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有机融合的探究
2018-01-02阮帅
摘 要: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可采用多种模式融合,体现在与教育理论融合,与教育资源融合,与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相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模式 理论 资源 环境 方式
“model”英文译为“模式”。教学模式实质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践教学活动的计划或范型。教学模式应针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结合教学环境而生成的多元的“型”。其特征依赖教与学的双方,其效果取决于各方面的教学元素的融合。[1]
一、教学模式与教学理论的融合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源于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设计,经德国赫尔巴特作出总结和提升,然后由前苏联凯洛夫发展完善传到我国,历时五十多年。这种模式简称为“传授式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辩证认知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合该理论中正确的“认识论”内容,作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以教学为中心”的论述不予采纳,“以教材为中心,班级制为中心”的主张也不尽合理,要改革。例如历史课堂,教师可以将历史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讲授历史,同时又融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论,鼓励学生运用批判眼光分析历史学习中的问题。高中物理中的“玻尔理论”讲授是个难点,必须从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突破,重新建构量子理论的初步认识,在这过程中要同时以两种教学理论的融合作为指导①凯洛夫的认识论,②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通过“传授”为平台,接受轨道、能级“量子化“,引导学生对”量子化“认识能力倾向于呈正态分布。[2]
中小学教学、中等职业教学的对象差异性很大,教师本身又存着差异性,因此,每个课堂不主张一个模式,应多元化,要尊重教学中的差异性。融合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理论:对每节课要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2)班的小组特点,(3)突出课堂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资源的融合
我国中小学教材,全国统一标准,中职教材全国统一教学大纲。教材的同一性难以适应我国幅员广大的地区教学。现代教育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超越经济发展的趋势,教育正在追求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显然统一的教材难以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合理使用。
而人的智能分为: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视觉、运动、交际、观察八种。学生的差异结构更凸显了生源的智能差异,兴趣、品格的差异。要根据学生的特质,找出相对智能差异较小,共同需求接近的学生,分层次进行差异性的分层教学。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设计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需要。中小学的综合课型、习题课型、复习课型、实验课型,中职教育的实训课型都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需求所需要的资源。对资源的选择符合三大系统:1、社会发展的需要,2、学科特点,3、学生发展心理特点。针对学科的理论结构,选择资源要充分注意到:1、由学生基本概念和关系组成的根本理论,2、由根本理论派生出来的概念和关系构成的核外理论。在上述前提下,依据学生的差异性选择其中对应的资源进行融合。
途径如下:
(1)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结合差异性,确定新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从文本中选出教学内容,从网络中补充教学内容,从学生提供的实例中选择教学内容。再从中整合出各层面的学生共同需求的资源作为重点的教育资源。
(2)由教师或同学发起对文本中教材的补充征集资料,以方便课堂资源的大融合。
(3)依据已实施的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反馈,由学生感觉到的学习困难,或有价值的学习见解,直接通过QQ、微信论坛、微博,从而汇集各种来自各方面的有见地、鲜活的、价值高的教学资源。
(4)典型的“案例”制作为视频,反复播放,成为阶段性的教学资源。例如高中数学和物理学科的学习,其中最主要的学习步骤:学科的表述。其中要进行大量的特质训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把错题和错的解法整理为录像,反复展示,通过模仿、训练,变式训练,练就科学的表述。中职教育的专业性的规范操作也利用视频反复进行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学的本质是社会互动的过程。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差异性需要的各种选择出的资源融合的基础上,才充满活力,课堂才能理论联系实际,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3]
三、教学模式与环境、方式的融合
教学模式依据教学内容,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框架,须由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评价等各种教学元素组成其完整性。无论那种教学模式都具有鲜明三大特征:1、针对性,2、操作性,3、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论“人的问题”时指出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过程是一个以提高每个人的自身价值为本质特征的价值追求,是价值创造活动。然后所有的“追求”和“创造”都离不开教师的心理活动、学生的心理活动。
学校课堂实质上是社会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都通过带有社会性的符号进行交换、交流,而这种符合正是组成了教与学的环境,在“符号”的互动中,教的方式、学的方式都必须认可甚至默契,直到教师、学生都能了解和解释周围的环境,发展自我。
例如中職教学的过程的电子课程关于电路实训课,要创设一个电子氛围的课堂,除了硬件组成的平台,还要有实物电路、图表电路、典型的主要电器。教师需将实物换为符号传递给学生。学生将电路图中符号与实物进行对照,通过这样交流“符号”,师生之间形成统一的“认可”。教师把握好自身的经验优势引导学生,学生通过追求的方式——去辨认,去构建自己心中的新的“符号”。教的方式:引导。学的方式:探究。“汽车服务”专业的汽车底盘维修(保养)实训课,首先将汽车悬吊,让底盘悬空展示,让学生在“底盘”的真实环境下有充分的感受,迅速将关于“底盘”的符号与真实的感受相对照,获得新的感知。课本上标示的图要与实物对照上符号。对实物的内涵,师生必须清楚。实训课的关键在于部件之间的衔接,需要从辩认到熟练操作,这就考量教师如何多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如何进行心理工具与环境的交换。这其中都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民主、理解,达到学教并重,共同发展,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
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充分融合,会出现彼此相异的发展阶段,必定会有量的差异、质的差异——促进了“学习”的真正发生。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要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技巧、策略、艺术都是可操作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规律,都需要教育理论的多元融合,与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实现教学模式科学性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范先佐. 教育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范先佐自选集[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旭远. 课程与教学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史爱荣等.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阮帅(1982-),广西北海人,硕士,中学一级,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