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引导的两趣味
2018-01-02杨爱国
杨爱国
一、教后品趣“隐定不定”
笔者在新近的课堂教学中遇到挖掘隐含条件,分析确立两个不等关系后找出定量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习题9.3第6题(130页):“把一些书分给几名同学,如果每人分3本,那么余8本;如果前面的每名同学分5本,那么最后一人就分不到3本。这些书有多少本?共有多少人?”这个分物问题涉及我国古代的算术类问题“盈不足”。本章中可用不等式组来解决,可是教学中我遇到的状况是:多数同学经过了几番深入的思考,还是陷在本问题隐含且必需的那个不等关系的疑团里,容易思维达到:设有x人,以第一个条件不难表示出书的本数为(3x+8),按第二个条件把最后一人分得的书本数表示为(3x+8)-5(x-1),分不到3本当然是指这个量小于3:(3x+8)-5(x-1)<3,进而解得x>5,可是再想,这离我们问题要求的那个确切答案明明还差一个不等关系的限定呐,同学们苦于找寻第二个必要的不等关系,分析与思考抵达瓶颈。
我跟学生作了如下互动:大家怎么来理解最后一人分不到3本?那个学生分不到3本最多几本?(“最多2本”,学生几乎都能答上来)最少呢?(“最少1本”“最少0本”,同学的意见有分歧了)“最少0本”好!分不到3本至少0本这是对的,这个问题的关键与难处正在这儿,大家想想,题目说“如果前面每名同学分5本,那么最后一人分不到3本”,它隐含的信息就是:在最后一人分书之前首先要确保前面的(x-1)人都分到了5本,这就要求书的总数(3x+8)不能少于5(x-1),即(3x+8)≥5(x-1)或者说最后一人分得的书本数不可以是负,至少是0即(3x+8)-5(x-1)≥0进而解得x≤6.5。也就是0≤(3x+8)-5(x-1)<3,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是5 我再给学生做迁移训练时,多数同学已能独立解决另一相关问题了:“登山前,登山者要将矿泉水瓶分装在旅行包内带上山。若每人带2瓶,则剩余3瓶;若每人带3瓶,则有一人所带矿泉水不足2瓶。求登山人数和矿泉水瓶数。”他们的解答要点是:设登山人数为x,则矿泉水瓶数为2x+3,据题意有不等式组0≤(2x+3)-3(x-1)<2解得4 前一问题的答案是确“定”的,后一变式问题的答案又有两种“不确定”,它们同出于对题目隐含又必要的不等关系的挖掘后建立的不等式组,并在不等式組的解集里取符合实意的整数解。哇!课堂引导体验原来还可以尝趣到“不定含定,定中不定”的哲学意味。 二、教前激趣“东西南北” 若把我塑造的数学“人物形象”推上舞台,抽象课堂必将生动。学生学完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后,多数学生神态轻松,能否更好理解“公式”的本质内涵,配以“形象”有趣加试看看,我的预期与冲动让我做了以下尝试: 多一点想象,造一个形象,九年级孩子们在对比与发现中学习,体会探索与迁移,实现内生成。这样,严谨又抽象的数学学习,会不会因此增添乐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