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植与王粲诗歌创作风格比较

2018-01-02谢丹

牡丹 2017年33期
关键词:建安曹植诗句

建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异常耀眼的时期,建安诗坛可谓群星闪烁,光华夺目。而在建安群星中,建安七子是尤为璀璨的一组星座。作为建安七子之冠的王粲,其五言诗创作,在建安文学中显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而曹植作为建安文学时期的晚辈,多数大家都是他学习与借鉴的对象,尤其是他师承王粲,所以王粲对曹植的诗歌造诣产生了诸多影响。本文主要概述王粲与曹植的诗歌创作特点,并主要以鸟意象为例,分析二人诗歌中共存的强烈孤独感与思乡之情。

建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自觉化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文学高峰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三曹”和“建安七子”。其中“三曹”中的曹植在南朝梁钟嵘的《诗品》中被誉为“建安之杰”,而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则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曹王二人生活在同一时期,因其文学成就显著而被并称为“曹王”,可堪比较研究之处甚多。这里主要从两位诗人的诗歌创作与风格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二人诗歌创作的特点与诗歌风格的异同。

一、王粲的诗歌创作

中华书局出版的《王粲集》中存诗十九首,歌四首。王粲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在于五言古诗方面,虽然他创作的四言诗也有一定成就,但是远远不能与其五言诗相比。相较《诗经》来说,王粲创作的四言诗在感情表达方面更加细腻,在文辞技巧上也更加丰富成熟,但是人们依然可以看出其诗对《诗经》明显的承袭关系。王粲的四言诗缺少突破性的创新,只不过做了一些局部的改良。但是,人们读起曹操的四言诗时会感到豁然开朗,其风格与《诗经》相比,既有继承更有创新。他的每一首诗都体现出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特点,因此被人们誉为“四言诗的革命”。曹操的诗歌能够给读者全新的感觉,是因为其中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意境——建安时期的开拓进取精神。反观王粲的四言诗,不但没有在创作形式方面超越《诗经》的局限,而且在诗歌内容方面也难以体现出建安时期朝气蓬勃的奋发进取精神。王粲的四言诗仅仅局限于思乡、怀念等情怀,悲而不壮。而诗歌的创新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内容的突破。王粲的四言诗就缺少这些内容,与曹操创新诗歌的特征相比,王粲四言诗的弱点暴露出来。

不过,王粲的五言诗在建安时期的诗歌创作中特征鲜明,成就十分显著。他创作的五言诗不比曹操逊色丝毫,有的佳作甚至能够与曹植媲美,被历代文学研究者推崇。钟嵘在《诗品》中称赞王粲诗词“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植)、刘(桢)间别构一体,方陈思(曹植不足,比魏文(曹丕)有余。”钟嵘对王粲诗歌创作风格的评价,是相当中肯的。以著名的《七哀诗·西京乱无象》为例,王粲在诗中描绘出一幅兵荒马乱、悲惨困苦的离乱图画,这首诗歌真实客观地还原了作者在荆州逃避战乱时的所见景象,“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十个字十分直观地呈现出当时战乱给社会与人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满眼苍凉,生灵涂炭,还有被死亡笼罩的寂静。之后,王粲又描绘了一个妇女弃子的细节场景:“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刚出生未久的婴孩的啼哭,饥饿的妇女忍痛抛弃自己襁褓中的婴孩时哭泣的泪水,简直能够将读者的心撕碎。而作者就是用精炼而生动的诗句,活画出人民历经战乱的真实场景,表现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切痛苦与灾难,其中蕴含的悲愤之情与后世杜甫的诗风相近。虽然王粲只能凭借诗歌来表现出自己对百姓遭受苦难的同情,并发出几声悲叹,但是在当时这种同情是十分可贵的。

二、曹植的诗歌创作

南朝梁钟嵘在《诗品》中对曹植诗歌创作给予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高度评价。“子建诗五色相宣,八音朗畅,史才而不矜才,用博而不逞博。”这是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对曹植文学创作的赞誉。自古以来,文学评论家都对曹植的诗歌倍加贊赏。曹植诗歌创作给人一种韵味深远的俊逸潇洒之气,人们阅读其作品能感受到其中流露出来的曹植独有的精神气质,这是一种天性散发的才情。曹植的这种才情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曹植诗歌的特质之一。

