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宁波帮博物馆“清代宁波港”的场景展示艺术

2018-01-02张章银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陈列展览展示设计

张章银

摘 要:陈列展示中的场景是整个展览内容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重要手段,在陈列展示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场景设计的成功與否,直接影响整个陈列主题的表现,也是整个展陈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场景设计概念、发展、构成要素的分析,总结场景展示的形式,以期对今后的设计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陈列展览;展示设计;场景作用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62-02

一、引子

在现代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场景展示已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表现形式。场景展示能够直观表现内容的特定环境、故事情节,又可以调节展示节奏,突出展示重点,以其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成为陈列展示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展陈空间中的亮点。

早期的场景展示手法以静态为主,常见于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展陈项目。后来逐步应用于综合类或专题类博物馆和纪念馆的展陈设计中,展示手段也更为先进。场景展示的类型多种多样。除题材和规模上的区别外,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景箱式、景观式、半景画、全景画等等,在手段上又可分为写实性的情景再现和概念性场景,每种形式和手段都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具体做法要结合展陈的内容和实际情况而定。

下面就宁波帮博物馆“清代宁波港”场景展示的方式与特点作些探讨。

二、背景介绍

“清代宁波港”场景为写实性的情景再现,其场景内容依据于特定的历史、地理背景。

宁波地处浙江东部沿海,为一天然良港,姚江、奉化江汇合成甬江,向东流入东海,三条江沟通了浙东的东西部和南部。自唐宋起,宁波就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清朝乾嘉时期(1730—1820年),宁波帮海商获得了迅速发展,其中一部分以南北号船商和沙船商为代表,从事沿海贸易,逐步发展成为清代北洋航线上重要的海运势力;另一部分宁波帮海商则进入清代对日本铜料贸易之中,成为清代东南洋铜商中的主角。南北号船商、沙船商和洋铜商把宁波帮海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于商业活动的需要,北船商人和南船商人分别在甬江畔设立了庆安会馆和安澜会馆。会馆成为船商船工聚会、议事、祭祀的重要场所。1844年宁波开埠,江北岸外滩也逐渐成为近代宁波人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至19世纪末,江北岸外滩已成为五方杂处的洋场,甬江边上出现了一幢幢具有异国情调的建筑物。大量的商船往来于宁波港,通过宁波港装运的货物有棉花、茶叶、鱼货、蚕丝等,进口的有棉布、生铁、水泥、大麦等等。当时的宁波港已具相当规模,每年的港口吞吐能力达几十万吨。

“清代宁波港”场景即以上述历史为创作背景,以英国人的铜版画——《19世纪中叶的甬江入海口》和《宁波旧影》中刊登的一张反映宁波江北岸外滩的明信片为设计素材,通过艺术加工处理,复原当年甬江入海口和江北岸外滩桅樯如林的繁荣景象。

三、展示手段

“清代宁波港”的场景展示中,综合运用了多种展示手段。场景营造和情景演绎是展示中的两个主要内容。具体来讲,“清代宁波港”是以场景为载体,以历史为背景,以人物为核心,以故事为情节,以多媒体为手段,结合声光电技术将历史还原,力图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一)敞开式空间

“清代宁波港”场景运用手法既有景观式表现形式,又具半景画特征,整个展示空间略呈半弧形,场景面宽15米、景深17米,占地面积255平方米。近景的码头、货包等物件采取1:1的比例制作,再逐步缩小比例关系,向中景的栈桥、木船、象征商船会所的建筑及高大的马头墙和远景背景画自然过渡。敞开式的空间设计,使场面更开阔,景象深远,犹如身临其境。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或步入场景,真切体验置身其中的感受。空间的高低变化,极大地丰富了空间层次,给观众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同时,结合文物陈列,使文物陈列与展示空间有机融为一体,化有形为无形,营造出真实的历史氛围。

(二)焦点透视

背景画运用焦点透视手法,注重透视关系,讲究人物比例,强调色彩变化,具有写实性,其中的景物近大远小,呈放射状分布。此外,背景画又采用中视平线构图。视平线的设定根据画面内容,影响着画面情节的容量,同时诱导观众的视线,使视觉中心逐渐移向画面中的视点,增加了画面(场景)的纵深感,从而形成了强列的空间透视。

背景画中的海水与实景中的仿真海面巧妙衔接,过渡自然,融为一体。一直延伸到观众脚下的码头地面石条、石栏和海岸礁石,形成二维及三维空间的完美结合,中景中的沙船模型也更加突出。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或步入场景,真切体验置身其中的感受,达到了视觉感受的最佳效果。

