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电影学科的本来面目

2018-01-02陆显禄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1期

陆显禄

摘 要:关于什么是电影的问题,存在着极大的争议。“电影电视根本不是综合艺术”,既有道理又没有道理。“电影综合艺术论”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电影研究包罗万象。电影的文学属性、哲学属性、导演与演员元素、 影像视觉艺术属性和效益属性,才是电影学科要研究和探讨的核心内容和元素。

关键词:“电影综合艺术论”;电影属性;电影元素;电影学科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111-02

电影发展迄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关于电影是什么的问题,不管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所以,还原电影学科的本来面目,是电影学界亟待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

一、“电影电视根本不是综合艺术”有没有道理

提出“电影电视根本不是综合艺术”这一观点的,是已故著名电影学家周传基教授。他在1994年《电影艺术》杂志第10期以《电影电视根本不是综合艺术》为论文题目,旗帜鲜明地阐明了自己的见解。后来,他又在诸多的课堂上和他的讲演中,一方面强调这个观点,另一方面又详尽地论证自己的这一命题。不过,除了极个别主张“电影是综合艺术”的年轻学者撰文反驳以外,影响不算强烈,所以陈晓云教授叹息道:“这一具有真知灼见的观点事实上也没有引起理论界足够的关注。”①那么,周传基教授提出的“电影电视根本不是综合艺术”有没有道理?笔者认为,它既有道理,又没有道理。理由何在?

首先,说它有道理,因为:一是周老先生是个大家,搞了一辈子电影,他说这话绝对不是空中来穴,子乌虚有,这肯定是他长期思考得出的结论,为了证明他的主张,他所引证的例子以及材料是颇为值得我们去推敲、反思和研究的;二是他的观点说明,对“什么是电影”,这个非常基础的问题,学术上并没有理顺和厘清。三是在实践上,电影学院或者影视专业到底应该“授业解惑”什么东西给学生,才能真正培养出杰出的“电影人”,这是摆在教育界亟需解决而又任重道远的任务。

其次,说它没有道理,因为:一是周老先生的观点不被学界和同门弟子们待见,却成了“电影界公敌”,恐怕私底下迎來的是一片骂声。试想,搞电影的很多人都是搞文学出身的,而且多数人成绩斐然,突然周老先生说,电影不具有文学性,电影不是文学人该搞的事业,文学人不该吃这碗饭!多么尴尬啊!谁能接受,自己砸自己饭碗,自己砸自己追求和爱好的事!他曾对张艺谋说,张不适合当导演!结果张硬是当了,经过努力拼搏进取成了国际大牌导演。这叫“物极必反,事极则变”。二是周老先生的观点太脆弱、经不起反驳,就是他自己绞尽脑汁的论点论据,显得极为牵强附会和强词夺理。例如,他说,“电影电视不是文学,也没有文学性,” “语言≠文字≠文学,更何况文字语言,即自然语言,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成为普遍的符号系统。人们不可能用它来表达一切。”这些说法,表面上是正确的,但深研可知,他在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电影电视不是文学”,肯定是对的,但是文学不等同于文学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所以不能以“电影电视不是文学”来否定电影电视的文学性。三是周老先生说不清楚“电影电视综合艺术论”的错误在哪。在这个问题上,周老先生没有太多实际例证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实际上他玩的就是一种文字或者逻辑游戏,按照混淆“黑”与“白”的概念,用错误的“综合艺术论”的逻辑推演方法,得出中国电影电视“综合艺术论”是“综合论不综合”,或者是“残缺不全论”。再者,周老先生既然说,“电影电视根本不是综合艺术”,可是电影到底是什么样的艺术?好像周老先生没有说明白,这也是他说不明白的。四是“电影综合艺术论”在西方也是有学者承认的。例如,意大利电影先锋派人物卡努多在1911年就提出,“电影是第七艺术”。他指的“第七艺术”就是,电影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时间艺术和建筑、绘画、雕刻三种空间艺术的综合艺术。在人类电影史上,卡努多第一次把电影视作一门独立的综合艺术,这是人类思想的巨大进步。但他的这种“综合艺术论”,是有时代局限性的,因为此后围绕“电影是什么”的问题,电影学家提出和形成了很多不同的看法和理论。

