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宜兴紫砂泥料的特点
2018-01-02周良红
周良红
摘 要:我们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还要根据现代的工艺特征和泥料特点,利用现代科技优势发挥紫砂特有的优点,有创新,有扬弃,才能与时俱进,从而创造出更好的泥料来。
关键词:紫砂泥;特性;品种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32-01
紫砂泥分布在宜兴丁蜀地区,它位于太湖之滨,山明水秀,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宜兴又处于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因上天的厚爱,地下蕴含着得天独厚的紫砂土,特别有利于陶瓷的生产。即使在宜兴,也只能在丁蜀地区范围内的陶土矿中找到紫砂泥。紫砂泥又叫紫砂矿,雅称“富贵土”,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壶(器)的主要原料。宜兴紫砂泥的矿物组成,属于含富铁的粘土-石英-云母类型,其具备了宜兴紫砂陶严格的工艺要求。
紫砂泥被称作“岩中泥”,但按它刚开采出来的性状来看,它应属于矿体,是很坚硬的岩石,并非泥状,它深藏于黄石岩下,夹杂在夹泥(市场中的一些非正宗紫砂壶便是用夹泥所制)矿中,呈带状分布。紫砂矿料被开采后,要露天堆放,雨水浸透,风化数月,然后会自行溃散成黄豆大小颗粒,这时再经人工碾压研磨、筛网筛选,后加水拌匀和成湿泥块存放。
到此阶段,紫砂泥称为“生泥”。生泥是不能直接用来制壶的,工艺师在制壶前需要将生泥用木槌反复捶打数十次将其中的空气压挤干净后方可制壶,这时的紫砂泥被称为“熟泥”。如今大多数紫砂泥已不用老法捶打练制,已改为较为先进高效的真空练泥机进行练制。紫砂泥料里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这些元素不但对人体有益,紫砂泥料还富含矿物油性,长时间使用便会显现温润古雅的色泽,这也是紫砂泥料在感观上区别于其它陶土成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紫砂壶并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温烧成后呈现各种各样的奇丽的色彩,有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铁灰铅、葵黄、墨绿、青兰等等。紫砂壶不上釉,但胜似上釉,色泽变化奇诡,丰富多彩。如朱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红、闪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质朴浑厚,古雅可爱。烧成后的紫砂壶保温性和透气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会上称其“世间茶具称为首”,并非夸张。由于红泥不利独自成陶,通常用作器表化妆土。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至于红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红泥或称朱泥,亦称石黄泥。即古人所谓「未触风日之石骨也]。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至于朱泥的胎土,不过是制壶陶手,为了求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以洗泥沉淀,得到约140目到180目细孔的泥料,制成细如滑脂的朱泥壶。因为产量少,早期除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筛目的细度是以一平方公分所含孔隙度为量度。例如180目即一平方公分内含有180个孔目。)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烧成,因收缩率高达30%至40%,故一般成品良率约仅七成。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铁约在14%到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
紫砂壶的泥料特点归结起来,有几个方面:可塑性好。以紫泥为例,它的液限为33.4%,塑限15.9%,指数为17.5,属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的外形,用的时间越久,把摩的时间越长,他就会发黯然之光。这也是其他质地的陶土无法比拟的,干燥收缩率小。紫砂陶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8%左右,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而不致扭曲。
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一为闭口气孔,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一为开口气孔,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因而,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相对地推迟了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其冷热急变性能也好,即便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从物理性能看,紫砂壶体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吸收茶汁,保持茶之香味。古人已认识到紫砂壶的物理性能,认为:“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韵。”并进一步提出:“宜兴茗壶,以粗砂制之,正取其无土气耳。”事实上,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内壁不刷洗并绝无异味,使用久长能增积“茶锈”,故即使在空壶内注入沸水,倒出后也有茶的香味。古人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阳燕即宜兴的古名),足见紫砂泥之珍贵。
参考文献:
[1]王其钧,王谢燕.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吴山庄.中国紫砂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