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的策略
2018-01-02刘金洪
刘金洪
摘 要:当前的时代是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逐渐开始信息化作业,在教学也逐渐使用微课教学,微课教学具有操作简便、灵活等优点,受到了很多教师的青睐,首先分析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的意义,其次阐述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的策略,最后总结了全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课教学;意义;信息化;策略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的意义
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高中数学教學中运用微课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激发热情,增添乐趣
微课主要是以数学教材为基础展开的教学,将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和概念模拟成生活中的情景,促使学生探索知识点中的问题,微课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将零碎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还可以将呆板的知识点转变为图像和文字结合的形式,将知识点生动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微课能够促进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相应进度的学习,简化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微课虽“微”,但设计的知识点均是重点、难点,具有很大的教学意义。
(二)攻重克难,提升能力
高中数学比较抽象,学生在构建相关知识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重点、难点,针对这些重难点,教师可以设计成微课的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将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接着有针对性地讲解知识点。例如,在“正余弦函数图象”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沙漏单摆实验微视频,再借助几何画板画出正余弦函数图象,将抽象的函数图象形象化、简单化,变枯燥无味为生动形象,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的策略
(一)依生据本,制作微课
微课的制作要以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为基础,以学生的需求为目的,通过研究调查,选定需要制作微课的教学知识点,同时还要选择同知识点相应的图片、音乐、影视等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带着问题观看微课视频,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还要注意教师在设计微课的时候要将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语言要简洁明了,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同时还要突出课堂的重点。例如:“8个人分两排站立,A和B之间相邻的站法有多少种。”这类问题具有很多种可能性,且题目也和实际生活比较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微课假设出几种可能性,促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思路,首先要将题目中确定的AB两个相邻人捆绑视为一个整体,那么就变成7个人分为两排,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排列组合数,然后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对AB进行排列,将得到的结果乘以2,很快就可得出答案。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明确自身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扩展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在教学“空间四边形”的时候,教师通过微课将空间四边形的图形展现在大家面前,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制作出相关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该章节的重点,即空间四边形的对角线是不相交的,同时在体验微课教学的过程中也为后面的异面直线教学埋下伏笔,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构建活动,协作教学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能够更加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利用微课能够构建教学协作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授“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相关知识时,微课展现“找点法”作图,使得学生对椭圆的图像具有一定的认识,在实际讲解中,要合理地设计问题,先让学生回顾之前讲过的作图法,然后提出问题,在作图像时,椭圆图像中有哪几个主要点?主要点找出后,在用曲线连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椭圆图像有哪些主要特征?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地对椭圆图像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椭圆的概念及特征。
教师能够将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重难点制作成微课,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为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很大的便利。微课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开数学教学,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建立与知识点相关联的情景,引导学生融入问题环境中,通过动态展现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微课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要合理巧妙地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才能构建高效课堂,才能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海丽.试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示错教学的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4):118.
[2]杨富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9):168.
[3]余丽琴.高中数学微课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