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实?逻辑:三维视角透析中国共产党执政自信
2018-01-02张晓芳
摘要:中国共产党诞生96年,执政68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有理由自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有必要自信。历史实践中探索出正确的发展道路、历史革新中开拓出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历史变迁中选择出适合的社会制度、历史传承中演绎出优秀的先进文化是其执政自信的历史之源;“五位一体”建设中获得的执政能力自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中获得的执政成果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中获得的外部环境自信是其执政自信的现实之基;作为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题中之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是其执政自信的逻辑之旨。
关键词:执政自信;历史;现实;逻辑
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12-0004-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研究”(2017YZD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晓芳(1992-),女,内蒙古赤峰人,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时期、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巨大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历史、现实和逻辑三个维度去追溯、诠释和厘清中国共产党执政自信的源泉、基础和旨归,能更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历史维度追溯执政自信之源
在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演绎出先进文化,通过持续的理论创新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出了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社会制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奋力前行的壮丽篇章,使中华民族获得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也获得了执政自信。
(一)历史实践中探索出正确的发展道路
正确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1]39
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大同”“小康”等美好愿望和理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沃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2]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的仁人志士为挽救中国、探索中国未来出路做出了不懈努力,虽最终归于失败,但为中国后来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可借鉴之处。20世纪初,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加之五四运动等因素,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启了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之路,并最终开辟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独立自主中创新——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1928年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地领导中国武装斗争,之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逐步意识到苏联的革命模式不適用于中国。毛泽东曾在《战争与战略问题》中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相反的道路。”[3]在不断探索中,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成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的政治前提。
2.艰难曲折中前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明确,而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的课题。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并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初步探索,虽然在探索中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一些失误,但依然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正如列宁所言:“批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4]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宝贵财富。
3.继往开来中发展——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迫切需要发展经济,恢复建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邓小平审时度势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举措,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经过近40年的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明晰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正在为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二)历史革新中开拓出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并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进行持续的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正是因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才使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1.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言: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制的吸引力,在于它把严格高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结合起来”。[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革命性表现在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特点,加上中国的实际情况,才使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2.与时俱进地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观点。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但不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神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恩格斯曾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正体现了这一点,最终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在总结了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它的诸多理论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有益营养,成为其重要的思想渊源。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被赋予时代的鲜活力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把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励起全国各族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endprint
(三)历史变迁中选择出适合的社会制度
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中国之所以最终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源于对资本主义不成功的探索,源于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伟大实践。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都宣告失败。实践证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社会主义。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造成资本主义罪恶和社会不平等等一切问题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一定會灭亡,人类社会最终会走向共产主义,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过渡到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还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7]因此,未来的社会应该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选择了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先后制定并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较为系统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提出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等。新中国成立前期,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指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阶级和基础力量,1949年9月中国人民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了全面确立和进一步发展,这一系列的探索保证了中国革命、建设的顺利进行,实质上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雏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实践,努力探索,突破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彰显。
(四)历史传承中演绎出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的革命文化,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有时代特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智力保障,使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1.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的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人历来以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激浊扬清”“协和万邦”“与时偕行”等优秀的思想理念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给养,“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8]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展现出了时代魅力,在新时期的治国理政中发挥出其巨大的时代价值。
