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留守背后的密码

2018-01-02李蕾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1期

李蕾

摘 要: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将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交由父母以外的其他人看管的一类群体。目前社会各类报导上反映留守儿童大都是农民工的子女,农民工文化素质缺失,对子女教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处境令人堪忧。笔者深入农村学校教学教研,发现留守背后的密码,为我们解读留守儿童不为人知的一面。

关键词:新型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寂寞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275-02

一、新型留守儿童的出现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新的时代,新的矛盾,造就了新型留守儿童的出现。

“留守儿童”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1993年《父母必读》第11期杂志上,但并不为社会关注。倒是四川大凉山彝族留守儿童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推向社会的顶峰。当2001年央视记者来到这个贫困的村庄,闪光灯下我们看到的是双双惊惧的面孔,这些面孔只有儿童和老人。大凉山的留守儿童关键是贫穷,教育落后。但自2007年普遍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免收学杂费,学生不再因为贫穷而上不起学。无独有偶2016年央视来到了孝感市丰山的一所中学,曝光了那里辍学的留守儿童,他们的辍学不是因为交不起学费,只是因为不想上学。

由此看来,新型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已然不是贫穷的问题,是思想观念的问题。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对于教育思想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呢?

这要从90年代说起,90年代前后迎来超生大军,春晚小品潘长江的《超生游击队》就是那个年代最好的印证。在生育高峰与猛抓计划生育的那个年代,也正值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私营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那时的农民尚未脱离土地,并且与土地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各村各社,各乡镇学校都按部就班,我们的孩子与父母联系紧密,父母偶尔会脱离土地出外找点活干,但时常是要回家的。很多贫寒子弟的孩子正是在这时通过升学考试,鲤鱼跳龙门,跻身城市之列。

但自从1996年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开始,大学疯狂扩招,先前那拨“超生游击队”带给我们就业与分工的恐慌,而这拨恐慌的人群也就是我们现在为人父母的70、80后人群。这拨人群接受教育的层次依次不等,从事的行业也各不相同。他们中有白领知识分子,也有大着胆子一夜暴富的平民,还有小商品经济者,当然也不乏依旧靠种田维持生计的农民。纵观这些人群,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并不仅仅停留在学历低的层面,令人震惊的是,也有夫妻双方高学历,有稳定工作,但在城市买不起住房,而将小孩放在老家交给爷爷奶奶照顾的。所以留守儿童不仅仅只是农民工的子女,它跟文化水平的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社会发展过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所被搁置的一类人群。笔者认为这是社会矛盾的必然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愿望迫切,但实际上是眼高手低,解决不了一个家庭的根本问题。回顾自己的那个家庭,在这一代以至上一代,祖輩只是农民,当知识分子与农民思想发生碰撞的时候,我们给予孩子只有吃饱穿暖的温饱,全然不顾孩子精神层次的需要。

所以,新型留守儿童已然不再是农民工的子女,也不是父母本身文化素质低下,而是心灵的缺失,也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留守妇女的窘境

当“留守儿童”问题常挂嘴边的时候,留守妇女则还处在一个晦涩的边缘。百度百科里提道:“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对这一群体,社会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对留守妇女的系统研究基本处于空白。人们常常会关心老人和儿童,可是已婚的妇女到底该何去何从呢?一个女子尚未出嫁,其父母往往操碎了心,可一旦嫁出去,仿佛就印证了那句老话“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娘家纵然不是留身之地,婆家也不是那么好待。

社会提倡“尊老爱幼”,对于幼小的爱护无可厚非,可是我想说对于一个刚结婚的女子,丈夫不在身边,孩子尚小,自己在公婆并肩组织的家庭里,在公婆所在的那个村庄里,一个纯粹陌生,甚至语言都不通的环境里,到底谁是弱势群体呢?当彼此关心不够的时候,我想说的是这不是“干一仗,吵一架”的问题,更不是赡养老人的问题,而是一种文化层次沟通的问题,精神层次以及灵魂的需要更是一个奢侈品。

在学校教书的这几年里,我常看到一些留守教师把孩子带在身边,除了上课,晚自习外,还要亲自负责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活起居,而我们所在的学校又是如此偏远,各种设施都很欠缺,但她们却在学校提供的单人宿舍里营造孩子的小窝,周末也不见回家,或许这就是新型的坚贞的留守妇女,她们靠的是自己。

所以,我看到附近搓麻将的声声入耳…….但是这个最终能解决留守妇女心理的问题吗?看有媒体报导,看有男人鼓吹,那娘们耐不住寂寞。我想这个不是寂寞的层次,因为寂寞是原始的本能对性的需要,但婚姻家庭绝不仅仅如此,它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心灵的栖息所,何为心得栖息,就是内心的舒适与坦然。

由此看来,不论是“留守儿童”,还是“留守妇女”,他们的问题症结所在便是心理,这是精神层次的需要。

三、留守儿童需要什么

当媒体的闪光灯卡擦一闪的时候,当我们将衣物捐赠孩子手中合影留恋的时候,我们是否曾想过孩子内心的感受,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呢?

笔者在一次为学校留守儿童统计档案,照登记照时发现,一位六年级的男生死活不愿意照相,问他原因,他也不说,后头让班上同学做思想工作,他也不愿意来,最后这个男孩以哭泣结束不照留守儿童登记照。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是在做一件公益事,但无形中却伤害了孩子,就像跟人划分等级一样,这样做是有违做人的尊严。

据报导某校组织对留守儿童衣物捐赠活动,结果第二天在操场的一角发现被捐赠的衣物洒落一地,经调查是该生自己扔掉的。虽然他没有光鲜的衣物,但他们宁愿整个冬季穿着为数不多的单薄衣物,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施舍,或许在小小的年纪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小思想,而我们却可耻的连他们最后心底的这层外衣也要扒掉,让其赤裸裸的暴露于空气之外,这又是何等的残忍?

如此种种,我们的留守儿童到底需要什么?我想说的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前段时间看到网上有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孩子小时候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等到上幼儿园的时候,却产生诸多不适,硬是要和爷爷奶奶一起睡觉,无奈他的父母便将爷爷奶奶接到城里,却发现孩子并不合群,究其原因是小的时候没有安全与归属感,长大后便无法与自己的父母生活。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多陪陪孩子。要知道欧美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是一直陪伴孩子的,而在一定的年纪则放飞他们,任由他们自由发展。所以欧美的孩子很独立。可是我们国家的孩子,很多家庭在小的时候不去照顾孩子,到了老了的时候却希望孩子能够回到自己身边,这不是很自私吗?

四、我们该怎么做

如今高校教育日臻普及,考研日趋火热,就业门槛也越来越高。教育此时此刻仿佛一项投资,很多家长自己出外打工,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读书无用论”,读书不收学费,仿佛也意味着教育的“廉价”。打开手机,电视,电脑......铺天盖地的娱乐世界,试问教育的导向在哪里?真正让人顶礼膜拜的人到底是谁呢?人的劳动价值取向又在哪里?我们的普通民众不是在消遣娱乐,而是在消费寂寞了,可是这种消遣只是饮鸩止渴,终难逃残酷的现实。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下,我们家庭的脊梁骨是否要清醒的权衡一下金钱、物质与家庭组建的重要性。关心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妇女,处理好家庭成员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共筑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