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参画意
2018-01-02季熊
季熊
摘 要:中国园林大多是由文人画家设计,故有“园林参画意”的造园传统。因中国造园理论至明末才出现,所以受画论影响较大。魏晋南北朝谢赫提出过品评绘画的“六法论”,至今依然适用于园林的评判标准。
关键词:园林;六法论;绘画;文人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13-01
“六法论”出自魏晋南朝谢赫的《古话品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些都是在总结绘画实践后提出的,谢赫认为“六法”是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在中国绘画与园林同生互养的传统中,六法也能作为造园法则来加以诠释。
一、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准则,谢赫视其为“六法”之本,其它五法则是达到这一准则的必要条件。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指出:“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世人妄指烟润为生动,殊为可笑。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而生动处则又非韵之可代矣。生者生生不穷,深远难尽;动者动而不板,活泼迎人。要皆可默会不可名言。”①
造园讲求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建筑、叠山、理水及花木配置等各项元素须得气脉贯通,浑然天成。若是借有限的屋木山水营造出了无限的意境,即为“气韵生动”的园林。造园景中求景,不如无景处求之,粉墙、水池及靠反射来拓展景深的镜子,皆于无景处得之,可谓“空故纳万境”。足见留白对绘画及造园的重要性,如王维诗中所云“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气韵往往就在留白处。
二、骨法用笔
文人造园的叠山理水,犹如画中的笔墨,骨法用笔,方为上品。园中气韵也是通过实体的屋木山水来表现。僧人石涛精通绘画与造园,曾叠扬州片石山房假山,原型被学者推测为其《醉吟图轴》中的主峰,重修时即参照此画来叠山。
计成《园冶》中说自己:“少以绘事,性好搜奇,最善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掇山篇》言:“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②陈从周先生也说“‘景之显在于勾勒。且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这是画理,也是造园之理。”③苏州园林假山与建筑,很像写意画的笔墨关系。黄石假山不加修饰,仿倪云林皴法堆石,更使建筑显得婀娜多姿。又如车前子《品园》中所说的,建筑的墨是滋润的,假山的笔是干枯的,润似春雨,枯如秋风,春秋笔法,传统绘画里的笔墨之美全在这里。
三、应物象形
文人造园叠山理水,不是对真山水的直接模仿,而是对其概括、提炼,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叠山得有山的各种特征,如清戈裕良叠环秀山庄假山,峰、峦、沟、壑一应俱全。网师园彩霞池,水口溪流皆备,池水将尽处,首尾分别架曲、拱二桥,即《园冶》所述的“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以此来拓宽景深。叠山理水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无限的物象,须用写意手法萃取自然中的典型,再以抽象简约的形式复现于园内。
《园冶》中的“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就是真实山水的缩影。计成所造的五亩园,“合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想出意外”。这便是文人造园所遵循的“应物象形”原则。
四、随类赋彩
文人墨绘重墨不重彩,造园亦复如是,因而文人园林基本上是以黑、白、灰、褐、绿五色为主。唐朝杜牧有诗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足见江南草木四季繁茂,故园中不乏色彩,只需以粉墙衬托花光树影。正因建筑的素雅,园林才更像淡逸清新的墨绘。灰色的湖石与黄石有着不同的配色方式,产生的美感也各有千秋。
如网师园中湖石配以白皮松,大有“一水方涵碧”的寒意;个园中黄石配以红枫,夕阳晚照下,却有“千林已变红”的秋思。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北国园林,翠松朱廊衬托蓝天白云,以有色取胜;江南园林,粉墙黛瓦点缀云山烟树,以无色见长。然无色却能得万千形象之变。白本非色,因色故显;池水无色,而色最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北方皇家园林大多仿北派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山水,园林宫殿焕彩生辉。江南文人园林则多效南宗王维的水墨山水,不尚五彩,知白守黑,通过墨色深浅的变化表现物体的色彩感。这种对色彩明暗的把握与运用,也渗入到文人园林之中。
五、经营位置
江南的私家园林,虽然占地少,规模小,造园家们却能将园林中的景致作出巧妙安排,营造出“小中见大”的意境,使人从有限的景观中体味出无限隽永的境界。这种妙构能引发游人畅想,以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效果。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故“空灵”二字,为造园之要谛。花木重姿态,山石贵丘壑,以少胜多,须概括、提炼。
如一戏台联所言:“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戏剧如此,绘画、造园皆如此。“初入园,有朱栏迴廊,渐见亭台,然后到池,而以楼及假山殿后;登其高处,顾盼全局,由小及大,又卑至高,斯经营位置之定理也。”④
园林的每个观赏点,都是一幅不同的绘画,深远而有层次。“花间隐榭,水际安亭”,“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可见造园须对全景作彻底的剖析,这样才能做到开合有度,咫尺千里,余味无穷。
六、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是初学绘画的一个重要方法,类似造园中的“移景”。北京皇家园林昆明池仿汉武帝太液池,并大量仿建江南文人园林,如苏州狮子林。
就苏州怡园而言,童寯先生《江南园林志》以为可自怡斋一带,假山荷池,稍似留园,而全局则较疏旷。湖石叠山,仿环秀山庄的假山,徐澄《卓观斋脞录》赞其“堪与狮子林、寒碧庄争胜”;复廊效法沧浪亭,旱船模仿拙政园的香洲,水池则效网师园的彩霞池。⑤而彩霞池又是仿的虎丘白莲池。当今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明式家具展厅也是模仿网师园殿春簃而建。
此外,还有模仿意境的,沧浪亭之名取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很多地方都能见到“沧浪亭”、“濯缨水阁”。造园的传移模写,可谓是园林技艺和内涵的一大延续方式。关于绘画如何演变成园林,园林又如何被图写真容流传后世,界画在其中功不可没,界画类似古代造园或建筑设计的效果图,既可指导施工,又能当作绘画来欣赏,两全其美。清代袁江、袁耀承袭此法,所作之界画,逼真的记录了明清园林的风貌。
七、结语
就中国绘画与园林的品评而言,“六法论”以第一条“气韵生动”为最高标准。然初学绘画与造园,则须从第六条“传移模写”开始,次第反推,渐入佳境。不论绘画还是造园,只有在掌握前人经验之后,创新才会“从心所欲不逾矩”。
“六法論”以简明扼要的条例罗列出绘画的品评标准和学习方法,与文人造园法则一脉相承,对当代中国文化景观的传承、发展与复兴,都提供了简洁明确的参考依据。
注释:
①(明)唐志契撰.绘事微言.卷二.
②(明)计成.园冶[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③陈从周.说园[M].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④童隽.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90.
⑤曹林娣.江南园林史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