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兴陶土艺术简述

2018-01-02潘慧敏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传统艺术

潘慧敏

摘 要:紫砂陶艺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具有丰富文雅的造型语言,独特的风格,交流的艺术表现感人的艺术魅力,因而成为独具品位的文化形态,丰富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关键词:传统;艺术;紫砂陶器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28-01

艺术是多元化的,陶艺只是其中之一。各种艺术形式的存在说明了社会的需求性与本身的合理性.各种艺术形式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现代陶艺的发展,每门艺术都有自己的创作技法和文化特色。现代紫砂陶艺无不从中获得启示与带来灵感,使其成为有血有肉的形象。通过给这形象壮骨输血、立影充神.最后成为一个活脱脱的生命。各种艺术形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对现代紫砂陶艺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随着每个艺术家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又以不同的形式通过紫砂陶艺展现出来。

紫砂在文化领域里涉及的范围是相當广泛的。把茶道、花道、文学、书法、绘画、金石、工艺及科技结合在一起,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器,提高到美学界,成为内涵深蕴的艺术作品。紫砂陶艺在技术和艺术之间,虽两者含意不同,但两都必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技术是物质的基础,艺术是精神所在;技术是制作水平的高低,没有精湛的技艺水平和高明的制作手法,就不会有很强的表现力。作品若做得粗糙劣质,再好的构思也表现不出来,虽有一定的制作水平,但作者缺乏艺术修养,而所制的作品,只会图具表面的光挺和一般的精确,仅略具表面的作品,只能流于空乏或枯燥。

宜兴陶土的质地都是不尽相同的。明代时期紫砂壶使用的泥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是粗糙的,这是当时的炼泥陶洗技术相对落后的原因。

据有关资料表明,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数为25-30目,而清中期为55-60目,到了近现代为100-120目(目数是泥料的精炼程度)。目数越低,颗粒越粗,孔隙度也越大,用手指弹击声音沙哑、发闷。明代的砂壶表面均无光泽度,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湿气,表面失光。1965年南京市中华门外明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壶,是我国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此壶的泥料与1976年羊角山遗址所出的残器相同,泥料很粗,接近缸胎,有生烧和火疵现象。由于是与缸类一同入窑烧制,所以壶身局部都沾有少量的釉泪。明代制壶的泥料只是将最初用来制作大缸大瓮的泥料略加澄炼而已。杂质较多,所以器物表很粗糙。到了明末清初泥料仍较粗糙,大多含有闪亮的云母,胎壁也较厚实。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到了晚明的时候,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触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到了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清中期制作的壶胎骨坚致,色泽温润,晚期泥质仍坚致但色泽不如中期温润显得干枯。我们对于泥料辨认,在紫砂壶的断代认识上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另外,从泥色上也有区别。明代的泥色多紫色、红色(大红袍),而清代的泥色则较多,除了以上两种外,还多见一种在紫砂泥中夹有梨皮似小点的紫砂,称为“梨花点”或“桂花沙”,前者较后者粗,也有人将它们统称为“梨皮”。“梨花点”清代早期多见,而“桂花沙”则在雍正、乾隆时期多见。民国以后,紫砂的色彩多了起来,如墨绿、黑色等。而现代的紫砂器讲究原料与颜色造型一致,如仿青铜器造型,就用仿古铜颜色的泥砂制作。

宜兴有着丰富的陶土资源和独一无二的紫砂泥,紫砂泥又称岩中泥,泥中泥,产于黄龙山黄石岩下,它不同于一般陶土,其质地介于“石”和“泥”之间,它不能用水直接调和,而需经风化、精选、粉碎、过筛、除铁、加水搅拣后经陈腐方有理想的可塑性,再经过艺人的成型、烧制等工艺,才有别于其它的饮茶茶具。

紫砂陶艺术以传统形式为主体,既实用又可陈饰,内涵丰富,造型变化无穷,趣味性强。所以说,欣赏一件紫砂艺术品,不仅要看其制作的精致,最主要的是看其作品是否反映本身的形、神、气、态等内涵韵味,制作水平,看其制作水平的精细程度,紫砂技艺的掌握,并不是一日、百日之功就可以训练达成的事,除学习勤奋之外,学者要有悟性,且必须通过千锤百炼,才可具备良好的基础。烧成后的紫砂壶保温性和透气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会上称其“世间茶具称为首”,并非夸张。

紫砂茶具透过「茶」,与文人雅士结缘,并进而吸引到许多画家、诗人在壶身题诗、作画,寓情写意,此举使得紫砂器的艺术性与人文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钱剑华.紫砂茶壶的造型与鉴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2]陈凇贤.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3]杨永善.说陶论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束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竹”的传统与创新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