曹植诗歌有着“骨气奇高”的特征,其主要内容在于曹植建功立业的思想,这种思想也是他诗歌创作内涵的核心内容。通读他的诗歌,人们会发现,其始终凸显出一种强烈的想要建功立业的思想,这是曹植一生执着追求功名的生命精神的客观写照。他一直对国家政治事业怀有炽热的愿望,并为之奋进。曹植这种浓郁的政治抱负思想与对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组成了他文学创作中“骨气奇高”的高基调。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写道:“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从他前期众多诗篇中可以看到,曹植将构建政治军事的丰功伟业作为一生的唯一理想。

曹植前期生活安逸滋润,充满豪情壮志,由于从小聪明伶俐,博览群书,因此受到曹操的宠爱。曹操曾说:“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魏武故事》)因此,曹植在前期诗歌创作中对追求政治事业的思想与态度方面显露出积极向上的情调,有一种浪漫之美。他的笔下曾经刻画出许多英雄式的少年人物:有着伟岸的身躯,高超的技艺,保家卫国的豪情。例如,《白马篇》刻画的幽并游侠,从小离家参军,练就一身骑射武艺,高人一等。然而,曹植所刻画的这个游侠形象实际上表达了作者理想化的寄托,抒发了他的报国壮志豪情与渴望英雄事业的毕生追求。“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还?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样充满豪情的诗句,展现出曹植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与英雄气概,一切都展现出曹植诗歌中“骨气奇高”的阳刚之美,是一种充满豪迈、激情的特征。然而,曹植命运跌宕起伏,在他政治生涯的后期,持续遭受打击。因此,人们可以在他后期的诗句中读出浓郁的痛苦与压抑的哀伤,曹植在当时监国使者的重压下,强忍身心痛苦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仆将早严驾,吾将远行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在同一时期,曹植还创作了《赠白马王彪》,表现出深受迫害与桎梏的愁苦寂寞之情。在后期,曹植还创作了大量的怨妇、思妇等形象,表达出对社会残酷形势的绝望之情与怀念之情。

三、曹植与王粲诗歌风格的比较

曹植与王粲两人有着“好和琴瑟,分过友生,庶几遐年,携手同征”的关系,两人都才华横溢,一位是建安七子之首,一位是建安文学之杰,被人们并称为“曹、王”。过去,有许多学者对两人诗歌进行研究比较,张克礼在《建安诗歌新特点》中谈到“建安抒情诗歌在情感客观化所选择的具体途径方面,是具有自身特征的”。在建安时期,许多文学创作者选取的诗歌内容一般为风与鸟,而曹植与王粲诗歌作品中描写最多的事物就是鸟,笔者就以两人有关鸟的诗句来比较两人的诗歌创作。

(一)孤独感

孤独感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作为一个富有才情又学识渊博的诗人更是如此,曹植年轻时虽然意气风发,但是也经常感受到寂寞清冷。他在《送应氏诗》中写道,“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可以说,这种与朋友一起展翅高飞的愿望在古代诗歌中出现得较早。之前,《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就出现了“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的诗句,而《古诗十九首》也出现了“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的诗句。虽然曹植创作的诗歌与《古诗十九首》中的句子相似,但是曹植的诗歌并没有添加“双鹄”这种意向,而是运用了“比翼鸟”,他选择了比翼而不是双鹄,表现出自己与朋友深厚的情谊,也展现出自己惧怕孤独寂寞,希望寻求同伴的感受。

曹植在《赠王粲诗》中写道:“中有孤鸳鸯,怀春向我鸣。”据资料记载,当时王粲没有实现政治抱负,想去见曹植倾诉但是没有机会,因此凭借诗歌来倾诉自己的毕生愿望。如果这一事件是真实的,那么曹植将王粲比作孤独鸳鸯,也就毋庸置疑。