二、电影是不是包罗万象的艺术

对于“电影综合艺术论”,除了周传基教授强烈反对外,很少有学者不赞同的。可是,在主张“综合论”的学者里边,有的却又陷入了另外一个误区,即把电影看成是包罗万象的综合艺术。即使是周传基教授,在没有“反水”前,他也是一个“电影综合艺术论”者。他的“反水”是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跟美国加州大学电影学院院长的交往。这个院长曾经多次来中国演讲和探讨“电影前沿问题和电影基本理论”,有一次他问周传基教授一个问题,即“中国的电影理论是什么?”突然的提问,周传基教授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脱口而出“电影是综合艺术”,然后解释道,电影具有文学属性、戏剧属性、音乐属性、绘画属性等等。老外院长对周教授的回答好像有点和尚摸不着头脑,可很快醒悟,马上做了精辟的回答,“Oh! You put everything into film,and cinema is not cinema。”也就是说,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啥都研究,就是不研究电影本身!自然,周传基教授也惶惑不解,难道中国电影人做的不对?!很显然,当时的周传基教授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影综合艺术论”者,而且这种“综合”是无所不包的。

其实,像当时周传基教授这样想法的学者大有人在,前面提到的陈晓云教授也是其中之一。陈教授在谈到现代电影理论要求引进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批评方法时说,“它可以联合文学、艺术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各学科力量共同研讨电影文化,建立起电影艺术理论、电影美学、电影史学、电影哲学、电影心理学、电影观众学、电影社会学、电影文化学、电影人类学、电影教育学、电影语言学、电影经济学、电影管理学等各种学科。”②陈教授希望各个学科都来共同研讨电影文化,建立各自的分支学科。很显然,陈教授这里讲的“电影综合艺术论”也是包罗万象的。

笔者认为,这种“包罗万象”的电影理论,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在学科的建设上是行不通的。

第一,电影不是哲学。因为哲学是智慧学,哲学才研究包罗万象,它需要研究一切学科,它需要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总结和概括。所以,如果电影研究包罗万象,就等于用电影替代哲学,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联系和学科不能划等号。因为联系是“万物之间的世界性的、全面的、活生生的联系,”学科与学科的相互关联是世界普遍联系的一种呈现,所以电影学科和其他学科具有联系性是正常的。一切艺术门类,甚至一切学科都可以在电影艺术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但又绝非它自身,这就是电影学科的事实。

第三,电影需要研究它自身。如果在电影里什么都研究了,也就等于什么都没有研究。因为没有对象的研究等于零研究。《电影艺术词典》对“电影艺术”是这样定义的:“电影艺术的综合特性,并不意味着它能取代和超越它所汲取的各门艺术的职能,它同样要受到自身局限性的制约。比如,由于容量的限制,它很难像文学那样以宏大的篇幅来描绘生活,或者体察入微地刻画心理;由于材料工具的性能不同,它不能像造型艺术那样挥洒自如地处理色彩,笔触,形体;电影音乐和电影表演由于失去了演奏或演出同接受者的直接交流,感染力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电影艺术只有在认识自身局限性的基础上去发展由于各门艺术的综合所带来的可能性。”③由此可见,越俎代庖的结果,对电影科学本身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有害无益的。

三、还原电影学科的本来面目

既然电影不是包罗万象的艺术,那么它是一门怎样的艺术?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还是从电影自身去探究。

我们拍一部电影,首先要做的就是去找剧本,或者写剧本,然后考虑用什么指导思想进行工作,再次就是导它演它,然后拍摄剪辑配音形成影像,最后是推广营销,收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拍电影的通常流程,它反映了电影学科的本来面目,或者说电影的本质属性或者主要元素。

(一)电影具有文学属性。

找剧本或者写剧本,说明拍电影离不开文学。事实也是这样,每一部真正的电影,我们都可以捕着到文学的“原型”或“摹本”。有人认为“电影具有文学属性”是“老掉牙”的概念,电影和“搞中文”是格格不入的, “电影这门课不适合放在中文系”。一提“电影具有文学属性”,就从头腻到脚了。这真是岂有此理!就像天天吃饭和拉屎这类人人皆必须进行的日常事务,谁敢厌透和腻歪?!电影与文学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不等于電影,只有被电影人看中,纳入电影剧本,或者进入电影拍摄的作品才可以叫电影文学;或者电影里渗透文学的元素和品质,例如诗意电影、散文电影、戏剧电影等,这些就是文学属性。如果回溯经典电影历史,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大导名导的经典电影都是有很浓郁的文学底色的。例如,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首先是莫言的这部同名小说好看,它对原始生命意志和生命力有着热切的关注与褒扬,从文字上就能感动人,读者读后不仅会产生共鸣,而且会激发对中国古老文化的兴趣与反思,这就是《红高粱》的文学底色。