2.发扬优良的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在革命中展现出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表现出的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的鲜明品格,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秀的革命文化都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动力源泉。新时期,我们党大力弘扬优秀革命文化,对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操守、理想信念、精神风尚、价值观念的塑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3.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早在1940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双百”文化方针的提出,十五大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确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逐渐形成。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离不开对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与借鉴,这一文化具有融汇中外、贯通古今的特点,不仅代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也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正是如此,它才能具有时代的张力与活力,具有包容性与多元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使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现实维度诠释自信之基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十八大以来我们更是在砥砺奋进的五年中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一)在“五位一体”建设中获得执政成果自信
1.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国企国资、金融财税等领域改革,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改善对外投资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使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7.2%,平均增长水平高于同期世界2.5%和发展中经济体4%,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可以看到,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再上新的台阶,正在以大国姿态向前迈进。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改革决策体制,规定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决策程序;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提出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改革基层治理体制,实行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的自治方法,对干部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改革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提出改革传统政治体制中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缺陷,健全用权不当的问责机制等。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使人民民主更加充分、更加广泛。endprint
3.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紧紧围绕文化小康的目标,按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增强了文化软实力。5五年间,中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达297.65万户,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885.2亿美元。同时中国在海外已建立起了513所孔子学院,30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在世界舞台上,中国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正在为传播好中国故事不断增添新的力量。
4.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十八大以来,实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措施促进就业和创业,近4年来每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实施“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计划,2013年至2016年,近5600万人摆脱贫困,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水平稳步提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我国医保覆盖达到95%以上,已经编织起了全球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社会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果,进一步推进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
5.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美丽中国建设打开局面。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提出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5年来,我国年均新增造林超过900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2016年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下降25.4%,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和无限的后发潜力,使我们坚信我们能够赚得金山、银山,也能够留住绿水青山。
(二)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中获得执政能力自信
1.加强思想教育。我们党在实践中,大力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党的宗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理想信念教育列为党校、社会科学院、干部学院、行政学院、理论中心组、高校等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2.造就高素质的党员队伍。首先,坚持选贤任能的用人导向,优化党员干部的队伍质量,破除以往唯票取人和论资排辈的选举办法,有力地解决了“唯GDP、唯年龄、唯票、唯分”问题,使大批好干部不断涌现出来。其次,提倡底线思维的工作方法,增强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提高党员干部应对问题的能力。最后,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积极贯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努力打造忠诚又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
3.狠抓作风建设。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贯彻执行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纠正党内长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使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方向发展。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到2016年底,全国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8万起,24.4万名党员干部受到处理,“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党员干部作风持续向好,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4.编织制度之“笼”。十八大以来,党对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和统领性重要作用的认知更加清晰,提出严格遵守党章、学习党章、树立党章权威,严明党的纪律,做到依法执政,相继出台了廉洁自律准则、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等一大批党内法规制度。十八大之后,中央专门成立巡视组开展巡视工作,至今,中央巡视工作已开展十二轮,巡视了277个党组织,在十八届中央纪委执纪审查的案件中,有超过60%的线索来自巡视,成效显著。
5.重拳惩治腐败。党中央提出反腐败要做到“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严打大老虎,同时拍蝇不手软,做到反腐无死角,让腐败分子无处遁形。2017年1月9日,中央纪委副书记吴玉良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给予纪律处分223人;处分农村党员、干部55.4万人。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决心,更坚定了全社会对反腐败的信心。
(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中获得外部环境自信
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大全球治理主张。5年来,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贡献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1.坚持对话协商,建立持久和平的世界。中国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双边和多变关系。首先,在大国关系上,中美两国间深化合作、增进互信,共同推动新型大国关系;中欧之间制定《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意在打造文明、和谐的伙伴关系;中俄两国间在地区问题及重大国际问题上相互协调配合,在航天航空等重大项目的合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次,在周边关系上,与东盟共同制定“2+7”合作框架,推出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的工作方针,同阿拉伯国家构建“1+2+3”合作新格局,这些无疑都将中国与周边关系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2.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近年來,面对国际社会存在的恐怖主义、地缘冲突、人口问题、传染性疾病蔓延等安全威胁,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积极贡献自己力量,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反恐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全球反恐论坛等,推动打击恐怖融资和网络恐怖主义。2017年,塞拉利昂暴发埃博拉疫情,中国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向疫区国家提供了总价值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驰援。在日内瓦总部的发言中习近平再次提出:中国将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人道援助,用于帮助叙利亚难民和流离失所者,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建设普遍安全国家中所做的积极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