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如何应对老龄危机

2018-01-02汪灵犀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长者养老香港

汪灵犀

香港人口老化的程度,在亚洲仅次于日本。按照香港民间智库—团结香港基金的推算,到2064年,香港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将达到51岁,超过1/3人口是65岁以上长者。到2064年,香港劳动参与率将由2014年的59.3%降至48.6%,每千名劳动适龄人口需要赡养567名长者,这对香港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将构成重大挑战。

香港上了年纪的人有种不服老的心理,不喜欢被称“老人”,因此社会普遍称他们为“长者”或“银发一族”。除了这两个称谓,香港社会还爱用“智龄”“乐龄”“活龄”等指代老年。“智龄”大意是智慧地老去,聪明地适应年龄增长而非一味抵抗;“乐龄”大意是快乐舒心的年龄,因为已卸去大部分家庭负担;“活龄”大意指积极地、活跃地老去,即仍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这些称谓恰好构成了香港老人“积极颐年”的全景画面。

“工作狂”和“老顽童”

“人口老化不只带来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机遇。”香港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前局长杨永强认为,很多香港长者年龄虽老,状态不老,只要营造良好的环境,精力充沛的老龄人口也能继续有所作为。

比如曾担任中国民生银行行长、汇丰银行中国区总裁的香港人王浵世,退休后著作多本,又为杂志撰文,到电台、电视台主持节目,并担任企业顾问或独立董事,还到内地演讲,分享金融经验。今年虽已69岁,依然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

香港耆康老人福利会主席麦建华也表示,长者重新投入职场有助于填补劳动力缺口,无论是会计、主题公园亲善大使、交通统计员,都是长者可以胜任的工作,可以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我们在2010年举办长者招聘会时,只有11个雇主参加,提供250个职位空缺。到2015年时已扩大至49个雇主、逾5000个职位空缺,岗位也趋向多元化。”麦建华介绍说,香港耆康老人福利会还创办了“耆星课程”,教授长者求职技巧,包括选择适合的岗位、建立个人形象、面试技巧、职场“潮语”等,让长者与当下社会接轨。

而一些厌倦了几十年紧张工作节奏,想慢下来放松身心的“老顽童”,在玩乐之余也给城市文化生活注入活力。

香港市民谢珍珠退休加入“消化饼”乐队担任鼓手,打鼓之余还学习弹电子琴、吉他、低音吉他。谢珍珠说:“我的人生下半场活得非常多姿多彩,最重要的是每一天能够开心生活。”

现年72岁的关文田工作了47年,56岁那年从香港电话公司采购经理的岗位上退休,之后在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当了3年讲师,把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到60岁时,他开始另一种生活:穿戴上远足装备,登山涉水,接触大自然。“与其他人一起远足登山,结识同道中人,可以擴大社交圈子,而且远足可以令身体健康,保持活力,又可以欣赏郊野景色,心情变得开朗。”关文田说,接下来打算挑战需要穿越美国3个州共4286公里的太平洋屋脊步道,用挑战筹得的慈善款帮助弱者。

“黑科技”派上大用场

照顾长者的工作被香港人视为3D行业:Dirty(肮脏)、Difficult(辛苦)、Dangerous(危险),一般人多不愿意入职。试想,面对一个中风或痴呆长者,要反复为其喂糊、吃药、翻身、清理大小便、洗澡、穿衣、扶抱轮椅、康复锻炼、外访求诊……其中的每一项都极花体力,很要耐心,难怪没多少人愿意干。

“黑科技”这时派上了用场。据了解,目前香港市面上已经研发出可扶抱长者的机器人、自动吸便机、座椅沐浴间(自动射水喷皂液)、可协助长期卧床长者转身的床单架(透过左右移动床单),也有自动清洁布(透过光线可杀菌、除湿、去味)、外观时尚能360度旋转的“天行健轮椅”、适合中风患者康复使用的机械臂“希望之手”……将这些科技引入养老院或长者家中,能大大改善长者生活。

香港“长屋设计”公司就是一家专门为老年人改装房间的小型社会企业,其联合创始人雷炜程表示,他们的经验表明,通过在老人家中加装升降衣柜、升降橱柜、座式淋浴器等友善设施,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意外发生,还能辅助老人实现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大大减轻家人或护工的护理压力。

