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腔行字”角度论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改良
2018-01-02叶丹青
叶丹青
【摘 要】建国以来,美声唱法虽然在民族化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未在我国得到普及与推广。究其原因,是由于美声唱法的民族化主要表现在对民族唱法的美声化改良方面,并未真正实现自身的民族化发展。因而,本文拟在回顾美声唱法民族化积极成果的基础上,从“以腔行字”、融合民族润腔手法的角度,来探讨依托民族新唱法逐步推进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化;以腔行字;润腔;民族新唱法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042-01
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声唱法在我国公众的文化生活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而且在充分融合美声唱法气息及共鸣技法的基础上,还推出了改良化的民族新唱法,成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主体技法。然而,这一系列的民族化改良成果并未能够使美声唱法得到发展。本文将探讨依托既有的民族新唱法来推动美声唱法在咬字吐字方面民族化创新与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一、建国以来美声唱法民族化的积极成果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以来,开始了同民族声乐相融合的过程。从四五十年代美声唱法“洋嗓子”与旧式民族唱法的“土嗓子”之争,到八十年代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逐步融合,再到九十年代后期融汇了美声唱法呼吸与共鸣方式的“民族新唱法”的确立,美声唱法的“民族化”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之后,终于尘埃落定。不可否认,民族新唱法在汲取、融合美声唱法呼吸方式的基础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如借鉴美声唱法的腹式呼吸或胸腹联合呼吸方法,融合传统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方式,形成了特色化的头腔共鸣效果,呈现出了清越、明亮,富有穿透力的真假混合声。这种高音是融合美声唱法头腔共鸣与传统民族唱法口、鼻、咽腔共鸣之音色特点的特色化高音,标志着美声唱法自传入我国以来与传统民族声乐唱法的交汇融合取得的显著成果。尤其是以金铁霖教学体系为代表的“民族新唱法”,在结合美声唱法与传统民族唱法两者的优点和特色并促成二者取长补短、有机融合方面,确实发挥出了整合与示范作用。所以,九十年代中后期当民族新唱法定型后,标志着建国以来美声唱法的民族化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
二、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新取向蠡测
自建国以来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成果实际表现为: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演唱技法体系。这种名为民族新唱法的演唱技法,雖与美声唱法有直接关系,但又游离于美声唱法之外,和真正意义上的美声唱法并行于世,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唱法体系。既可以说它是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发展成果,也可以说它是民族唱法美声化的艺术结晶。实际上,限制美声唱法在我国普及推广的主要因素并不在呼吸、发声、共鸣的技法及其所获得的音色方面,而在于咬字吐字方面。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肖黎声教授指出的,美声唱法在咬字吐字方面的基本规律是“以腔行字”,这同民族传统声乐演唱的“依字行腔”构成了鲜明的反差。由于“以腔行字”讲究的是先找准元音(字腹)的声音效果,而后添加声母(字头)和字尾(归韵),导致字腹元音的共鸣效果被凸显出来,而字头声母和韵尾的发声则十分短促。这不仅与我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把握不好还易产生“音包字”的不良现象,导致观众听不清楚字音,辨不明歌词含义,也就无从体会美声声乐演唱之美了。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美声唱法自身实现民族化的首要取向应是对其咬字吐字方式进行改良。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声唱法就可以像民族新唱法那样无保留地借鉴传统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方式,那样只会因违反美声唱法根本的演唱技法规范而令其失掉特色,同化于民族新唱法。实际上,美声唱法“以腔行字”找准并突出字腹元音声音效果的演唱规范本身,同日常会话及民族声乐演唱中突出字腹元音时值、响度的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故而笔者认为,美声唱法的民族化发展,首先应从改良字腹元音的发声开始。具体来说,就是尝试引入一些传统戏曲、民歌中广泛存在的擞音、疙瘩音、喉阻音、哈哈音、撤催等主要用于修饰字腹元音发声效果的润腔方法,促使美声唱法所突出强调的字腹元音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民族声乐情韵和色彩。这样,就有望促使美声唱法的共鸣效果更加趋近于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从而拉近美声唱法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推动美声唱法在当代的普及传播进程。
然而,在美声唱法中直接加入上述的戏曲、民歌润腔手法,其风险仍是比较大的。为了控制风险,可以先在民族新唱法的演唱中融合推广擞音、疙瘩音、喉阻音、哈哈音、撤催等润腔手法。待这些润腔手法成功融入民族新唱法并积累相关艺术经验之后,再对美声唱法“以腔行字”这一吐字规范进行改良实验。
综上所述,由于民族新唱法在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法基础来自于美声唱法,所以在演唱技巧上与后者存在着较多的共通之处。故而,可先在民族新唱法中展开元音字腹润腔的实验。待取得积极成果后再推广到美声唱法中。有望利用民族新唱法的这种“反哺”机制,切实推动美声唱法自身的民族化改良发展,逐步建构、确立起中国化美声唱法全新的技法与审美范式。
参考文献:
[1]肖黎声.以腔行字——美声唱法歌唱训练之我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02).
[2]陈昕.美声唱法民族化探究[J].黄河之声,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