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执笔方法及要领分析

2018-01-02谭延祯任睿哲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要素书法

谭延祯+任睿哲

摘 要:学习书法首先考虑的是执笔。古往今来,书法家们对执笔的表述众说纷纭,各种观点最终可归结于执笔的位置、力度、书写时的身体姿势等要素。执笔方法多样,而今我们通常用的是五指执笔法,为了充分发挥这一方法优势,还要强调“指实掌虚、腕平掌竖”等原则。

关键词:书法;执笔;要素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21-01

一、书法执笔方法及要领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从我们开始涂鸦,开始有意识地乱写乱画,在无形中便开始接触到执笔。在书法中执笔方法种类繁多,“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由此看来,执笔有这么多讲究,当然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从历史记载中得知,古人多采用二、三指的单、双钩执笔法,隋唐五代时,五指执笔法应运而生,直到清代出现了单钩、双钩、四指等多种执笔法并存的局面。这里以三指执笔法和五指执笔法为例。

1.三指执笔法。顾名思义,三根手指握住笔管,即大指、食指、中指。其余二指离开笔管,不起作用。这种方法适宜低执管,优点是笔管必然垂直且距离掌心较远,提按方便,行笔易于中锋,可免偃笔。若写小字,可用三指法,比如硬笔执笔方式。因为写小字对用笔的精准度要求高,手指要离笔尖近,才能更好地控制笔的运行;再者,写小字活动范围小,手指与手腕小范围内活动即可,无需动肘,手不需要凌空,也不需要垂直于纸面。若写大字,三指法则不适宜,有一定局限性。

2.五指执笔法。这种方法的原型,是唐代林韫与陆希声所创的“拨镫法”。拨镫,指手执灯签拨灯芯。古人巧妙地运用设喻,是为了说明手执灯签拨灯芯的方法与书法中写字时执笔的方法基本一致。“拔镫法”作为一种重要的书法技法,在书法理论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拔镫法”为原型的五指执笔法,其主要动作为“擫、押、钩、格、抵”,分属五指的不同部位。擫--大拇指内侧扣住笔管;押--食指与大拇指相对扣住笔管;钩--中指靠于食指下端扣住笔管增其力;格--无名指于中指下端对面挡住笔管;抵--小指靠在无名指之下,同一方向挡住笔管增其力。若写中、大号字,可用五指法。因为五指紧握,环环相抵相扣,对笔杆的控制好;其次手掌中空、手执笔距离纸面一段距离,留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这对于毛笔的表现是有益的;其次,毛笔天然垂直纸面时,可以中锋行笔,四面出锋,进退、趋避便利,字则千变万化。当然,用五指法写小字亦有自身的局限。

二、执笔方法多样的原因分析

执笔方法多样,产生这种多样性的原因必然也不单一,下文以五指法为例分析。

(一)执笔位置

唐代虞世南《笔髓论》曰“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韦荣宗《论书》曰:“真书小密,执宜近头;行书宽纵,执宜小远;草书流逸,执宜更远。”……从众多有关执笔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执笔的位置不同对应的书体不同,字表现出来的体格气势不同。

(二)执笔力度

唐代张怀瓘《六体书论》曰:“若执笔浅而坚,掣打劲利,掣三寸而一寸着纸,势有馀矣;若执笔深而束,牵三寸而一寸着纸,势已尽矣”。如果执笔过于紧实,那么不管位置高低,力在手腕处就已消耗,只能生硬地用手指的力去拖动毛笔来运行,字表现出来的效果则死板,缺乏灵动。若执笔过于松软,则不能形成力的传导,力度不够,信笔滑动,字表现出来弱不禁风,无阳刚之气。

(三)执笔姿势

坐姿书写时,写小、中号的字居多。这时两上臂自然张开,两肘关节平放桌面上,两前臂各与桌边成一定角度,角度也要看执笔的位置,按照一般规律坐姿书写时执笔不会很高,五指在笔管中部偏下位置,手掌自然趋竖向,左右成均衡之势。站姿书写时,两上臂自然前伸,这时五指执于笔管中上部,手掌自然趋横向,成待发之势。

众多因素产生出的多样执笔法需要一种原则来遵循,纵观历代书论总结,这一原则是指实掌虚、腕平掌竖。宋代苏轼《书论》曰:“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唐代李世民《笔法诀》曰:“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攀,掌虚则运用便易”……由此可见,执笔法归结于手指、手腕、手掌之间的紧密关系。笔握于指端,掌心空虚。执笔忌讳掌实,掌实则笔不能自然转动,应当追求笔力从手腕中来。近人沈尹默称:“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掌能竖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我认为“指实”、“掌竖”并非绝对,如果手指死握笔管,反而不易发挥手腕的灵活。竖掌作书时,书壁则可,若水平桌面书写,则不易于运笔的灵活。

由此看来,“执笔无定法”这一说法未为不可。执笔方法多样,我认为任何执笔法只要适合自己则宜。书写实践之前无所谓法,自然也没有一定的铁律。但之后我们会从实践中间接得到一些方法,从而总結经验,达到更好的书写水平。故不守死法,逐渐调整完善,以用来不断探寻新法,达到心中有法,落笔又似无法。

参考文献:

[1]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风格技法篇[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2]陈振濂.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吴忠义.毛笔书法的执笔方法探析[J].肇庆学院学报,2013(07).endprint

猜你喜欢

要素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书法欣赏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书法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