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
2018-01-02吴汶颐
吴汶颐
摘要:礼貌礼仪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彼此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礼貌用语的合适使用在社交场合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礼貌用语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同。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出发,研究中西方的礼貌用语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背后的原因,以期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 礼貌用语 文化差异
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在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形式体现。它要求人们在社交生活中,不仅要使用合适的礼貌语言,还要选择得体的行为方式。中国和西方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两个社会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交际不通的状况。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使用正确的礼貌交际用语,还要了解两种文化背后的交际用语差异。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
(一)西方学者利奇的礼貌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将礼貌原则划分为六类:
1.得体准则:尽力少让别人吃亏,多让别人得益;
2.慷慨准则:尽力少使自己得益,多使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尽力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尽力少赞誉自己,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尽力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尽力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二)中国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自古以来,中国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规范和礼貌原则。顾曰国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尊重、谦逊、态度热情、文雅。基于这四个特征,顾曰国提出了中国文化的五种礼貌准则:
1.称呼准则:指用适当的称呼问侯对方。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依然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称呼原则。称呼语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体现。
2.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要“举”,要“尊”。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虚品德。
3.文雅准则:即出言高雅,文质彬彬。文雅准则就是多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这一原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和自身的文化素养。
4.求同准则:指交际双方在诸多方面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这一原则体现了汉文化的“尚同”或“恭敬不如从命”的礼仪。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利益。在言词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这个原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的传统思想。
从中西方礼貌准则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中西方社会都很注重礼貌礼仪,两个社会的礼貌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礼貌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一样重要,但由于各国的文化传统与交往方式不同,中西方礼貌准则的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理解也就大相径庭。
二、中西方礼貌用语对比
(一)问候语
问候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际口语,它体现着自己对对方的尊重。例如,中国人在打招呼时常会问“吃饭了吗?”“去哪儿呀?”等等,但不了解中国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相反,他们会认为对方在探究自己的隐私而感到反感。西方人在社交中更倾向于用“Howareyoudoing?”“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i!”等类似的礼貌性问候。
(二)称呼语
中国社会的称呼方式极为复杂,因为它既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封建社会的宗法血亲关系,又受社会地位、职业、性别、年龄等多重因素制约。在中国,人们对亲人的称呼种类非常多,“舅舅”“姑妈”“姨爹”“表兄”等等,对亲戚的尊称非常繁琐。而在英语里这些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他们的称呼很简单,“sister”“brother”“uncle”“aunt”等。此外,在社交场合上,中国人大多以“姓+职位”的模式来称呼他人,如王医生、吴书记、陈老板等。而西方人则简单的用“Mr./Miss+姓”来称呼。
(三)致谢语和道歉语
致谢是人们日常交往中重要的语言行为,是不同社会人民共同遵循的礼仪规范准则,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举动。西方社会特别重视致谢,对一件再小的事都会表示感谢之情,即使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或家庭成员之间,也会对对方真诚致谢。而传统的中国社会不太注重这一方面,关系密切的朋友、亲人之间,往往都是不大言谢的。另外,当中国人收到别人的感谢或赞誉时,往往会说“不用谢,应该的”、“别客气,这算不了什么”、“哪里哪里”“过奖了”之类的话,以示自己的谦逊;而西方人则会直白的说“Thankyou”“Youarewelcome”,大方的接受他人的赞美与感谢。
道歉语的使用在中西方国家中也存在着差异。由于中国文化属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英语文化属于平行的社会结构,所以在中国,老师向学生道歉、领导向下级道歉、父母向子女道歉的现象不太常见,因为“长幼尊卑”的传统观念左右着中国人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而西方社会不分长幼、上下、尊卑。无论是谁犯了错,都会向对方表示歉意。
三、中西方礼貌用语差异的成因
(一)价值观的差异
西方文化价值观强调个人主义,强调维护个人利益,张扬个性,捍卫个人权利。而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导致了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和他人利益取向。中国文化讲究做人做事克己守道,先人后己。所以,直接与含蓄是中西方口语表达的最明显差异。
(二)风俗习惯和思维的差异
思维方式受思想的支配,中国的儒家、道家和佛教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大影响。这三种哲学思想都很重视悟性,因此中国人的言语都比较含蓄和委婉,要让人经过思考后才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思。与此相反,西方人在处理问题上却显得比较直接,其要表达的意思也是通俗易懂。西方人的行为较外露而且逻辑性强,重视表达的确切性。
四、结语
礼貌普遍存在于中西方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文化的特殊性,不同的文化可能会导致礼貌的表达差异。中西方礼貌用语有异同之处,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将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有效地避免中外交流中的文化障碍,促进更好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Leech,GeoffreyN.Principlesof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06).
[2]曹凤静.语用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04).
[3]顾日国.礼貌、语用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王亚敏.浅谈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语言差异问题[J].教育发展与研究,2010,(23).
[5]肖梦霞.浅议中西方礼貌用語差异[J].考试周刊,2011,(14).
(作者单位: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