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剧种魅力何在?
2018-01-02游晓鹏
游晓鹏
3月30日落幕的河南稀有剧种公益展演,18个难得一见的剧种在郑州集中亮相,稀罕、新鲜,是很多观众最直接的感受。大弦戏的惊悚,宛梆的呕音,柳琴戏的婉约,丝弦道的新奇,大平调的刚猛,都是人们所陌生的……
往常,提到河南的戏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豫剧、曲剧、越调这三大剧种。其实,在河南还有不少流布区域较窄、观众和从业人员较少的稀有剧种,它们同样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映射着当地的风土人情。截至目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定的全省被列入省级以上非文物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剧种达到34个,其中31个属于稀有剧种。有的是土生土长,始终守着一方水土,比如南阳宛梆、新县地灯戏;有的闯进来走出去,多地共有,比如四平调、二夹弦;有的在河南是小戏,在外地是大戏,比如汉剧。而且,纵然知名度不高,它们却都活得比电影和流行歌曲长久,长起了百岁甚至千岁之树,在一方天地享受着家乡人的爱。
河南是戏曲第一大省,过去曾经举办过很多戏曲观摩大会,河南省戏曲音乐学会会长朱超伦告诉记者,1956年12月,河南省就举办了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此后每隔一两年就有全省级别的戏曲展演或比赛,1985年以后,戏曲大赛更是越来越多。这些展演或者比赛,多的时候也有十几个剧团,并涵盖了四平调、柳琴戏等稀有剧种,但始终是以三大剧种为主的,以稀有剧种唱主角的展演,从来没有过。此次展演,也是河南第一次让这么多的剧种聚首,八仙过海,老少同台,与省会观众见面。
河南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剧种达到34个,其中31个属于稀有剧种怀梆、大平调、柳子戏、大弦戏、目连戏、光山花鼓戏、罗卷戏、淮调、大辫戏、嗨子戏、商城花篮戏、枣梆、扬高戏、四平调、道情戏、落腔、汉剧、河阳花鼓戏、虞城花鼓戏、柳琴戏、四股弦、坠剧、皮影戏……
稀有剧种到底有啥稀罕?别小看小剧种,瞧人家的绝活儿。
每个剧能够在一方水土安身立命,必然要有自己的绝活。过去是这样,未来亦如此。保持自己的特色,哪怕地盘小,就如宛梆一样,生在那一方水土,守在那一方水土,自吟自唱得好,松松就过去了几百年,魅力在家乡人眼里并不退减,流行歌曲和电影跟它比,倒还像是刚出生的小孩呢。
一鸣惊人
3月27日晚,河南稀有剧种公益展演上,见多识广的戏曲专家和老戏迷们,却被来自平舆县的一台“从未见过”的丝弦道大戏所震撼。
这台戏叫《德孝情》,讲的是古时姜湾村,乡绅姜文娶妻庞三春,生子安安,家庭富裕和睦,却因赌徒马三挑拨,使得不明真相的婆婆中招,赶走三春。最终,在姜文、安安的德孝精神感召下,真相大白,合家团圆。故事取材于明代《跃鲤记》中的安安送米,又有大的改造加工,剧情既带乡土气,又具时代感。
让观众耳目一新的,是舞台呈现。
看过戏的都知道,舞台之下,观众席第一排之前有个硕大的乐池,整场乐队都藏在里面演奏。《德孝情》却不同,乐池空空如也,40位乐师却长袍马褂,正襟危坐在舞台中央后方的高台之上操持各种乐器,还有六位身着旗袍的女性八角鼓手,于乐队左侧或坐或立,相当“抢镜”。乐队前方有一道小栅栏作分界,再往前的舞臺才是留给演员的。“稀罕,看了一辈子戏,这个真没见过。”著名作曲家、河南省戏曲音乐学会会长朱超伦说。
这乐队坐台上可不“白坐”,还要“掺和”剧情,随着情节发展跟演员互动。一开场,八角鼓手就边奏边唱:“洪汝河畔姜湾村,有一乡绅名姜文……”跟剧中的说书人一起,充当剧情旁白,等反面角色马三一上场,乐队还要适时发出嘲笑声,马三恼:笑啥笑啥,来段音乐!乐队一声“好嘞”,乐起,马三便开唱自己的赌博经,表明赌徒身份,随后走向乐手:“嫂子,借点钱!”“哥,借点钱!”乐手们以一声“滚”予以回绝。
马三借不来钱,正是要打庞三春歪主意的原因,乐手们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参与了剧情推进。引人的题材、新颖的形式、柔美悠扬的古曲新韵,加上丝弦道的“清音”纯、脆、甜的三大特色,让整场演出掌声不断,在网上同步观看的网友也超过了4万。尽管这部戏已在驻马店戏曲大赛拔得头筹,第一次走进省城收获如此反响,仍然让剧团和专家们有些意外。
一部戏的表达通常要么是叙事体,要么是代言体,这部戏则将两者结合得很完美。导演罗云更是直言,“这或许既是个新剧种,又是个新气象!”
作为平舆土生土长的一个小剧种,早期清音演唱,参与者多为文人雅士、仕官阶层。清末,平舆人万道同融“鼓子曲”和当地的民间小调于其中,逐步演变为有领唱、伴唱、对唱的形式,丝弦道也从“曲高和寡”走向千家万户。最红火时,1935年仅汝南一县,丝弦道班社就有40多个,演员350多人,班社遍布城乡,广泛流行于驻马店、信阳、周口及安徽阜阳一带。不过,随着社会变迁,丝弦道在经历短暂的繁荣之后,在上世纪50年代销声匿迹甚至失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丝弦道才被重新挖掘,重新寻找音乐曲牌和谱子,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繁花锦簇
丝弦道只是诸多稀有剧种的一个缩影。其实,每个稀有剧种都极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安身立命的绝活,只是露脸的机会越来越少,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但它们的独特魅力仍在,一旦有机会展示,仍然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倾倒观众。
参与此次展演文案整理的戏曲音乐理论家、80岁的范立方先生几乎看过河南所有剧种的演出,一听就能辨出是什么戏。他告诉记者,从表演形式上,河南的30多个剧种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近百年来戏曲改良发展后受昆曲、京剧影响较大的当代剧种,比如豫剧,它们的分布如同现代文化一样,跟铁路的扩张重叠;第二类是很少受现代文化影响、至今保留着粗犷、原生态表演方式的古老剧种,比如大弦戏、大平调、罗戏,它们至今还存在于一些相对偏远地区的乡村;第三类是具有戏曲早期的表演形态,比如信阳的很多小戏,与现在的戏曲不同,它们很少使用乐队,演员敞开嗓子“干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