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思想品德中的运用
2018-01-02谢桂亮
谢桂亮
摘 要:随着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思想品德教学新课程内容和方式不断深入改革,微课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微课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提升了学生视野的开阔性,应用微课技术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拥有独特的优势,而就如何改善初中学生对学习的被动学习情况、运用微课加强初中思想品德的实效性,这两个问题已成为初中教师亟须研究的问题。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怎样运用微课去提高学习效率做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微课;运用探究
微课是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式,微课所特有的情景化优势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对建设高效的课堂、增长学生的知识视野、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都有很大的帮助。伴随着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不断的改革,新式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微课在课堂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师的使用技能也越来越娴熟。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运用微课技术,通过音频、动画等手段将知识传达给学生,不仅可以改善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枯燥无味的现状,还可以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增强生活经验的积累。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应当实现推进学生建成良好的道德品行、综合素质培育的目标。所以运用微课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中得到好的实效性、改善学生学习被动的现状,是当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要探究的问题。
一、情景课堂的作用分析
微课是和传统教学方式有着明显区别的新型教学方法,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整合手段,对提升各阶段学生学习的质量、效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出发,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利用微课的教学优势构建高效的情景课堂,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微课的情景中能自主地学习,从学习中寻找乐趣。
例如:初中思想品德《我与他人的关系交往与沟通》中,由于初中生的逻辑思维正处于启蒙时期,加之现代化社会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让很多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難以去理解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考虑尝试应用微课技术给学生展现一段视频,视频的内容是:学校开学,小明和一群同学一起聊天,让同学们认识了自己也得到了更多的朋友。整个过程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而小亮则一个人坐在外面看着小明他们,郁郁寡欢,而最后小明邀请了小亮参与他们。
随着视频的播放,老师告诉学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主动对和别人交流可以为别人带来快乐,友善的沟通还能收获更多的朋友。”事先结合下堂课需要讲的内容,提前做好微课讲解材料。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从中有所思考,并且为下堂课做好了铺垫。
二、微课辅助教学需先明确目标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微课技术时,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凸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分层,帮助不同程度和特点的学生,以良好的教学方式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掌握课堂知识。微课的教学能有效地增加课堂的科学性,增强学习的联动性,更重要的是,微课的学习方式可以时时刻刻为学生解决学习时间零碎的问题。
例如:讲解《相亲相爱一家人》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以家庭为背景,现代化社会家庭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而孩子们的娇生惯养让很多孩子对家长有反抗的心理,再加上初中学生正是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较强。就此,教师利用微课技术给孩子们播放了杨坤的《天下父母心》,并提出问题:“杨坤这首歌主要表达了什么?你们心中对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有什么理解?”提问多个学生对其的看法和想法。最后做出总结:多理解多关心父母是每个人的责任,要回应爸妈给你的爱,让家庭更加和睦。
三、课件制作,提升实效
现如今,有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微课,很多人把微课教学内容做得华而不实,片段花哨,失去了核心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无法有效集中。更有教师微课内容做得和实际课堂内容没有任何关联,对学生学习知识文化记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当下微课制作画面应该以简洁为主,减少给学生带来的视觉疲劳和集中点的分散,充分发挥微课应用在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优势,这类问题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要提高和重视的关键。例如:讲解《感受大自然之美》,课前老师让学生去观察大自然中他们所认识的美,在微课中,给学生展示了关于大自然中各种漂亮的植物和动物,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奇妙和自然的美,提升了学生保护大自然人人有责的意识。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微课教学和应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师要利用好微课所能带来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新奇的学习体验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养成好的品德,提升政治学习水平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吕玥.微课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