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紫砂壶的制作工艺

2018-01-02鲁冬妮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紫砂工艺

鲁冬妮

摘 要:几百年来, 紫砂壶正是以其独特的材质肌理、优越的人文环境,成为人们喜爱和追捧的艺术品。画家亚民先生说过“紫砂一壶, 可见中国之哲学思想、文学气质、美学神采。”

关键词:工艺;紫砂;制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29-01

紫砂壶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打身筒)、半手工(模具)、注浆、旋坯和印坯等几种。其中手工成型是传统的制作方法。而制作技艺的关键则是脱空成型和坯件表面的精加工。对已接上颈、脚、嘴、把手的壶口、身、盖的表面、和壶内,进行精细的括平、修整、拉桨,这是紫砂壶成为工艺品的关键之一。

所谓精加工,系指用竹片、明针、刀具及用这些材质制作的其它专用工具,它的作用在于:紫砂熟泥颗粒大小不一,成型时坯体表面呈现高低不平,在精加工过程中,用上述工具将坯体整平,并把隆起的颗粒向下挤压,使坯面平整光润。

紫砂创始在何时,在我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地说,紫砂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供春是创始人。如明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创始篇]中 说:“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翁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 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周容[宜兴瓷壶记]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始万历,大朝山寺僧(即金沙寺僧)传供春者,吴氏小吏也”。供春和吴氏是何许人呢? [宜兴县志]记载说:供春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4年--公元1521年提学副使吴颐山随带的书僮,吴读书于湖洑金沙寺中(此寺今仍尚存遗址)。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说:“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之功。信陶壶之鼻,亦天下之良工”。

作为生活用品的紫砂壶,首先应具有合理的使用功效。紫砂泥料有极其理想的可塑性, 坯体不上釉,形体的表现力极强,便于精细加工烧成时变形率很小,这就允许紫砂的成型有很大发挥余地。设计一个新型的茶壶,制作者的想象可以无边无际,但不管你思维怎样开阔、构思怎样奇巧,最后做出的作品要能具备基本的泡茶功能。只有达到最基本的要求才能谈得上艺术品。

制作砂壶的成型工艺,在各个时期都有所不同。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这些工艺范围还包括了烧窑的方法、烧成气氛、窑炉结构、燃料等诸多方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时代痕迹,因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认识的凭据之一。到了晚明的时候,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盖与钮的相接触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所有的艺术品,包括紫砂陶工艺品,在技术和艺术上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技术是艺术表现的基础,作品的艺术内容是通过技术得到表现的。紫砂陶工艺要求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例如,制壶先要将泥凉到一定程度,打成泥片,做成坯体,做时注意坯体光洁平整,造型精确得体。线条挺、匀。装饰要协调、美观,然后通过精工细作才能成为一件佳作。

紫砂壶要从三个方面来反映其丰富文化内涵: 泥料经过洗泥、风化、粉碎,润适、陈腐,然后再配土、踏炼方成可用于茶壶制作的“熟泥”。工艺师们大胆创新,将几种泥料通过不同的配比混合,并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泥料更具表现力。如果窑内的温度和气化控制得好,生产出来的紫砂茶壶就能保持其高品质。

紫砂泥料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坯体的干燥与煅烧的收缩率小。这满足了工艺设计多样化的要求,也丰富了紫砂壶的造型种类。紫砂泥的这种独特的泥料品质是其它陶土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它给紫砂壶注入了灵性,使作品烧成后呈五光十色,“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灰而不暗、黑而不墨”,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紫砂壶的气孔微细,密度高,用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尽得真香真味;其良好的透气性能,使所泡出的茶不易变味,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紫砂壶能吸收茶汁,即使壶内壁不刷,沏出的茶汤也绝无异味;紫砂壶冷热急变性能好,泡茶不会烫手,更不会因受热而裂,经久耐用,气韵温雅。

综合上述,制壶艺人以创作设计之意识,形象思维为主导,加上自身的审美、修养、观念等,从工艺、技法、泥料等各方面去诠释紫砂艺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制壶技艺非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十年磨一剑,贵在持之以恒、耐心与细心、悟性的掌握。

参考文献:

[1]陈传席.紫砂精壶品鉴[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2]扁翁,许谦.中国当代紫砂鉴赏[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3.

[3]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賞[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紫砂工艺
亦步亦新
——紫砂·九隽”作品选登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如意的语言——浅述紫砂作品“四方如意壶”的创意构造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FINEX工艺与高炉工艺的比较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