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中的“庸俗”、“低俗”、“媚俗”现象简析
2018-01-02田恒喜
田恒喜
摘 要:在社会快速转型期的当前,庸俗、低俗、媚俗这三俗的文化现象充斥于大众文化之中,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本文分析大众文化中的庸俗、低俗、媚俗现象的表现形式,并探讨批判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和媚俗文化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大众文化;庸俗;低俗;媚俗;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268-01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逐步成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主要文化形态。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和受众需求日益多样化,导致大众文化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现象,其中庸俗、低俗、媚俗这三俗的文化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带来了诸多不良的社会负面效应,因此分析大众文化中的“庸俗”、“低俗”、“媚俗”现象的表现形式,并探讨其批判价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大众文化中的“庸俗”现象
1.表现形式。大众文化中的庸俗现象,通常是打着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旗帜,但却做着浪费文化资源的事情①。庸俗大众文化的制造者奉行“丛林法则”,抱着一种机会主义心态,利用投机取巧的文化表现形式来最强文化利益的最大化。如文学作品中的抄袭和模仿他人作品,通过文字垃圾的制造来获取经济利益,从而不仅不顾作品文学价值,也对他人原创作用价值产生影响;如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以各种噱头来吸引大众眼球,从而追求所谓的票房赢取更多利益;如电视综艺节目制作人、新闻记者等在进行文化评价时,为提高收视率或点击率而毫无顾忌采用人身攻击方式,从而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这些大众文化中的庸俗现象,对社会最大的危害在于制造出了一种虚假繁荣的文化局面。
2.批判价值。通俗文化与庸俗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一种亲近受众的创作方式,是向受众表现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后者者不利于健康文化的传播,对大众文化的发展不利,必须进行强烈批判②。而批判庸俗文化就是提倡新的大众文化生活方式和创造新的大众文化精神,反对大众文化领域的肤浅行为,使之为大众文化的文明传播做出贡献。当前国外很多国家在公共秩序领域均对大众文化的良好习俗进行了法律规范,不仅将庸俗文化作为公众必须遵守的行为,也将其定义为不被法律法规认可的行为。虽然我国并未将反对庸俗作为法律条文,但在我国提倡的社会公德中明确包含了排斥庸俗文化的条文,即文化领域有文化领域的道德,只有批判庸俗文化,才能体现大众文化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价值。
二、大众文化中的“低俗”现象
1.表现形式。大众文化中的低俗文化现象是最让大众痛恨的文化现象,其低俗内容不断突破着社会大众的道德底线,是一种污染受众听觉视觉,尤对青少年幼小心灵产生着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这种低俗大众文化不仅仅未能宣扬社会公德,而且是在挑战社会大众道德的底线,若仍由这种低俗大众文化发展,则可以预见的是不仅会重污染我国的文化环境,而且会激化社会矛盾,维护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2.批判价值。低俗的大众文化之所以有市场,其并不是存在即合理,而是因为其满足部分受众的本性,且是人性中的阴暗、丑恶的一面本性③。然而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虽然并不排除大众的人性需求,但也需要将人性需求控制在基本准则之内,即需要将某些内容规定在私下表达,而不应拿到公众场合展示。正是因为人有了耻辱感,人类社会才有相互尊重的和谐,若我们不对低俗的大众文化进行批判,允许低俗的大众文化赤裸裸地展示,那么低俗文化将会突破人类价值的底线,侮辱人类的尊严,最终使低俗文化传播者谋取了商业利益,也对社会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正因如此,才反对和批判低俗文化,但当前反对低俗文化的任务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三、大众文化中的“媚俗”现象
1.表现形式。大众文化中的媚俗文化现象是指曲意迎合大众不良嗜好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媚俗文化现象在我国大众文化中非常严重,尤其体现在网络媒体之中。由于网络中的受众大多数为思想比较激进的年青人,这些年青人在政治思想观念上甚至偏左,于是许多网络媒体工作这在写作和编辑网站时,明显流露出媚俗于受众的倾向。这些媚俗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千方百计地迎合特殊群体的观点,从而不顾法律法规的规范,不管事件发生的是非曲直,是一种非法谋取利益的文化现象。
2.批判价值。由于媚俗大眾文化不是建立在准确客观报道事件基础上的,因此往往容易诱导人们在文化作品中接受到不当言论。例如在官民纠纷、强拆事件等问题中,虽然同情弱者是人之常情,但是在文化报道中若不管事实真相,不管法规如何判定,新闻工作者就毫无顾忌地站在弱势群体一方,这必然会引起民众不管是非曲直而同情弱者。实际上,这种媚俗的文化报道,真正关心的不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而是试图利用弱势群体的同情心理进行煽风点火,从而塑造一种为民请愿的形象,从而吸引公众关注,最终获取到自身的经济利益。如此种种的媚俗文化往往会给国家和谐稳定和司法公正造成严重干扰,因此批判媚俗文化现象,正是国家和谐稳定和司法公正的客观要求。
注释:
①王笛.几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叙事方法的思考[J].史学月刊,2016(03):183-185.
②王慧博.大众文化比较研究——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学派及中国大众文化的异同研究[J].理论界,2016(04):159-161.
③胡勇,梁亚梅.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述评[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5(04):2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