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建构的背景与策略探讨
2018-01-02张书军芦珊
张书军 芦珊
摘 要:在社会节奏逐渐加快,社会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频度越来越大。各种违反社会主义精神的信息也充杂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在"大思政"思想下进行思政教育更能够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模式;背景;策略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讲话时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指导讲话。高校做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肩负着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思想的影响和改变,而人的思想又是多变且不可掌控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对“大思政”教学模式的背景和策略予以探讨,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工作实践。
一、高校“大思政”教学模式的含义
所谓“大思政”教学模式,是指高校中各种资源一体化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在专业学科教育上,更要全学科、各方面共同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来。从其内涵上来讲就是要在高校中建立一个常态化、体系化和标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1]。使思想教育包含在高校教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权威。
二、高校“大思政”教学模式构建的背景
高校“大思政”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基于现实高校思品教育的困难现状。思政教育在社会各种文化快餐的冲击下在高校教育中逐渐被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思品教育的主管部门不统一,造成无法协调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在当前高校的组织架构中,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分为两个组织系统。一般的思政的教学工作由学校的思政教师完成,其教学规划和管理部门是学校的教务处。而学生的日常行为引导和思想教育活动的展开则是由学校的学工处安排。两个部门日常的工作并不是合作展开而是分别展开,所以在学校层面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对学校的思政工作进行整体的管理。故思政工作的开展也大打折扣。
2、学校理论教育未能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师资资源不兼容
由于学校思想理论教育与思想活动教育的开展分属两个系统。两种教学老师在专业擅长方面各有优势,但是双方的优势不能够共用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时不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理论知识的检验,而另一方面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时,不能够与理论知识相结合,造成了学习与实践的不同步。而且学校两种师资力量不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善于理论的教师不擅长实践活动,擅长实践的教师不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两者之间未能形成合力,加深了两种方式的隔阂。
3、缺乏有效运行机制,未能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
学校在思政教育资源配置体制上缺乏有效运行的常态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思想的教育,需要学校各学科教育和工作的配合。而现实中的高校思政教育总是缺乏学校与学生的互动、学校与老师的互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隔离了教学活动中各主体的关系[ ]。同时高校思政教学中忽视了校内与校外、学科内与学科外等资源的整合,造成教学资源利用过于片面,无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校也不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造成“学习无用论”的横行。
4、缺乏与社会、与企业的实践结合
在现代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未能体现出有用的价值。社会和企业对高校走出来的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不认可。一方面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体现出其社会价值功能,另一方面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与社会脱节,亟需进行改进发展。
三、高校“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建构的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坚持人的因素占主导。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的思想,所以高校思政教学的就要坚持以学生的教学需要为中心,也要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为中心。坚持学校的各项服务与资源向这两方面倾斜。“大思政”教育要求就是要有一个基本战略作为开展整个教学工作的引导,而以人为本就是引导高校思政教学的基本战略。只有关心到学生、关心到教师,才能够使广大学生、广大老师共同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才能更好的投入其中。
2、改革思政教育的管理机构
“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下要求学校教学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高校要改革过去两条线管理的组织架构,建立统一的教学实践机构,统一调配教学资源,安排学生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合一”。同时学校机构应建立考核监督机制,针对教学目标要定期跟踪和考核。加强对落后教学方式的改进,加强对落后教师的培训,推动学校机构的有效运行。学校强有力的领导是“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成功开展的保障,只有建立統一的组织体系才能保证思政教学的快速实施和落地。
3、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一支精干、专业的思政教师队伍是“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建立的基础。学校的教师队伍中不应该仅仅包括思政理论研究者,更应该吸引优秀的党团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思政工作第一线的人才加入[ ]。这一类人才具有丰富的思政一线工作经验,更懂得思政在工作中的开展技巧。同时与学生、与年轻教师的沟通比较多,相互之间比较熟悉,能够更快更通畅的进行思政教学。通过把专业教学人才和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者相结合,可以丰富教师队伍,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4、建立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和不同的时代需求,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应该符合时代的发展。过去的理论核心要结合现代的国情社貌,重新编纂课程内容。一方面使核心理论焕发新时代的光芒和生机,另一方面也能够吸引学生更有兴趣的去学习。把当今时代下优秀的思政工作案例加入到课程学习中来,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认识到现代社会也是需要思政教育的。建立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是“大思政”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是其生命力所在。
5、建立与社会、企业的沟通机制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这也是“大思政”教育的目的所在。高校应与社会各单位建立思政教育实习基地,一方面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中各种实践活动,参加企业的实习活动。并从中运用自身学到的思政知识进行相关社会研究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行动。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思政教育宣导,推动企事业单位员工的政治觉悟提高。
四、结论
高校“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是新的社会形势下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新的探索,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在这种历史机遇期下,高校思政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构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架构,坚持资源有效配置,坚持课程革新,坚定走一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之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杨威.新形势下互联网思维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J].文存阅刊,2018(19):72.
[2]陈承财.大思政视阈下高校诚信教育探究[J].新西部,2018(27):144-145.
[3]潘玉昆.新形势下大思政体系工作机制研究[J].管理观察,2018(26):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