曹植经历政治斗争的失败之后,承受着曹丕对自己的深重打击,想要避难的心理使他产生了浓郁的寂寞情感。曹丕禁止他人与曹植交往,而曹植由于思念曹彪,创作了《杂诗》,其中有诗句“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另一首《杂诗》也有“飞鸟绕树翔,嗷嗷鸣索群”的诗句。虽然人们不知此诗因何而作,但是曹植在后期的诗歌中频频通过孤鸟的悲鸣来体现内心孤独与痛苦的主题是可以确定的。

关于王粲描绘的“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人们难以感受到他想要表现的主旨,有人说王粲借诗句来展现出对爱情的渴求,而这种情感的抒发是否具有借喻,依然难以判定。不管怎样,王粲在接下来描写的“褰衽欲从之,路险不得征”体现出自己的孤独迷茫之感,而“联翻飞鸾鸟,独游无所因”也展现出王粲漂泊无依、无处安身的孤凄处境。

综合来看,曹植运用鸟来描写孤独的诗句要比王粲多很多,并且有着丰富的意蕴,描绘出自己落寞不得志的心境。而王粲这样的诗句相对较少,蕴含的情感也没有曹植那样深沉,这很大程度上与曹植后期遭受的沉重政治挫折与来自同胞的迫害有关,其不仅造成他精神的极度抑郁,还给他带来难以言说的痛苦。

(二)思乡之情

曹植的诗歌《赠白马王彪》中有这样两句:“归鸟赴乔林,翩翩历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曹植在前面的序文中描写得很清楚。当时,曹植的生母卞太后身在都城洛阳,而政治中心也就是洛阳,因此曹植在离开洛阳之后显现出依依不舍之情,而归巢的鸟儿与回群的野兽让他感到更加伤感寂寞。曹植的失题诗歌中的“游鳥翔故巢,狐死反邱穴。我信归故乡,安得惮离别”等诗句的背景,人们不便考察,但是这首诗后面两句大意是“我最终还是要回到故乡的,怎么会惧怕离别呢!”实际上,这只是曹植自我安慰的语句,表现出他对洛阳深深的眷恋之情与伤感之情。

王粲的诗作虽然只有三句用鸟意象怀念故乡的诗句,但是所占比例超过四分之一。《赠蔡子笃》中的“潜鳞在渊,归雁载轩”描绘了朋友的归乡勾起了作者怀念故乡的情感。《七哀诗》中的“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就表现出作者漂泊不定时怀念故乡的情感。王粲在边陲也不免要怀念“哀彼东山人,喟然感鹳鸣”。

曹植诗歌中的“游鸟翔故巢,狐死反邱穴”与王粲诗歌中的“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这两句都化用了屈原所作的《九章·哀郢》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诗句。虽然两人描绘的场景与创作语言类似,但是人们深入推敲,可以看出两人作品的差异。曹植诗歌中运用的“死”字十分恰当,展现出他有家不能回的寂寞悲愤之情。相比较来说,王粲诗歌蕴含的情感要淡薄一些,但是王粲在外地作客时间较长,因此诗句中抒发的思乡情感也是缕缕不绝的。从整体上来说,曹植诗歌中所蕴含的主观情感相较于王粲是浓烈深沉的,他直言不讳地将自己的悲愤寂寞情感借助文字表现出来。而王粲在诗歌中主要表现出自己的思念怀恋之情,与曹植的主观激昂情绪相比,显得更加稳重与醇厚。

四、结语

本文较为客观地研究了曹植与王粲的诗文特征,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人诗歌风格意象的侧重不同。曹植偏向于对孤独情感的表露与对自由情感的期盼,而王粲偏向于表露自己的思念情怀。两人有师承关系,其诗歌意象都是自身思想理念与情感的结合体,作为一种渴望诉求的鲜活载体,展现出两人各自对生命境况的表达。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作者简介:谢丹(1974-),女,贵州兴仁人,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方向。

猜你喜欢

建安曹植诗句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建安区
读诗句,写成语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谫识——从不合时宜楔入
七步诗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