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湘文化”视角下当代湖南声乐艺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探析

2018-01-02宋杨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湖湘文化歌坛湖湘

宋杨

摘 要:湖南山秀水美,人杰地灵,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境内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能歌善舞,民歌似海。这一独特的地域与人文特征造就了湖南的民族歌唱人才辈出,独领风骚。文章从湖南地域特征分析入手,对湖湘文化进行了追本溯源,对湖湘文化的发展与湖湘声乐人才的成就进行了深入分析,诠释了地域文化对歌唱艺术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湖南;湖湘文化;声乐艺术;地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247-02

湖南省有14个地州市,125个县、市、区,属于多民族省份,全国56各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且湖南自古就是一个大文化、大艺术之乡,三湘四水钟灵毓秀,湖湘艺术积淀深厚,薪火相传。

一、湖南的地域特征

湖南属于内陆省份,位于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以南,因大部分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于全境而简称“湘”,全省面积过半为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全省以中、低山与丘陵为主,东、南、西三面山地环绕,中部和北部地势低平,呈马蹄形的丘陵型盆地。西北有武陵山脉,西南有雪峰山脉,南部为五岭山脉(即南岭山脉),东面为湘赣交界诸山;湘中大部属湘中丘陵,台地广布,一般海拔在200—500米之间,红岩盆地众多,主要盆地有衡阳盆地、株洲盆地、长沙盆地、永兴茶陵盆地和攸县盆地等;湘北为洞庭湖、与湘、资、沅、澧四水尾闾的河湖冲积 平原,地势很低,一般海拔50米以下,因此,湖南的水系呈扇形状汇入洞庭湖。

湖南徜徉在三湘四水之间,从湘北洞庭湖滨的张谷英村,到湘南谢沫河畔的上甘棠村;从湘东井冈山麓的板壁屋,到湘西武陵山下沱江边的吊脚楼,一座座古老的村落,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古老民居,散布在广阔的田野和山岭之间,仿佛在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它的辉煌的历史。

在居住环境选择上,湖南人似乎比世界其他民族更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湖南古属楚地,楚地多巫风,《汉书·地理志》就称楚地“信巫鬼,重淫祀”。此風千年绵延而不绝,至明清时代,湖湘的堪舆、地理、相宅、风水、阴阳等专门知识非常发达,其建筑形式更呈现出稳定性、封闭性、创造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表现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精神。古村落古民居的选址和布局上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念起了主导的作用;在湖南古村落古民居的建筑内涵上,则深深地浸润了儒家的宗法伦理精神。

二、湖湘文化的文化源头

据考古发现,湖南拥有数十万年旧石器文化,其南部的江永一带是原始野生稻产地,毗邻江永的道县玉蟾洞遗址以及澧县八十当遗址发现大量的谷物、农具与建筑,与《周易·系辞》“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传说记载完全暗合,和战国中期《尸子》说“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以及《续三皇本纪》载炎帝称帝“五百三十年”的时间之和也大体相当。这些发现昭示,澧县八十垱原是神农时代的中心所在。这也表明:湖湘文化不仅源自千年,而且缘于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

如果说炎帝与远古湖湘文明的渊源尚存分歧,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湖南却一直是最可信的神农故地,具有最浓厚的炎帝文化氛围。

早在公元976年宋太祖就“立庙陵前”,1371年明洪武帝又“考君陵墓在此”,到清乾隆年间祭道旁刻下“邑有圣陵”的石刻,而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又亲笔题写了“炎帝陵”,至此,湖南炎陵县鹿原陂作为始祖长眠之地(“茶乡之尾”)的历史地位就更趋稳定。从史记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传说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带,《史记》记载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海经》记载了“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屈原在流放楚国,留下不少千古绝唱,《离骚》,《九歌》,《湘夫人》,这些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间传说,尤其是《湘夫人》,可以肯定是源自当时“二妃寻夫”的传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洞庭湖望祭,到718年唐玄宗委派张九龄遣祭,再到2004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九嶷山拜祭,2006年公祭舜帝大典在宁远县九嶷山举行,悠久的祭舜历史和繁多的舜陵祭文似乎已将“根在九嶷”的传说化作了无可争辩的史实。

三、湖湘文化的发展

湖湘文化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归属于楚文化范畴,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 近现代以来,造就了“湖南人材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无湘不成军”等盛誉。“湘军”之名肇始于曾国藩,“湘军”成为力挽晚清危局,创造清朝中兴,维持国家一统的主力军。二十世纪初、中期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一大批湖南籍的革命者前赴后继、共赴国难。在1955年的解放军授衔仪式上,10大元帅中有3人、10员大将中有6位、 57位上将中有19位来自湖南。从而创造了中国政治、军事上的奇迹。之后,“文学湘军”、“体育湘军”、“出版湘军”、“电视湘军”相继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其实,湖南还有一支强军——“文艺湘军”、“歌坛湘军”,这支队伍人数之多、声望之大、影响之深远与其他各路“湘军”相较,毫不逊色。