(三)声光电技术的合理运用

现代声光电技术运用于博物馆展陈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场景展示中情景演绎的辅助手段。在特定的场景中,声可以传达历史的回响,光可以表现时空的变化,电可以演示物体的流动。声光电技术,能使场景展示的自然万象复现于眼前,万籁之声萦绕于耳际,历史画卷映现于眼帘。声光电技术的巧妙运用,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视听感觉,使场景的气氛更浓烈、效果更逼真、情节更感人。场景展示与声光电演示有机结合,两者相互衬托,互为渲染,相映成趣,使观众获得更加丰富多变的视听体验。

在场景展示中,运用声光电手段是灵活多样的,具体方式主要依据展陈内容和要求而定。“清代宁波港”中的场景运用的是烘托式声光电手法。

“清代宁波港”根据场景展示的内容、景象以及时空的特征,通过声光电加强现场气氛,变静态为动态。融合特技灯光、多媒体投影、立体音响等多种手段于一体,采用计算机电脑控制,进行自动演示。“清代宁波港”中的场景,首先是立体音响效果渲染出的海鸟声、海浪声、码头工人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接着以特技灯光(投影)在背景画面上映现出太阳“光芒四射”的美丽景色,一群海鸟由左向右飞翔,时儿在眼前,时儿消失在云彩中;远处的木船风帆冉冉升起,正要扬帆出海;近处有两个船工正摇橹划桨驾着小舢板驶向远景中的大木船;画面中的海水在透过云层的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极富动感。

(四)多媒体演示

在博物馆的展陈中,不仅要见人,还要见精神。因此,场景展示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以多维的视角和情景化的叙述来阐释历史,传达情感,塑造精神。“清代宁波港”场景中的情景演绎最后由多媒体投影演示来完成。运用半景画与多媒体投影相结合的形式,两台投影机配合场景交互变换,演示当年宁波港码头的繁忙景象:码头候船亭内外,送客的或者即将登船远行的人群熙熙攘攘;码头上,工人正在紧张地劳动着,有肩扛背驮去装船的,也有从船上扛着货包往码头上卸的,还有维护秩序的流动兵丁。特技灯光、特效音响、投影等手段交互转换,将演示推向高潮。演示结束,又恢复到半景画的静态场景之中。

情景中出现的人物达几十个,按照透视比例关系,人物由近到远处逐步缩小,尽管看不出人物的表情,但画面中的人物造型生动,服饰打扮也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形象个个栩栩如生,组成了极富生活情趣的画面,给参观者带来了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此处的情景演绎加深了参观者对宁波在清代前期沿海及长三角地区重要贸易地位的认识。同时,场景也为下一个章节的展陈内容,如宁波港口的衰落,宁波帮走出宁波等,做好了铺垫。

四、景物设置

进行场景设计和描写时,需注重场景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一个场景之所以能成为场景,除了它有着独立的事件(内容主题)外,必须体现有景有物(文物和道具)。物与景有机结合是场景表达叙事情節的必要条件。以下是构成“清代宁波港”场景的主要景物。

(一)背景画

作为场景远景的背景画用料讲究,耐燃夹板做底,表面亚麻布托裱,由丙烯颜料绘成,画面高5.5米,长31米,呈扇形展开。

背景画面的上方远景为阳光照耀下的彩云,甬江入海口水天相连,两侧山峦绵延,南岸是金鸡山、笠山,北岸有招宝山及其余脉虎蹲山和大小游山,最远处的舟山群岛山脉隐约可见。画面右侧近处的是当年贸易往来的海运大木船,桅樯如林,蔚为奇观。大船是三桅五帆,主桅杆高耸入云,气势宏伟,船的艘艉两头往上翘,甲板边线造形丰富多彩,两舷侧缕雕和彩绘相间,给人以安全祥和之感,美不胜收。正如《宁波旧影》中描述当时英国人也认为:“宁波港里停泊的船也比广州要漂亮,特别是那些和日本贸易的船,非常豪华” 。左侧画面从远处的甬江入海口的招宝山描绘到近处的江北岸外滩,一幢幢具有异国情调的建筑物隐约可见,与码头建筑和引桥自然相连。沿着甬江,舳舻相接,商船林立,有的停靠码头正在装卸货物,有的即将驶离赴涉重洋,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二)商船会所

场景右侧的仿明清建筑象征着商船会所,建筑选料讲究,结构精巧,采用宁波传统建筑装饰。高高的青砖院墙和门头,黛瓦压顶,镂空石窗。往上看,是凌空而上的马头墙,在浙东一带,马头墙的高低是身份和财力的象征。经过特殊处理(做旧)后的场景建筑,仿佛历经风雨的洗礼,让人不由产生一种历史沧桑感。而砖雕和镂空木雕屏又是其整个商船会所的一大亮点。

