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系家长”的佛系家教

2018-01-02孔霞

戏剧之家 2018年32期
关键词:佛系家教家长

孔霞

【摘 要】“佛系家长”说的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以“佛系”的态度对待的家长们,包括“佛系父母”,还包括参与家庭教育的其他家中的长者。然而,由于对“佛系”一词理解上的不统一,佛系家长的佛系家教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自成一派。可查阅的文献中对“佛系家长”和“佛系家教”的研究也是寥寥几篇泛泛而谈。本文尝试从“佛系的源起”和对“佛的态度”的“追根溯源”来粗浅地谈一谈对“佛系父母”和“佛系家教”的认识。佛系,即佛的态度,佛的态度在教育活动上进一步表现为“佛”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作者经过研究认为若以“佛”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来看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应当至少遵循以下原则:以众生平等的佛系视角去接受和尊重孩子的“自我”;以自然而平常的佛系心态应对孩子的常与无常,才是自然顺应之道。这样首先有利于与亲子之间建立起深刻、长久而健康的关系,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实施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再以“佛的态度”感化之教育之,更是顺应教育之道。

【关键词】佛系;家长;家教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147-02

“佛系”一词最早见于2014年,日本某杂志介绍最近流行的一种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 他们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内心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节奏去做。2017年年底于国内风靡和大热,始初于网络流行,后又被引申出“佛系买家”、“佛系职员”、“佛系家长”,等等。国内对佛系的基本认识就是“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

对于“佛系”,我们先“追根溯源”一下。佛系,也就是佛的态度:对同一事物,既拒绝它的消极因素,又接受它的积极因素,接受,但不完全接受,拒绝,但不完全拒绝。犹如对人性,中土佛教天台宗认为:人性(佛性)除具备善的因素外, 还包含恶的性质 ,善与恶是佛性(心性)统一体的二面。善与恶是作为众生自然存在(所有)的本性,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能、作用;善与恶是同本性(心体)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即是“互具”的。①再以佛的态度来看一下“佛系家长”,怎么样才算的上的真正的佛系呢——首先,应当以人(佛)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只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物品,是“我的孩子”,可以随意地控制、塑造和改变……

时下的中国家庭,除非及其贫困之地,在教育孩子上开始不惜一切、不择手段。以时间为主线来看,从孩子出生不久就开始被家长带着去接触早教,上各种课程,直到孩子而立之年家长还如对婴孩般的对孩子的学业、事业甚至情感生活操心、设计、掌控;以空间为主线来看,从家教到学校教育到各种补习班。可以说,在经济、时间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做到了极致,在教育孩子这个大工程上可谓是竭尽所能、用尽所有。却少有人真正认识到,在这样的安排之下,孩子的成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都在缩水。他们的成长轨迹基本上都是循着固定的范式而向着那个共同的“理想世界”逐步延伸,他们没有机会成为自己,甚至没有机会认识他真正的自己,从能听懂话开始,听到最多的就是你应该怎么样,你不能怎么样,少有家长或老师去问孩子,你想怎么样。而事实上,孩子不可能真的成为违背他自己本初的样子,家长越是焦急地想去改变孩子,实际上就越是排斥和否定孩子自己,这样的话,孩子必然是痛苦的,对家长也是排斥和抗拒的。即使迫于压力,孩子真的顺从家长的意愿变得“更好”了,变得不再是家长眼中的那个“糟糕的自己”了,多半他们的亲子关系也破裂了。因为家长眼中的那个“糟糕的自己”并没有消失,他只是深藏了起来,但无论藏的多好,在家长面前也可能会因为紧张被发现而露出马脚。所以他们更愿意远离这样的家长,而这个时候,这些家长们(多半是父母)就会随之失去自己生命的真正价值,于是他们又离不开孩子了,悲惨地成为孩子的共生依存者。②

