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实践探索

2018-01-02赵锦星陈鸣蒋建武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高职

赵锦星+陈鸣+蒋建武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实践环节是针对高职专业教育特色,对于新时代职业教育新要求的一种尝试与探索。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加强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以市场为导向,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与社会和市场能够平稳对接,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建立一个桥梁,提供一个有益的交流平台。本文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以及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展开,并对项目工作室教学环节进行必要的阐述,也是对于项目工作室教学实践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职;项目工作室;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4;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190-01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发展需求,社会对于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高职教育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和时代意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始终能够把握住这一点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从当前社会环境来看,随着高校的扩招,市场竞争和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并且能够及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来看,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高职艺术教育事业到了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轨道。但是从现实角度来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与不足。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教学模式与本科院校雷同,自身特色不明显

现行的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普遍是沿袭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这与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设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和本科相比,最大区别就是课时数量上的压缩。现行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一般是三年制,相较于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少了一年的课程时间,但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又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缺乏自身特色。所培养的人才有“通才教育不足,专业性又不强”的缺点。所以如何根据市场需求与自身优势,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方向,选择符合高职特色的教育理念和途径,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一线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这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专业基础相对薄弱,设计思维不系统

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原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校时专业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很多学生在进校之前都是短期的美术培训,有的甚至是零基础,对于艺术设计这个概念大部分都比较陌生。与纯绘画专业不同,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倾向于“设计”,更加注重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的培养。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课程的设置相对比较独立,学生往往顾此失彼,或者被动和孤立的去学习既有的课程,不能把所学专业课程系统的联系起来。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我们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课程与设计思维融会贯通。

(三)专业实践环节缺失,岗位适应能力弱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帶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随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学结合”已经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对实践环节重视不足,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失调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较差。

事实上,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早已得到广泛共识,然而真正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却常常被忽视。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纯艺术学科,它具有鲜明的教学、学习、实践一体化特征,因此,需要打破传统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项目工作室教学实践的探索

项目工作室制度近些年已经在一些专业艺术设计院校得到认可并逐步得到实施,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实际的专业项目为依托,为学生搭建一个专业学习与实践并和社会进行沟通的桥梁。具体表现在指导学生的课外专业练习,帮助学生开发设计深度和创新能力,更好的巩固专业技能。积极参加一些专业的艺术设计竞赛与设计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与专业素质。协助导师完成一些横向科研任务,主要是指社会上的设计和制作项目。还有就是直接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专业实训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把专业所学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

(一)建立阶梯式的专业指导机制,巩固课堂专业知识技能

由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大都沿袭本科院校,但是在课时的数量上相比较本科院校都被压缩,这样势必在专业学习上不够深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比如象现代构成、版式设计、字体设计和电脑图形设计等一些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都需要学生花一定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加以巩固。象这些课程练习我们就可以采用以老带新,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指导相对比较弱的学生。专业能力强的学生协助专业教师参与一些实际的设计项目,这样就形成一种阶梯式的专业指导机制,巩固课堂上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并逐步提升设计深度和专业能力。

(二)积极参与一些专业设计竞赛和设计活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美国伊利诺伊斯工学院的查尔斯-欧文教授说:“我们要向学生传授三个方面的知识,一是创造能力,二是敏感能力,三是知识和技能”。创造能力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必须坚守的底线。适时的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一些专业的设计竞赛和设计活动也是项目工作室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

比如象“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南之星”、“中南之星”等一些比较权威和专业的设计竞赛。这类竞赛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比较侧重设计的原创性和表现性,学生通过参加专业设计竞赛不仅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和创造力,而且在整个参赛过程中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有机的联系与重组,并加以应用实践,从而提升自身整体专业素质。

(三)搭建校企合作教学平台,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卖不出去的产品不能成为工业设计”,是日本国际设计中心总经理林一雄说的一句耐人寻味而又值得深思的话,这句话对艺术设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给予了最直接,也是最客观的表述。

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来讲,工学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已经得到大家的共识。学校教育一个普遍的缺陷就是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割裂,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学生即使完成各课程的学习,也不知道如何在岗位实践中去应用它们,达不到毕业走出校门就能顺利就业的目的。校企合作项目工作室教学平台的搭建,使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融为一体,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设计项目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雯.浅谈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2]刘刚.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