四、湖南声乐艺术文化的杰出成就

湖南山秀水美,人杰地灵,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境内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能歌善舞,民歌似海,这一切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近现代以来湖南在音乐领域人才辈出。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尚在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的湘籍学子胡然(湖南益阳人)就与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合作演出,因其嗓音丰满圆润,擅唱中外艺术歌曲,被时人誉为中国“第一男高音”。无独有偶,当时还有另一位湘籍女歌唱家黄友葵(湖南湘潭人),留美归国后也在上海与工部局管弦乐团合作,排演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图兰朵》以及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后来又排演了中国第一部古装歌剧《柳娘》,这些高质量的中外歌剧演出活动使她声誉日盛,名满全国,被当时的音乐权威梅·百器誉为“中国第一女高音”。在流行歌曲演唱方面有黎明晖(湘潭人,黎锦晖的女儿)和王人美(长沙人),黎明晖是我国第一个演唱流行歌曲的女歌星,也是周璇出名之前最负盛名的歌星。她演唱的《毛毛雨》、《人面桃花》等歌曲曾风行一时,流传甚广。王人美演唱的电影歌曲《渔光曲》和《铁蹄下的歌女》脍炙人口,传唱甚远。endprint

上世纪六十年代,知名度最高的歌唱家当属何纪光,从湘西苗寨走出来的他被回乡路过的音乐泰斗贺绿汀看中,真是“千里马遇见了伯乐”。随后,何纪光跟随贺老来到了上海音乐学院深造。在1964年的“上海之春”音乐节上,他用新型湖南高腔唱法演唱的《洞庭鱼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声震上海乐坛,成为享誉全国的三大男高音之一。

“文革”结束后,八大样板戏一支独放的局面迅速得到改变,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大地,文艺界百花齐放,竞相争奇斗艳。《黑三角》、《知音》、《小花》、《泪痕》等电影故事片相继上映,它们的主题歌或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知音》、《妹妹找哥泪花流》、《心中的玫瑰》等十分动听,至今仍被人们经常哼唱。这些优美的时代歌曲有一个共同的演唱者,那就是李谷一(衡阳籍)。从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中后期,近十年的时间里,出现了“每片必歌,每歌必李谷一”的现象,由此可见李谷一在电影歌曲领域独领风骚的地位。李谷一的贡献不只是电影歌曲,更重要的是她对中国内地通俗唱法的开拓之功。曾经备受争议的《乡恋》就是她尝试通俗唱法的开山之作,如今年长的人都记得当年李谷一演唱《乡恋》的盛况。

近二十年来,湖南的民族歌唱人才更是独领风骚,几近于占据了中国民族歌坛半壁江山。宋祖英、张也、方琼、汤灿、陈思思等叱咤樂坛,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宋祖英,这位与歌唱家何纪光同乡的湘西苗妹子,以一曲《小背篓》登上了春晚的舞台,迄今二十余载,每年春晚都会一展歌喉,以她美妙的歌声给人们带来新年的祝福,真可谓是歌坛常青树。她还把演唱会开到了海外,从悉尼歌剧院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再到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所到之处,场场爆满,盛况空前,掀起一阵中国民歌旋风。

人称“甜歌湘妹子”的张也如今执教于中国音乐学院,但她仍然活跃在歌唱舞台上。她也是央视春晚的常客,春晚上演唱过的《万事如意》、《走进新时代》早已成为经典曲目。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评委席中湖南籍的就占了至少四席,她们是李谷一、宋祖英、张也、方琼。前三位大家很熟,最后一位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也许是因为她出生和成长在新疆军营,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又长期在上海学习和工作的原因吧。方琼首次参加青歌赛就夺得了民族唱法第一名。她曾是上海歌剧院的台柱子,又访学美国,归国后,应周小燕教授之邀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执教。不到十年时间,她的学生吴娜、王喆、邓容、敖长生等就在近几年的全国青歌赛和音乐金钟奖上频获金奖和银奖。开创时尚新民歌风的四位歌唱家有两位湖南人,且都是“新民歌”的领军人物,她们是陈思思和汤灿。以《情哥哥去南方》和《美丽之路》走红歌坛的陈思思如今任职二炮文工团,任副团长。汤灿演唱的《祝福祖国》、《幸福万年长》在歌坛掀起民歌新风。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湖南歌手继续在全国歌坛绽放异彩。先是吴碧霞,这位兼修民歌和美声的歌唱家在两个领域里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引发了业界对“中西合璧”现象的大讨论。吴碧霞曾在国际权威声乐大赛上两次获得第一名,两次获得第二名,扩大了中国声乐在国际上的影响。她演唱的《梅花引》、《长相知》、《红楼梦》系列插曲成为经典曲目。继她之后,雷佳获得第十一届青歌赛民族唱法金奖,代表作有《芦花》、《水姑娘》等。

王丽达则获得青歌赛和音乐金钟奖两个金奖,代表作有《亲吻祖国》、《沂蒙山我的娘亲亲》等,如今,她俩都任职于总政文工团,成为民族歌坛的实力派唱将。

其他湘籍歌手还有获得第十二届青歌赛银奖、以演唱《红旗颂》知名的陈莉莉和任职于空政文工团的刘一祯、易妙英。在歌剧领域,毕业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歌剧系的岳阳妹子陈小朵实力雄厚,不仅出演过《花木兰》、《杜十娘》、《青春之歌》等歌剧,还是一位难得的美声、民族、通俗样样精通的多面手,她演唱的《戒指》和奥运歌曲《我和你》就彰显了不凡的才艺。在通俗歌曲领域,湘籍歌手也是群星灿烂,成方圆、朱哲琴、甘萍、周笔畅等。

参考文献:

[1]徐立翔.灼灼湘军话歌坛[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汪琪.中国著名湘籍女歌唱家的演唱特质分析[J].当代音乐,2017(19).

[3]刘栋梁.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征[J].艺海,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湖湘文化歌坛湖湘
我所崇拜的歌坛作曲“四大家”
新时期歌曲创作漫话——歌坛“西北风”时期的歌曲创作(下)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当代歌坛面面观
湖湘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