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腔古韵舞台上的百年守望

2018-01-02常佩婷

上海戏剧 2017年12期
关键词:秦腔社员戏曲

常佩婷

秦腔现代戏《易俗社》似一幅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的历史卷轴画,在这幅画卷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故事在时代变迁和剧社百年历史的广阔背景下,被创作者们如工笔画般细细雕琢,精心描画,生动鲜活,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画上,他们对于剧社和秦腔艺术执着地近乎倔强的守望,令人感佩和动容。正如该剧总编导卢昂所说,他希望为戏曲人创作一部表现他们自己生活的戏曲作品,讲述他们在剧社百年发展历程中对于民族戏曲艺术孤独而执着的守望。

《易俗社》一剧的创作初衷是在讲述戏曲人自己故事的同时,为观众展现易俗社百年发展的历史全景图像,对于创作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大难题。为此,导演卢昂经过近一年的调研与构思工作,研读梳理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与主创团队经过数次切磋与讨论,最终决定采用真实历史发展线和虚构人物故事线双线交织的文本架构方式。历史发展线自易俗社初创时期排演时事新戏启迪民智,西安事变中作为战略阵地以超长演出配合张杨逼蒋抗日停止内战,抗日战争时期逃到野外林中坚持排练演出鼓舞民众士气,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秉承办社初衷续写辉煌等事件为主要内容。人物故事线以虚构的易俗社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成员如男旦刘天俗、红生关震易、社长高玉轩,以及易俗社历史上首位正式女演员林梦芸等人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其中尤以林梦芸坚守秦腔三十年终于圆梦为主要贯穿事件。

在历史发展线索的铺展方面,戏曲艺术的代言体叙事特征通过关震易这一剧中角色作为舞台叙述者贯穿演出并配合场景转换处的文献纪实资料投影得以体现。多媒体在演出中作为舞台叙事语汇之一,不仅承担了历史文献资料的播放功能,让观众对于接下来舞台事件的发生背景有所了解,更为人物舞台行动的开展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构建了规定情境,有力地营造并渲染了舞台氛围。

演出由一组展现辛亥革命历史的电影文献资料剪辑而成的“电影序言”作为引子拉开序幕,观众即刻被拉回了一百年前的革命历史之中。随后,剧中扮演关震易的演员走到幕前讲述易俗社的初创历史,身后的投影同时播放易俗社建立者孙仁玉、李桐轩等人的照片,当多媒体影像定格在一张青少年社员的合影照片上时,投影屏幕升起,舞台上一群幼童练功学戏的热闹场景出现,关震易走入场景为幼童示范动作,从叙述者身份立刻转为剧中人物投入舞台行动,在投影与舞台场景流畅转换处,影像与舞台相互交叠,历史照进现实。在此后六场戏的每一场景转化处,导演通过关震易的叙述和多媒体影像构建了各场景的社会历史背景,将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献照片及纪实电影进行剪辑组接,为场上事件的开展架构起一张由真实历史交织而成的信息网,将人物个体生命投射到历史的广阔背景之中去考察,突显易俗社人在历史的更迭中始终不渝地坚守广阔天地之间的舞台方寸天地,以创作实践行动呼应每一次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作品的人物故事线以女主角林梦芸的故事为主线,将她三十年爱戏、学戏、守戏的命运同易俗社的命运相连接,同易俗社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相碰撞。导演充分开掘了中国戏曲假定性的艺术本质,将百年易俗人的精神风貌、优良品格浓缩到了剧中虚构的人物群像之中。剧中不少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唱段,舞台上现实空间与人物心理空间同时并置,呈现出电影般的蒙太奇效果。导演处理男旦刘天俗的病逝,饰演刘天俗的演员从众人包围的病榻上起身,进入舞台定点光圈所建造的刘天俗的心理空间之中,一段悲怆的唱段将他弥留之际对于易俗社的留恋、对于秦腔的热爱演绎得淋漓尽致,唱段结束时,定点光圈消失,人物回到现实空间,在社员们的怀中悲壮离世。抗战胜利后,已步入中年的林梦芸在易俗社全体社员参加文艺大会时,孤独地留在剧社后台,此时舞台灯光转为追光,进入林梦芸的心理空间,当她唱出“三十年难报知遇恩”时,舞台后区的戏台上,刘天俗等四位易俗社已故社员以雕塑感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定点光中,他们在戏台上的身影是刘梦芸脑海中影影绰绰的幻象,在她最落寞的时刻浮现,激励着她坚守舞台,不言放弃。

导演在二度创作中多次运用类似的手法,将多个时空交替或并置,从内容上形成互为补充或相互对照的关系,从视觉呈现上拓展了舞台空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第五场《登台》讲述了在西安事变之际,易俗社作为重要战略阵地坚持演出,积极配合杨虎城和张学良逼蒋抗日,停止内战的史实。导演将舞台空间分隔成易俗社戏台和后台两个空间,通过演员移步易景,景随身变的戏曲身段表演、舞台灯光的切换以及可移动舞台布景的运用,在戏台与后台两个空间之间如电影镜头般来回切换,心急如焚的社长在舞台前区与众人商议对策,后区戏台上武生演员在不断加快的强劲锣鼓点伴奏下翻腾跳跃,两个时空的共时并置和来回切换产生了巨大的舞台张力,加强了演员因超长时间演出纷纷病倒的紧迫形势,为林梦芸打破易俗社社规临危受命,建构起了合理而有效的规定情境。当关震易让林梦芸顶替生病演员救场时,林夢芸对于自己的首次登台没有信心,在她犹豫不决之际,已故的刘天俗出现在舞台后区戏园的二楼,二人此刻生死两隔,刘天俗的亡魂激励着林梦芸,让她最终鼓足勇气登上了舞台。此时舞台上是一段精彩的戏中戏,重拾信心的刘梦芸在舞台后区的易俗社戏台上表演《战金山》片段,以一段擂鼓的精彩表演获得观众赞誉。戏中戏的结构不仅丰富了舞台叙事语汇,更再现了秦腔艺术的经典作品片段,是主创团队对于传统戏曲艺术美学价值的坚持与弘扬。同样的戏中戏结构出现在演出的高潮场景第六场《坚守》。转场处的投影播放日军轰炸西安城的纪实电影,投影幕升起后舞台呈现易俗社社员逃至城外观音庙村树林中的场景,此时的易俗社陷入困境,社员们食不果腹,排练无法进行。当村民们自发捐款,送来粮食资助易俗社时,社员们备受感动,他们在村民们的鼓励下投入排练演出。社长高玉轩回忆起抗日战争时期易俗社在困境中艰难前行,坚持创作演出的历史,这一段振奋人心的历史由舞台上现实时空与回忆时空交叠呈现——高玉轩与社员、村民们站在舞台前区,伴随着高玉轩回忆的讲述,舞台后区出现了易俗社抗战演出的场景,演员们挥舞着大刀,以高亢嘹亮的秦腔古韵激励观众们走上战场,杀敌卫国——将现实时空与回忆时空的演出同时推向了高潮。

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以磅礴广阔的史诗性叙事手法向我们展现了易俗社的百年辉煌历史,同时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塑造了一群昂扬坚韧、守望舞台的易俗人的鲜活形象。这部作品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与启迪:如何创作一部真正触动观众心灵、接地气的主旋律作品;如何在历史的广阔背景之下讲述个体生命的故事;如何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坚守并发扬戏曲艺术本体性的艺术美学特征;如何借助话剧艺术的创作方法,结合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开拓舞台表现空间、增强舞台表现力。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在创作中借鉴并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秦腔社员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让文学激扬青春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人民公社女社员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父亲的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