场景设置中有四组精美的砖雕,分别镶嵌在高大的门拱及墙面上。砖雕主要原料是青砖,青砖密度强,抗冻性好,不变形,不变色,抗腐蚀性要强于木雕甚至某些材质的石雕。经雕刻的青砖给人以素雅、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砖雕汇集了木雕、石雕、绘画等多门艺术的技法,融汇多民族的文化,使得砖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门拱上的砖雕图案以松、鹤和群仙祝寿图为题材,有长寿、高洁之意。工艺上采用镂空和雕刻相结合,并融入高浮雕的手法,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整组砖雕由三四层图案构成,重重叠叠,里外呼应,浑然一体。在艺术形式上,借鉴了中国画意境,一幅砖雕作品就是一幅精美的画,构思高明、雕工精细,把生动的画面和传神的意境,淋漓尽致地再现于盈尺见方的青砖上。墙面上的砖雕也选自吉祥纹样,雕刻精美细致,内容丰富,构思巧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承载着生活的温馨与朴质,给人以素雅、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

场景内的四扇木雕镂空花格门,既起到隔断作用,又有较强的装饰效果。门上图案以梅、兰、竹、菊为题材,运用平面浮雕的雕刻艺术手法,散点透视构图,充分展示画面内容。画面设计与中国画中的“白描”一脉相通,图案装饰丰富而有变化。由于采用“白木雕”的工艺手法,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整体图案精巧、结构严密、透空透风、特色鲜明。

(三)石库门

场景的左侧,为一具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建筑。门楼上分别饰有三角形和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石库门建筑是具有海派特色的近代优秀建筑,既具浓厚江南传统民居特点,又有西式元素。场景中的石库门建筑,对整个博物馆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之作用,既与背景画中的江北岸外滩建筑群有机结合,又承载着下个展示内容的需求——宁波帮由于人地矛盾等诸多的因素而走出宁波,走向上海,在“大时代中”拼搏发展。

(四)沙船模型

整个场景中的重要亮点是停泊在“海面”上的沙船船模。沙船是一种船体扁浅宽大,方头、方梢的平底船,上层建筑少,航行起来轻捷平稳,最大的好处是能坐滩,即不怕搁浅。“持沙行以寄泊,因底平稍搁无碍”,多航行于航道水浅多碛的北方沿海,承担漕运和其它货运,在宁波的沿海航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该船模按照大号沙船的实际比例缩小仿制而成,长7米,宽1.5米。船上属具完善,设4桅,即主桅,头桅,中桅。在船尾的左侧还有一小桅,均配有篷帆,折叠在桅杆下方,舵、橹、锚、篙等一应俱全。场景中,沙船纵向停靠在码头的引桥边,船头正对观众,似乎在告知人们,刚远航归来,等待着卸下船上货物。

(五)码头

近景中的码头是整个场景的载体,是实景中可与观众近距离接触的景物。码头路面由仿旧青石板铺设,一个一个的石围栏由铁链相接,抬高的码头地面营造出独特的展示空间,栈桥和码头引桥选材圆木和实木板,柱脚深入“水”底,并用麻绳困扎,特别稳定牢固,经过特殊处理后更显历史感。玻璃钢材质制作的仿真礁石,造型逼真、色泽自然。整装待运的各式货物、货包、转口的货箱等堆栈码头,货箱和货包分别用木板和棉布制作或包裹而成,并进行仿旧处理,而扁担、抬杠、绳索等各式搬运工具都井然有序的摆放在货物箱上。真实再现了彼时彼地的繁忙景象。码头左侧竖有“纳兰常安题字碑”①,碑文云:“俯六国以当关,任往来宝藏云屯,牙樯林立,会同海岙之共球。”真实传达了清代宁波港的繁荣以及其在沿海贸易中的地位。

五、结语

“清代宁波港”的场景展示体现了当今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潮流——绿色陈列的理念。设计人员根据陈列内容量体裁衣,在构思上力求突出主题,既不因循守旧、生搬硬套,也不盲目攀比、贪大求异。在场景设计中,既尊重历史,又合理的运用艺术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艺术夸张和提炼。

在场景设置中,以人为本,参观路线顺畅,安全通道清晰。在技术设备应用上操作性强,便于日后维护。在陈列施工过程中,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背景与实景虚实结合,突出重点、富有变化。陈列语言的丰富运用,也起到升华陈列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在博物馆展陈中,场景展示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辅助手段。博物馆陈列方式的创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博物馆策展者和设计人员的追求与探索。实践证明,只有将典型的题材和恰当的形式结合起来,才会使展陈更具吸引力和感染

力。

注释

①该碑为2003年出土于宁波镇海招宝山,题碑者署名“两浙使者纳兰常晏(安)”。纳兰常安,乾隆六年至乾隆十二年(公元1741—1747年)任浙江巡抚,在任期间,曾多次巡视宁波。

猜你喜欢

陈列展览展示设计
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陈列展览的质量
基层博物馆陈列展览管理问题及对策
基于服装橱窗静态展示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