针对老人看病频繁的问题,有的养老院引入香港本地的“老友所医”手机软件,专门为养老院中的长者提供“Uber式”的看病服务,“面对第一次求诊的院友,医生会亲自上门面谈,接着会开方,由快递公司送药。之后复诊以视频诊症进行。目前约有30名医生可以接单问诊,至今已为香港70家养老院提供2600次医疗服务。”创办人冯治本医生说。

长者最怕寂寞与无聊,如今随着科技发展,电子宠物和机器人也可与长者沟通、侃侃而谈,帮助长者锻炼脑筋,也给生活多添趣味。一些养老院和机构通过引进日本研制的智能海豹宠物Paro、法国研制的能跳韩国江南Style骑马舞的智能机器人Nao等,安抚长者情绪,推迟认知障碍症的发病。

香港东华三院柏悦长者优质照顾服务站于2015年自日本引入7只不同颜色的智能海豹电子宠物。情绪低落或患有认知障碍的长者可以通过电子海豹,进行音乐、触觉、语言的互动,缓解焦虑情绪。“我记得有一名患有认知障碍症的长者,在第三次与海豹见面时已会讲完整句子,记得海豹的名字,说明这项新科技有效改善了长者的心理、生理、社交能力。”服务站主任陈瀚儒说。

特区政府也大力支持安老事业的科技发展。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017年10月发表施政报告时指出,政府会预留10亿港元成立基金,资助安老服务单位试用及购买科技产品。

北上安老逐渐可行

香港的土地不足,楼房又贵,政府手中的养老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长者的养老需求。有香港媒体报道,现时长者排队入住政府安老院的名单已经超过3.5万人,很多人排队多年也未必能住进去,每年约有5000名长者未轮到便去世了。而内地广阔的空间,正好可以帮助消化香港的社会压力。

据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介绍,为了便利部分长者选择到内地养老,特区政府在2013年推出“长者津贴广东计划”,让65岁或以上、选择移居广东的合资格长者,无须每年回港居住60天以上,也可领取高龄津贴,现在惠及约16000名长者。参考“广东计划”的成功经验,特区政府在今年4月1日推出了“福建计划”,让选择移居福建的合资格长者能同样受惠高龄津贴。

北上安老,最大的难题是医疗。长期致力于为长者提供住宿、护理等服务的香港伸手助人协会总干事陆宝珠称,在医疗信息互通方面,跨境沟通还不够完善。“我们要知道安老长者的病历纪录,吃什么药物。香港现推出医健通,公私营的医护机构都可以获取病人健康资料,但这些信息未开通到内地,网络系统连接不通。”

香港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黄国健说,只要内地能提供专业医疗服务,愿意回流内地养老的长者人数将大增,比如引进香港大学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港大深圳医院,就深受在内地居住的港人欢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总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比香港最负盛名的玛丽医院面积大2/3,开放床位1000多张。医院临床事务副院长陈志权介绍称,运营5年多来,许多港人慕名北上求医。在香港医院约诊耳鼻喉科需要几个月甚至近一年时间,这里网上预约3-5天便可,约牙科也只需几天时间。“香港长者也可利用医疗券到该院求诊。病人之中,1/4是港人,3/4是内地人。”

港人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办更多港式医院,提供更完善的医疗配套设施的呼声得到中央肯定回应。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张晓明2017年底表示,中央政府支持港澳在大湾区开办医院、学校、健康养老中心等具体项目,港澳办会结合相关政策,务实推进合作。民政部也于2017年6月表示,将进一步开放市场,在投融资、土地供应、财政补贴等方面加大对香港地区组织或个人在内地投资设立的养老机构的支持力度。

香港工联会广州中心主任邵建波说:“香港是个老龄化社会,如果福利政策能支撑的话,希望回内地养老的老人应该很多。”邵建波认为,从长远来看,港人赴内地养老将是未来的大趋势,在妥善安置养老者的前提下,更可有效减轻香港社会的压力。

猜你喜欢

长者养老香港
养老生活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香港ifc商场
《弟子规》节选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