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18-01-02马国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纠葛蒙古族青海

马国君

“无序开发”是指人类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对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缺乏充分认识的前提下,采取与生态系统不相兼容资源利用方式的泛称。因为这样的方式难以做到对环境的利用与维护相互适应,故而容易诱发诸多的“生态灾变”,类似的开发引起了学界极大关注。因此要做到生态重建的开发目标,就得注意开发模式与区域环境、民族文化的兼容。《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自创刊伊始,就致力于刊发这一研究内容的优秀成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本期“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栏目所刊登的3篇文章,正是围绕该主题展开,而且各有优势,各有侧重,相互支持佐证,深化了这一研究题域。

内蒙古巴林山地地貌类型丰富,草原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历史上,经蒙古族同胞长期经营,当地的自然与生态系统已经和蒙古族的传统游牧文化达成了高度兼容。然而,近数十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冲击加剧,当地居民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诱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孟和乌力吉博士的《山地生态文化传承状况与应用价值——以内蒙古巴林蒙古族为例》一文,运用人文地理学、生态民族学诸学科研究方法,对巴林山地草原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与生态文化等展开了深入剖析,认识到传统游牧经营方式乃是最为适合于当地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方式,传统游牧文化的解体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认为,要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就得重视当地的环境特质、民族文化和当地蒙古族的特殊历史过程。该文主张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索出一条包容多维视角的可持续发展新思路,才能够收到开发与保护的和谐兼容。这样的结论应该引起学界重视,并展开研究,以期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重建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青海位处我国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结构复杂而破碎,故能为人类垦殖的土地资源甚为有限,如果缺乏有序的社会管理,就会扰乱青海省境内的生态环境稳定。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政府管理不力,从而诱发了诸多类型的社会纠葛,对此类纠葛引发的社会与生态问题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张开博士的《利益纠葛与生存压力:民国时期青海地区社会生态管窥》一文,以青海地区生态、社会变迁为突破口,通过对民国时期青海利益纠葛类型的梳理,发现该时期各族居民的生存压力和权利争夺成了诸多纠纷产生的根源。这样的利益纠葛打乱了有序的社会管理体制,埋下了青海日后生态灾变的隐患。值得注意的是,该文致力于青海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以及其历史背景的长时段思考,意在揭示当时的生态变迁其实是政治动荡管理无序的必然产物,这是一种沉重的历史教训。故而,该文的结论对于今天大西北地区生态重建与规划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杨秋萍、耿中耀合著的《当代植葛用葛的缺失与补救》一文,通过古今植葛用葛方式的差异比对,指出我国各族先民在精心驯化葛类作物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植葛用葛本土知识和技术。这样的本土知识和技术即使到了今天,在维护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等领域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历代中央王朝赋税政策的变迁,却在无意中疏远了葛类作物的利用价值,最终使葛类作物退变为野生植物,甚至成了“恶草”,随之导致植葛用葛知识的传承中断,造成了人财物的巨大浪费。故要重建我国的葛产业,使之为今天的生态建设、粮食安全服务,就必须充分认识历史上的“葛文化”、葛产业,从中发现古代植葛、用葛的传统价值,排除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各种社会障碍,并从中吸取教训,才能使植葛產业在当代获得新生。该文的论证有理有据,资料解读深入浅出,很值得一读。

概言之,生态重建是一项甚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再造“绿水青山”,并使之成为“金山银山”,充分考虑区域历史、民族文化、生态环境诸因素就显得必不可少了,也只有在充分认识以上诸因素的前提下,才能为我国今天的生态治理提出可资应用的文化对策来。

[责任编辑:罗康智]

猜你喜欢

纠葛蒙古族青海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胶着With PVC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试论舞蹈中道具与情感的“纠葛”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