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2018-01-02唐喆
唐喆
摘 要:绿色、健康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在建筑室内装修中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越发受到普通重视。室内设计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装修之类的事情,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社会越来越提倡节能、环保和低碳的生活,以至于我们对绿色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这种增加并不是简单的添加,应是使之突出来,并成为整个室内设计流程中的主导因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以功能和环境美观为主,如此,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
关键词:绿色环保;室内设计;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167-01
一、绿色环保设计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绿化设计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对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改变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在平时的设计中,都会力求达到人与环境的自然融合。绿色植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主要利用花卉、植物,并结合园林中比较常见的设计手段和手法,以及其自身的自然形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运用室外造园的手法设计,为人们营造一个极富大自然氛围的环境。
绿色环保设计的核心在于设计应该与生态环境相符,它是相对来说比较宏观的概念。而室内绿色环保设计则相对具体,指的就是在室内设计中引入绿色的设计理念,从而给人们提供一个既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又节能环保的室内环境。室内设计作为宏观的绿色设计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正确的发挥绿色设计的特点及优势,不是简单的用所谓的“绿色建材”以及环保材料就能够实现的,它涉及到整个设计理念的革新,思想的转变,绿色、环保的材料的使用以及以人为本的温度、采光、照明的选择。
绿化设计在室内设计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装修的过程中用绿化进行点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今天,人们的生活压力都非常大,对自己生活的空间的私密性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特别希望能够可以在室内就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气息,使身心都可以达到最大的放松与享受。高频率的的生活节奏,让人们永远都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中,所以人们比较喜爱享受大自然氛围的环境。因此,设计师们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都会讲绿化设计作为一种常用的设计手法。
二、绿化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一)改善环境小气候
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绿色被誉为生命色,既环保又健康,在室内绿化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以更有效的净化室内空气、调节室内温度,而且在室内如果运用上绿色,如盆栽一类的植物,有效的把植物运用到室内,不但可以释放更多的氧气,净化室内空气,也给人们一种亲身大自然的感觉,使人更加舒适、放松。同时植物的叶子吸热和水分蒸发可以降低室内气温,在不同的季节里也可以相对的调节温度,在夏季有遮阳吸热的作用,在冬季也可以抵风御寒。另外,植物本身也具有极好的吸音效果,利用这一特点可以使室内的噪音减小。在门、窗附近可以放置几盆盆栽,以此来控制或减弱噪音对室内的干扰和影响,从而给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无害化设计
所谓无害不仅仅是指对人体无害,更包括对环境的无害。对于室内设计而言,这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如图二中的设计方案,在材料选择上,尽量选择了对人体无害的新材料。但是在现阶段,我们必须明确,虽然人们都迫切的希望选择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材料,但是,受现代科技的影响,所谓的绿色环保材料,仅仅是相对无害而已。
(三)美化环境、陶冶情操
环境的质量对人们的心里、生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室内装饰包括装饰用品和生活用品,除此之外绿色植物在其中绿色植物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綠色植物是最富有生气和变化的一种室内装饰物,它利用自身的形、色、质、味等为人们创造美感,通过不同的放置方式和搭配与所处环境达到一种比较和谐优美的效果,这也是其他装饰物不能代替的。例如:蔓藤植物,它的枝条纤长,在室内可以有很长的跨度,达到一种生命延伸的效果。通过植物在室内绿化的布置,可以把这种比较自然的美及自然的力量融入到我们工作、学习、休息的环境当中去。不仅是环境得到了绿化,对人的性情、爱好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调节,起到心旷神怡,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所以,绿化对室内设计中的装饰作用不可低估。
三、结语
总之室内生态环保设计就是室内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节能设计。它是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室内生态环保设计是今后室内设计的必然趋势。绿化设计在现代在室内装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绿化进行创意设计,并用形色各异的绿色植物在室内进行布置,让空间变得更加有层次感,柔化建筑环境,营造出大自然的氛围,还可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装饰特色,同时还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盛忠谊.当代室内设计中环保问题的再认识[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6(06).
[2]蔡云.浅谈室内绿色生态环保[J].管理观察,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