实际上,从教育的本质层面来看,家庭教育的实施者需要佛系思想:教育之道首先是顺应之道,顺应自然规律——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应个体差异——孩子的个性特点;顺应兴趣爱好——孩子的天性所向。在佛教还有一个说法,即“平常心”——是以顺乎自然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一切境遇。每一个孩子天资和成长都不同,大一统的标准适合运用于工业化的产品,但却不能适用于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个体。所以不要以大众的标准来评价和要求自己的孩子,也不要随意地去否定和批判孩子,因为“存在即合理”,每一个孩子无论“好坏”,都是符合他本性的真实形态的存在。事实上,所谓的“佛系”就有点类似于黑格尔说的“存在即合理”的观点。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其三是“自由选择”。以我们现在所探讨的主要问题——从与“佛的态度”类似的“当代存在主义”的思想来探寻“佛”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角度来看,以上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和第三个基本原则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首先,“存在先于本质”,即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其次是“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萨特指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进而推论出佛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每一个儿童都是自由的;教育应当首先顺应每一个孩子的特殊性,并最大限度地尊重孩子的自由。

“佛系家长”尤其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做出改变:第一,接受孩子的“自我”,允许孩子的“自我”回归他的主体。最先感觉到“自我”存在的当然是他自己,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孩子在两岁半左右的时候就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也就是第一次感受到“自我”。之后,这个“自我”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和控制“本我”的形成,即“自我”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会决定着“本我”对自己的性质和形态。人之初,是善恶兼具的,如果父母更多时候只是盯着孩子恶的方面,再以教育的名义去否定和批判,以恶言治恶行的话,那么多半的结果就是父母所给孩子的那些恶性的评价就变成了孩子对其“自我”的认识。比如,一个一岁的孩子常常并非因为恶意去“打”人,有些家长就直接对孩子厉声指责恶性评价:“你怎么这么坏!不可以打人!坏孩子!”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首先从家长的语气中感受到了家长的恶意,他的第一反应便是本性地自保和反抗。其次,他接收了这样的信息“我是坏孩子,我爱打人,而我打人就可以使他不开心,他很我很凶,我不喜欢他,他不开心我就开心了,以后他再凶我,我就再打他……”这样的“反教育”行为,在许多中国家庭,特别是隔代教养的家庭中是司空见惯的。其根本问题就是错误地认识了孩子的“自我”,并且进行了错误的引导和过分的对待,实际上就是绑架了孩子的“自我”。这样做非但达不到自己期待的结果,而且会让教育难上加难,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所以请把孩子的“自我”还给他,放慢脚步,放下威严,蹲下身来跟孩子一起去了解他的“自我”,给他足够的时间和错误表达的机会。人性虽然是复杂的,但本初都是向善的,只要有着光亮的指引,他便能够自由快乐地成长。第二,感化教育是家长独有的手段,合理利用,效果显著。佛法本就是一种师道,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本来就是一部教育发展史,佛教教育体系的形成自从佛教进入中国之后就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姿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化和积极的推广,佛教才得以在中国根深蒂固,所以那些给佛教冠以出世、不求、懒惰等帽子的都是偏见之词。随着“佛系父母”的流行,更有人胡乱定义佛系家长就是“不争不求,只是不考虑后果和思想懒惰,对孩子的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这无疑也是偏激的理解。简单来讲,想要看懂佛系教育,对比《西游记》里面唐僧对他三个徒弟的教育就清楚了——唐僧的“佛系教育”显然不是“无为不求”,凡事一句“阿弥陀佛”就完事了。整个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的历程,他的三个徒弟在他的教育和感化下,才得以功德圆满,最终成佛。而感化教育就是唐僧惯用的手段,所谓感化,《当代汉语词典》释为:用行动来影响或用言语来劝导,使他人受感动而向好的方面转化。教育离不开感化,离开感化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尤其对于家庭教育来讲,更应以感化为主,因为家长与学校教师相比在施教者的角色上最大的优势就是情感。父母之爱大于天,而孩子对于父母的爱和依恋更是超过了父母之爱,所以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情感资源——用爱去感化,用爱去教育。只要真正做到了以上要素:接受孩子不完美的“自我”,站在孩子自己的角度去认识他的“自我”,以善引导,用爱感化,从众生平等的角度去尊重去对待,自然就能体悟到佛系家长的境界,收获佛系教育的善果。

注释:

①王月清.论中国佛教的人性善恶观[J].南京大学学报,1999(2).

②心理学认为这些“控制型”的父母其实是共生依存者,意指让他人的行为影响自己,而自己又会去强迫性影响他人的人。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中国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吕澂.中国佛学思想概论[M].上海:天华出版社,1982.

[4]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7,136+244.

猜你喜欢

佛系家教家长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佛系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