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沉迷电子产品的心理因素研究
2018-01-02赵浚冯华祥
赵浚 冯华祥
摘 要:在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日益普及,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不再仅限于课堂。电子产品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服务的同时,也给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以极大冲击,特别是中学生自控能力差,不能正确运用电子产品,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聊天、网络小说等虚拟世界。通过研究当代中学生沉迷电子产品的心理因素,以期能对解决当代中学生沉迷电子产品的问题有所启发。
关键词:沉迷;电子产品;心理因素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研究当代中学生沉迷电子产品的心理因素,以期能对解决当代中学生沉迷电子产品的问题有所启发。
一、友情的缺失
当代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一方面其父母忙于工作,或者其父母本身就沉迷于电视、网络,很少与孩子交流;另一方面本身就与其父母有年龄的代沟,相互之间无法正常交流,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孤僻性格,因而在学校中缺少主动交往的能力,使他们陷入孤独空虚的精神世界,无法得到友情的温暖,恰好电子产品可以满足他们这一需要,因而大部分中学生就从中汲取心理的安慰,排解孤独,以得到精神安慰。
二、追寻自我价值感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面对残酷的升学、就业形势,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大,有着强烈的厌学情绪,他们可能也在努力着,但学习成绩总是差强人意,他们是老师眼中的“学困生”,父母眼中的“坏孩子”。他们也希望获得成功,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和认可。一旦无法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就会开始逃避。为摆脱“弱者”的地位,就寻找满足成就感的替代品,电子产品无疑成为他们的不二人选,特别是虚拟的网络游戏,他们在远古的神话传说或现代的反恐游戏中扮演英雄人物,在虚拟世界中不断展示个人魅力,在游戏进程中一步步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認同感。
三、获得他人认同感
方汉文教授认为:活动是人类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原,也是人的生命、能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源泉,活动既是一种物质运动的社会形式,又是一种人类存在的现象,也是人反映对象世界的一种途径,还是人积极变革现实和发展自我的一种方式。特别是校园活动具有教育、塑造、导向、凝聚、调适、激励和控制等七大功能,但现在的学校已基本失去它的功能。如今大多数学校、家庭还是以追求学习成绩为最高目标,而留给学生、子女活动的空间少之又少。当代中学生精力旺盛,出于实现自我成长的需求和人际交往的需要,他们把目光盯向了电子产品。在“追星”过程中有了相同的爱好,在网络小说中因心目中的“英雄”而有了共同话题,特别是在网络游戏中,在与其他网友的合作战斗中得到好友、知音和小众社会的价值认同,在并肩战斗共同对付“敌人”的对抗中,他们得到了真诚的信任和友谊,找到了现实生活中难得的以诚相待,通过网络游戏这个桥梁,他们可以与形形色色的人以游戏为共同话题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游戏攻略秘诀,交流体会,从中获得别人的认同和信任,获得他人的尊重。
四、自我封闭的人格
由于受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某些中学生容易出现无奈、自卑、封闭、冒险、失望等心理问题,特别是有些中学生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不安焦虑越积越多,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从冰冷的不带感情色彩的电子产品中寻找慰藉,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扮演英雄人物以降低挫折感,找回自己的归属感。
五、朦胧的性意识
当代中学生长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极少有机会与外界交往,很想找到能与之沟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坦率的交流来缓解由于学习的重负和严格的校规造成的心理压力,他们处于青春萌发期,一般有求偶的潜意识,渴望了解和认识女性,电子产品无疑是他们相互交流的最好媒介。带有青春旋律的歌曲是他们相互之间最好的话题;特别是网络聊天,由于相互不见面而只靠文字传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搜索、选择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异性聊天,由于这种交往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他们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在当今电子产品日益更新换代,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加之网络本身的“魔力”,中学生沉迷电子产品的心理因素可能花样繁多,不能一一概括,同时在当下让中学生远离电子产品是不理性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应从现实出发,尽绵薄之力,给予正确引导,让他们能理性地使用电子产品。
参考文献:
李怡.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8(27).
注:“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信息化背景下电子产品的使用与中学生管理之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7]GHB125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