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索

2018-01-02陈思思白石路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陈思思+白石路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在的人们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事物比如: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逐渐占据了互联网平台的最前沿。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高校只有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正效性,有效摆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和现实的相脱节。

關键词:网络平台;微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193-0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自媒体等技术应运而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人们的生活迅速进入到了一个“微”时代。网络平台的发展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破了原有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了主动性。

一、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概念

在“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了思维和模式的创新。通过对当前情况的分析,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在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但目前只是处于初步阶段。微文化的兴起是在90年代,是网络上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在微博上兴起,在微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变成熟,实现了与微电影、微小说等形式的融合。微文化的信息功能非常强大,各类生产工具和信息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了解。实现了生活碎片化的趋势。微载体是在微文化的基础上,借助微信、微博等为载体,进行思想的引导和文化的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载体将新媒体运用其中,更好的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随着移动网络的飞速发展,移动手机的广泛应用,微文化的传播也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文化传播变得更加个性,更容易让人接受。

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杜绝互联网的弊端,顺应时代的发展,借助微文化传播的动力,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节的问题,使微文化传播的载体价值可以充分挖掘出来,让微文化传播发挥出高效信息传播的价值。

二、相关思考

(一)强化微载体的应用,将微载体更好的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微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呈现出了新的形式,理念实现了革新,内容和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

1.注重融入,即时跟进.高校只有与互联网的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将“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育人过程中。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等限制,为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创造了条件。针对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课上睡觉玩手机,课余追剧打游戏”的现象,高校应重新审视“微文化传播”,以开明的心态看待“微文化传播”,注重发挥“微文化传播”沟通桥梁与纽带的作用,运用新语态传递思想正能量,适时将真理、真相、真情的力量植入、融入视觉语言,用新语态传送好思想、传播正能量。

2.倡导超越,全面布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把思想文化文化阵地激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就要奔着现实问题和“活思想”去。目前,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网络平台形式与内容缺乏人气、生机和活力,关注度和点击量都比较低。高校需要从全局谋划出发,大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的新途径,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坚持创新原则,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文化传播”也相应的有了新的活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因此,高校要以新形态拓展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1.明确导向,凝聚引领.高校要充分运用好微博、微信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开辟和占领微文化传播”阵地,按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指导思想,坚持网上、网下协同作战,既要“线连线”,又要“心贴心”,实现网上网下优势互补、融为一体。发挥学团组织作用,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网络论坛、QQ 群、网络社区,将“高大上”的大道理转化为学生都易于接受的“微道理”。

2.创新实践.高校要发挥微博、微信等微载体的作用,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搭建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的新平台。在互联网的运作下, 制定教学的计划, 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 让他们通过开放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社会信息;通过对生活的体验, 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先进思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

[2]郑肖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党史博采 (理论),2016(06).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