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腻描写显真情

2018-01-02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莎莉文烛台土块

《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关于“爱”的回忆散文。正因为有爱,安妮·莎莉文老师所表现出的高超的教育艺术才会深深地感染小海伦,她才能有机会带领着6岁的盲、聋、哑儿童海伦走进一个充满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的美好世界;正因为有爱,海伦·凯勒即使在“茫茫大雾中航行”,也依然在呼唤光明,所表现出的是一个健全人都难以企及的对知识的渴望;正因为有爱,海伦·凯勒才会在她的自传体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这段往事,谱写出一曲爱的颂歌!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语境,对文中的几处描写进行简单的赏析。

【课文导入】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那是 1887 年 3 月 3 日,当时我才六岁零九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下午的阳光穿透遮满阳台的金银花叶子,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会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技法讲解】

人物的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种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就势必能体现出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及思想品质。如第二个例段中的“搓捻”“撫弄”等词,皆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海伦·凯勒所处环境的安静惬意;同时,也表现出其无所事事的状态。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真实、有力地凸显了文章的主题。如“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一句就表达了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无比感激的心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再如“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一句中,更是以生动的修辞,反衬出“我”在未受教育前对光明的渴望。

【即学即练】

课内巩固

1.结合上下文语境,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及作用。

(1)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布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2)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

2.请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有

关海伦·凯勒学有所获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并仔细体味其中所蕴含的真意。

(1)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来去匆忙的样子,我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

(2)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

(3)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课外拓展

3.细读下面的文字,理解画线部分在选段中的作用。

(1)土窑和地瓜备好后,我们这帮小伙伴围成圈,开始点火烧窑。先用拾来的干草慢慢地点着,鼓起嘴小心地把火吹旺,再用田间的玉米秸、干树枝烧。烧火时也要小心翼翼,唯恐上面的土块坍塌,红红的火烤着小伙伴的脸,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了。野地里,火就着风势,越烧越旺,等到烧到垒在上面的土块大部分都变红就可以停火了。这时,把坑里的灰烬扒出一些,将垒在上面的土坷垃一小部分抖落到坑底,然后一块一块地把地瓜放到土坑里面,再把剩余的土块全部压在地瓜上面,用脚把烧红的土块踩碎,盖在地瓜上面。(李海流《童年的烤地瓜》)

(2)一位好友的女儿,寄来她在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给我看。内容是写她十几岁的儿子在幼年时亲手雕了一对烛台送给她,做母亲的当然是万分珍爱。儿子渐渐长大了,有一天,他发脾气,顺手拿起一只烛台扔向母亲。母亲于吃惊与盛怒之下,拾起地上的烛台,竟连同柜子上的另一只一起扔进垃圾桶。儿子怔在那里,怨怒的眼神仿佛在说:“你扔吧,给你的东西,你爱怎么扔就怎么扔。”第二天一早,她后悔了,去垃圾桶边想把烛台拾回来,却已被清洁工收拾走了。

她心头感到无比的刺痛,尤其是想起儿子当时雕刻的那番心意和所花的工夫时,她叹息道:“为什么美好的东西,总是在失去之后才觉得格外可爱?”(琦君《儿子的礼物》)

4.任选情境,写一写主人公此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200字,答题纸自备。

情境1:当体育课/音乐课/手工课改成自习课……

情境2:当你看到一个乞丐在路边乞讨,而破碗中还寥寥无几时。

情境3:雨滴滴答答地下着,天阴沉沉的。试卷发下来了,上面鲜红的“58”分就像一双喷血的眼睛一样瞪着我,令人毛骨悚然。

猜你喜欢

莎莉文烛台土块
叩土笼
心别失去方向
贼的藏身术
贼的藏身术
爱是黑暗中的光明
——再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贼的藏身术
水晶烛台
另一个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