解决环境问题,使人类生活质量不受环境影响,也使人类身体健康不受环境影响。
二、环境科学技术问题应用的合理性
(一)改变人类的价值观,增加环境保护重视度
我国生态环境水平的降低,与人类环境认识价值观有极大关系,许多时候,造成环境有影响的因素,并不是生态环境,而是人们的价值观,人们对环境的认知程度不够,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便会达不到要求,提出改善环境也仅仅是口号而已,实际对环境进行改善做出的举动效果微乎其微。通过科学技术使环境问题得到解决,需要从人类的价值观开始入手,只有让人类开始重视到生态环境的重视性,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目前遇到的问题,增加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才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面对环境进行保护,能够运用科学技术的武器,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责,改变人类的价值观也改变着人们对科技术滥用的思想,在实际环境建设过程中,将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科学技术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尽可能地降低技术科学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环境问题不至于越来越严重。
(二)人类技术创新思想的提高
对于发展社会来说,人类的创新思想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重视,和人们自主进行科学技术研发的行为,都无不预示着我国社会在进步,人们有了创新的思想,并且愿意根据社会的变化,创造出新的科学技术,让科学技术更好地融入生活,实际上,用科学技术手段去解决环境科学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使我国想着科技大国的目标发展,一方面也可以使我国环境问题切实得到解决,我国环境问题一旦得到解决,我国就可以将更多的心思放在科学建设上,放在技術创新上,通过科学技术解决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时代使然,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民众接受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应用到环境问题中,帮助人们解决了环境问题,我国便不会质疑科学技术的可行性,也会投入更多的人才到科学技术行业,将科学技术应用至环境问题的解决中也可能仅仅只是一个跳板,人们的技术创新观念的建立和思想的提高才是应用合理的原因。为了保证环境问题可以用科学技术解决得更彻底,我国提高人们的科技教育水平也有一定作用。
(三)使用对应的科学技术
环境问题在我国是大问题,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对我国来说是完全不利的,我国需要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从问题的本质入手,使用对应的科学技术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处理,使环境问题从本质上得到解决。使用对应的科学技术解决问题,也能增加技术人员对该技术的了解程度,也能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实践能力,增加了环境问题解决的合理性。
三、结束语
随着人们在科学领域中逐渐占据的有效地位的扩大,我国在环境保护上,可以用到技术更精进的科学技术,可以直接直面环境问题,用科学技术将环境问题解决,来提高环境保护效果,我国作为技术大国,在未来也会将更重视科学技术,让科学技术投身于更多领域,不仅只是环境保护,我国科学技术实践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我国的环境和技术的发展本身是一对矛盾问题,不能得到根除,只能通过技术的精进和有效的措施减小矛盾,让我国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磊.水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科技传播,2016,8(18):160+230.
[2]张希宏.浅析现代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8):83.
[3]籍爽.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与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6(03):37.
[4]刘平,王睿,韩佳慧,易斌.我国环境技术验证评价制度建设探析[J].环境保护科学,2014,40(0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