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熏陶探讨
2018-01-02李勇梅
李勇梅
摘 要: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成为非常有必要的教学举措。实践证明,此举对推进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品格和道德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对高中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为了能够让更多的高中生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精髓,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一、语文教育承载着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作用
从我国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并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达到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精髓,这些文化精髓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提供了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铸成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脊梁,为中华儿女提供非常宝贵的精神食粮。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都是经过重重筛选后的精品,都是对学生身心发展和道德提升有益的文化。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作用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丰富的传统文化熏陶有利于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吸收,并以此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
2.对继承、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他们在接触古辈先賢思想结晶的同时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因素,内化为自己的评价标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荣誉感,促使他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同时为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从而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熏陶题材
1.语文教材改革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一个亮点。高中语文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分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想上的共振,以及情感上的共鸣,能更好地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2.增加古典文化分量,突出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体现现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高中语文教材中增加古典文化的分量是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另一个亮点,此举突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接受更多的传统文化精髓的渗透和熏陶。
3.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韵味
学生学习诗词名篇不是简单背诵就能达标,关键是对诗词名篇能否理解透彻,能否深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跨时空对话,能否把握住当时的时代脉搏和宏大的社会背景,以及领略那个时代的社会画卷。基于此,才能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韵味,这才是我们教授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式。
三、传统文化渗透和熏陶与日常语文教学相融合的策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由于学生接触到的传统文化所反应的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和作者的情感世界离学生比较久远,加之知识储备、社会经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局限性因素所致,他们很难理解作品蕴涵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境界,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应承担起引领之责,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传略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气势恢宏的社会画卷。
1.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阿房宫赋》一文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中,据教学信息反馈,学生在学习这一名篇时大都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再经过教师生动讲解秦朝盛衰的原因后,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一幕幕活生生的画面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他们仿佛看到了秦王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和荒淫无度,同时又为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而唏嘘不已。秦朝的毁灭源于自身。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过度追求奢靡最终导致自身灭亡。通过众多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叹历史韵味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素质。
我国传统文化灿若繁星,不仅门类众多,而且内涵丰富,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三教九流无所不含,目前学生能够接触到的都是对他们身心发展有益的精品。为了能够让学生接触和学习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精髓,所以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讲解得越生动、形象、具体,就越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越能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情操,同时,也就越能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2.传统文化熏陶寓教于无形
高中语文教学如果仅仅要求学生会背诵古诗词和文言文则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对接触到的诗词名篇的理解,上升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振和情感上的共鸣,并从中汲取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诗词名篇的基础知识而把蕴含于中的思想感情抛弃了,那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韵味呢?高中语文教师应做的是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寓于学生的学习之中,寓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培养自主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将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行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时事相结合,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教师就要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
3.语文教学过程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传统文化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不仅可以理解传统文化的底蕴,而且还可以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更积极、主动地继承、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语文教育也是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
总之,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已经占到很大比例,但是,传统文化所占比例并不代表着学生每一篇都能够透彻的理解和体会,特别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把握当时的时代脉博。正常情况下我们只是学到了一些基础知识,即便如此,传统文化的渗透作用已经做得很好了,如果要达到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发展,乃至于弘扬的目标,就必须谈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并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且受到熏陶,教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大都在课堂上进行,因此,教师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潘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D].贵州师范大学,2015.
[2]赵月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