(二)电影具有哲学属性

有了剧本,导演必须考虑“用什么指导思想进行工作”。法国电影学家安德烈.巴赞有句名言,“要更好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该影片是如何表现其倾向的。”法国电影符号学家麦茨有本电影人必读图书,即《想象的能指》。“想象的能指”指什么?就是研究电影的指导原则和方法问题,说白了就是哲学。电影,不仅是文学人能做的专业,也是哲学人可以做的事业。著《电影美学》的作者匈牙利贝拉·巴拉兹,不仅是一个电影理论家,也一个哲学家,认为应该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就电影的音响、对白、色彩、脚本、剪辑、摄影机调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可以找到电影这一崭新艺术形式的发展和规律。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哲学家黑格尔的《美学》,为什么会成为电影人的经典名著?因为哲学人也在思考电影和做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美学、电影心理学也属于哲学。当然,哲学不等于电影学,电影只关心和研究属于自己属性的哲学。电影会涉及意识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讲,意识形态也是哲学的属性问题。

(三)导演核心元素和演员表演元素

导演是一部电影的核心元素,他(她)相当于作战指挥部的首脑。导演艺术创作包括拍戏的指导思想、影片构思、演员表演指导、拍摄手段和技巧(包括服装设计、场景布置、蒙太奇、长镜头、场面调度、声音等)和营销策略。美国电影学家李.R.波布克说,“导演是影片的创作者。他预先考虑整部影片,选择能赋予影片以特点和力量的思想和哲学概念。他塑造画面和调整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他构成和创造能加强这些可见画面的音响元素。导演运用各种各样的艺术元素——文学、画面构图、光和影、音乐和戏剧。他的艺术作用是利用每一种元素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作品。”④可见,电影不能没有导演。但是,导演又不能没有“根基”,这个根基就是演员。导演离不开演员,导演的创作成果反映在银幕上就是表演艺术,这一艺术必须是导演通过演员塑造典型、真实、富于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来完成。可以说,演员又是导演拍摄的中心,在导演心目中处于核心元素的地位,因为创作者、创作工具摄像机、创作人物形象产品全都统一于演员一身。所以,导演对演员的挑选和要求也极为严格。在表演艺术中,演员要解决好自身与角色之间的矛盾,要掌握和磨练自己形体、五官、声音、语言等各种技能和表达内心世界的技巧。事实上,演员扮演角色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好的演员能对角色精准的把握和诠释,他(她)能把观众带进电影场景的氛围和剧情之中,让观众或喜悦,或平静,或悲伤,或感动。总起来说,导演核心元素和演员表演元素在电影中是关键之关键。

(四)影像视觉的艺术属性

《电影艺术词典》关于“电影”词条有这样的解释:“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⑤ 的确,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但电影不光是技术,准确地讲,它是影像视觉艺术,它包括媒介特质(光、色彩、构图、声音和音乐)、拍摄、剪辑、制片等的艺术。德国电影学家本雅明在谈到摄影孕育电影时说,电影“可以突出那些肉眼不能看见但镜头可以捕捉的原作部分,而且镜头可以挑选其拍摄角度”,“技术复制可以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抵达的境地”,从而得到随时随地可以欣赏的电影艺术作品。⑥电影艺术的核心是通过电影摄影在胶片上捕捉现实的创造性活动。电影创造艺术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活动,这种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创作过程,其特征就是通过时间、空间、运动、蒙太奇、长镜头、分镜头、数字技能等元素实现其价值,本质上使观众产生视觉或幻觉而形成影像美的艺术活动。为了完满完成这一艺术活动,当然其创作也是离不开懂摄影、剪辑、数字数码、音乐等方面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的。

(五)電影的效益属性

拍电影要讲究它的价值,而其价值又是通过其效益来体现的。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最初是一种电影演出或者是现实的简单再现,以后便渐渐地变成了一种语言,也就是说,叙述故事和传达思想的手段。”⑦这里的“传达思想”,就是实现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这点中国电影人是不怀疑的。但是,如果注重商业推广,追求经济效益,讲究票房收益,中国电影人问题就复杂了。其实,外国电影人都讲票房收益,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讲,电影市场化肯定是个大趋势,我们必须遵守电影商业化原则,但是,像恶性炒作、虚假票房等不好的东西,也是必须打击和需要防备的。

四、结语

总之,以上五个方面体现了电影的本质属性或者主要元素,除此之外,都不是电影学科的核心内容。要还原电影学科的本来面目,必须从五属性或元素,即电影文学属性、哲学属性、导演与演员元素、影像视觉艺术属性和效益属性入手,去研究、探讨和学习它,这才是确保建立、发展和完善其学科的根本保障。

注释:

①陈晓云.电影学导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6.

②陈晓云.电影学导论[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9页

③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6.

④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61.

⑤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

⑥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0—53.

⑦马赛尔·马尔丹.何振淦(译).电影语言[M].北京: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4—5.

参考文献:

[1]陈晓云.电影学导论[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3](匈)巴拉兹·贝拉,何力(译).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4]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5]周传基.电影电视根本不是综合艺术[J].电影艺术,19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