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动态生成资源 盘活小学数学课堂
2018-01-02周艳
周艳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精彩演绎,强调教学资源的有效构建.本文立足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了数学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捕捉亮点”“善于用错”两个方面,阐述了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策略,以更好地盘活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资源;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课堂是“活”的,极富精彩性,是师生教与学的演绎,更是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精彩引领,盘活僵化的课堂教学.所谓动态生成资源,是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所形成的,对教学起推进作用的教学资源.学生的疑问、学生的思考,都可以成为动态生成资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角色错位,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态,弱化了教与学的互动性,也制约了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课堂缺乏活力,学生的“学”枯燥乏味、教师的“教”落地无声,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尴尬的教学情形、单向灌输的授课,都不利于有效数学教学的构建.为此,依托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盘活小学数学课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抓“亮点”、激“思维”,盘活僵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的精彩演绎,“亮点”纷呈的课堂,教师应善于捕捉一闪而过的亮点,学生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疑问,都可以成为动态生成资源,推动教与学的有效开展.小学生个性活泼,在有限的认知水平之下,对于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有太多的问与思,学生在学思考中,蹦出的“疑问”“新解法”,都是教学精彩演绎的重要因子.课堂不应死气沉沉,而应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一波三折,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在“鸡兔同笼”的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在同一鸡笼中,鸡兔共有44只脚,16个头,请问笼子中有鸡兔各多少只?
教师对于问题创设、讲解,依循常规思维下的教学,学生对于问题也十分感兴趣,课堂授课非常顺畅.但就在接近授课尾声之时,一名学生小声说道:“这样计算好繁杂,我们可以让一只兔子抬起两条腿、一只鸡抬起一条腿,这样就很快了呀?”
学生的不经意间的思考,一下子将课堂教学引入新的阶段.这名学生的思考方式,正是拓展性教学中所要讲解的“抬腿法”.学生们在思考,在以不同的解题方法,去探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也发现,学生的这一想法很有创意,也极大地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兴趣.为此,教师乘势而为,捕捉到这一亮点,并将其作为教学资源.
教师:这名学生的想法好有创意,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们的讨论越来越深入,对于抬腿后,44只脚少了一半即22只脚有了深入了解,也对“22”的组成部分有了分析.在“22”中,有一部分是16,而剩下的6则是兔子的只数.
风平浪静的课堂,就是在学生一闪而过的一句话、一个思考,而进入另一个教学热点.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学生的思维被打开,课堂顿时活力四射.动态生成资源源于学生,也回归于学生.
二、善“引导”、用“错误”,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错”是课堂中难以避免的教学因子,但教师善于“引导”,用“错”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也是构建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用“错”反思,在反思中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怕错,怕错后会受到教师的批评.于是乎,整堂课下来,都是教师一人在挥汗如雨的讲解,而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创设的“问”,得不到学生积极地“答”.为此,教师在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中,应将引导与用“错”相结合,促进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建立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思考、想法,教师就要从中发现问题,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切入口.
在“分數化小数”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发现,一些学生认为:“分母的质因数只含有2或5,则就可以化为有限小数.”显然,学生的认识是错误的,但为了更好地讲解,引导学生去思考,教师将错就错,就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
学生1:比如,210,分母的质因数就只有2、5,能化成有限小数.
学生2:210可以,但是330也可以化成有效小数,而分母却含有质因数3.这显然与之矛盾的.
对于学生激烈的讨论,教师应因势利导,创设问题,进一步引导.
教师:330到底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呢?大家可以动手计算.
很快学生开始计算,并很快得出答案,并清楚地理解了“分母的质因数只含有2或5,则就可以化为有限小数”是错误的说法.
一个错误,成为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导火索,成为深入学习的切入口.教师要善于用错,而学生要不怕出错,能够从“错”中探究新知,并将新知内化成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点,这是有效教学的内在要求.学生不能因错而缄默不语,而应该带着自己的思考、探究,去寻找知识的真理,进而在探究中获得数学学习的快乐.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与调整,应着力于教学资源的构建.通过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教与学搭建更加良性互动的空间,进而更好地盘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通过捕捉课堂“亮点”,因势利导,为教学注入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依托学生的“错”,在错中探究、理解,进而实现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