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
2018-01-02曹智辉
曹智辉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当今中国各方面研究的热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发端在陕西,而中国段的精华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且沿线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资源较为丰富多样。本文首先对其沿线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现状进行了描述,针对现状进行问题分析,选用常用的四种融合路径,即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及功能融合,提出四点建议,即整合旅游资源推进资源融合、完善产业链条深化市场融合、产品结构升级加强技术融合、增大宣传力度拓展功能融合。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4-0008-03
一、绪论
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成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提出,无疑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话题热点不断上升。同时,这也是丝绸之路沿线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交叉融合的重要支撑点。依托世界文化遗产的头衔,对于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以及其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推进都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历史上,丝绸之路是起源于今陕西西安即古长安城,途经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穿过帕米尔高原,通过今天的中亚、西亚及北非地区,最终到达非洲与欧洲大陆的一条贸易往来通道。虽然这条道路初衷是用来交换各国物资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条联系东西方政治、文化与经济的主干道。
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的民族旅游资源丰富,广袤的西北地区聚集了我国几乎一半的少数民族,其中常驻民族达到20多个。不同民族有着其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渊源历史,而由于其地理位置原因,在之前的旅游开发中鲜有涉及或开发水平过低,所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带动下,对于西北民族地区进一步发展其支柱性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正是良好的时机。
在丝绸之路申遺成功与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议题。对于西北民族地区,产业融合无疑是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所以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创新驱动战略之一,对于突破产业发展现有瓶颈,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价值提升具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研究丝绸之路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不仅能够促进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能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极大的研究价值。
二、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现状
(一)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特点
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民族地区虽然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其地理区位偏远、交通闭塞、发展落后等现实原因,发展不理想。虽然旅游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存在许多开发方面的问题。例如邻近地区的旅游资源有较大的相似性,仅甘肃省就有敦煌莫高窟,安西西千佛洞、榆林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旅游资源。如果规划开发不合理就会造成相互之间的遮蔽效应,但如果进行资源整合合理开发就可以形成资源的积聚功能和辐射效应。
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民族地区文化资源辨识度极高,主要以边塞文化、大漠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渊源的历史文化为主。不管是古代文化遗产还是现代文化街区,西北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都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并且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无论是服饰、建筑、饮食还是歌舞文艺都各具特色。通过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许多景区都取得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多重收益。
尽管旅游与文化资源丰富且特征明显,但是其在区域空间上的分散分布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又一显著特征。2014年开始,莫高窟设定每日接待的最大游客承载量为6000人,在敦煌的旅游旺季时,游客人数经常到达上限,非预约者无法进入参观,作为备选方案的榆林窟远在200公里以外的瓜州县。纵观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西安、敦煌、乌鲁木齐等核心旅游城市之间距离相对较远,路上交通时间很长。这就从另外一方面阻碍了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问题
1.资源利用率低,产品结构单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以及历史文化资源,但其利用率却不高。周边城市虽然对于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的开发较为广泛,但是深度不够,许多景区景点仅仅是单一视角的、片面的开发,而未对其内在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并呈现出来。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旅游文化产品形式过于单一,没有特色,更多的是照搬一些其他景点现有的文化产品、旅游周边产品等,几乎不存在在国际上或国内存在很强影响力的产品。一家旅游景区邀请了文人墨客在景区内进行了书法交流展演活动,做成功之后,须过其他景区景点只是照抄形式,完全没有因地制宜进行创新。目前,西安、敦煌等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旅游重镇旅游产业多样化进程缓慢。相比国外不断创新的旅游业盈利模式,西北地区旅游行业在品牌化、多样化方面优势不足。这与未来旅游业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完全不符,无法适应发展的趋势。
2.产业链条过短,综合效益过低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联性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后产生的综合效益成正比关系。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现阶段旅游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小、散、弱的特点。一方面旅游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品牌知名度不高,经济或市场附加值低,盈利能力弱,且各企业之间分散经营,单打独斗,横向联系少,没有形成聚合效益。所以不管文化企业还是旅游企业,目前发展现状与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链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性,很少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高度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并且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一直以传统旅游主导,新兴的文化创意、动漫游戏、体验旅游等主题旅游业发展缓慢,没法适应新型市场的需求。产业链条局限于传统的类似于中介的第三方委托机构,再加入文化产业后,也没能很好发扬创新精神来延长产业链,只是简单的加成,没有完善地进行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以拓宽其盈利领域。所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产业现有的产业链过短未形成高的综合效益。endprint
3.产业布局失衡,整体发展落后
受地理因素局限,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旅游产业布局仍是传统的“点线式”分布,交通基本都欠发达,没有形成合理的旅游产业生态圈。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有潜力的项目都长时间停留在论证与规划阶段,没有进入项目实施阶段。虽然地方政府与企业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很高,与其他传统营利性产业相比其比重相当小,所以思想认知与实际行动的一致性不够统一。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以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印刷、演出演艺、工艺品生产销售经营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产品和产业为主,而新兴文化产业如数字媒体、文化创意孵化、民族文化园区、动漫游戏、网络文化、会议会展等发展缓慢。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都处于中国西部地区,许多城市还以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很少有城市如敦煌是以第三产业为主进行经济发展的,甚至第三产业的比重微乎其微,正是这种产业布局的失衡局限了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影响到了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进程。
4.产品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
丝路沿线文化、旅游类产品还停留在传统的工艺品、纪念品等形式,大多都在互相抄袭,无论是旅游纪念品还是文化创意产品,其创新性都很小,一般为相互之间的简单复制,并且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如 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榜单显示:陕西文化产业创新因子得分居全国第 26 位,落后于其余大部分省份;2012 年中国旅游目的地官方微博营销排名中,陕西处在第 16 位,远低于山东、浙江、四川等旅游大省。即便是丝绸之路重镇,西部大开发的龙头陕西省,其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创新性都远远落后于大部分省份,丝路沿线其他省份就更低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其吸引力水平、经济效益往往都是呈正相关的。而丝路沿线大部分旅游文化产品都只是简单的手工品、加工品或传统的旅游产品,基本没有科技含量。
三、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路径与建议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路径探析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路径指两者实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具体途径。不同的关联方式导致其出现不同的融合路径,而不同地区的同一产业又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功能,这就导致了融合的路径也不尽相同。但是,资源融合、市场融合、技术融合与功能融合是四种最主要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四种融合路径。
资源融合指的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资源,根据其不同的特点与特性进行有机的组合,从而利用这种新型的资源开发出更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产品。
市场融合指的是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原有市场与旅游产业所具有的原有市场之间相互融合。Woroch认为,如果能够在相互的市场上创造新的机会和激励,产业融合可以看作不断增加竞争力的一种资源。
技术融合指的是一方面旅游与文化产业之间互相借鉴对方的技术来发展自身;另一方面是借鉴其他产业的技术,将自身与其融合,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增加产品形式。
功能融合指的是旅游与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之间各自功能的相互融合与拓展,可以丰富其产业形式从而延伸产业链。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建议
1.整合旅游资源,推进资源融合
针对产品资源利用率低,而使得产品形式单一的问题,我们应先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资源进行全面的审查识别,并各自进行梳理,然后将旅游与文化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寻找具有强吸引力与竞争力的新产品。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软性的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另一方面也能够吸引游客、开辟商机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和产业开发的双赢。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旅游产品呈现出科技含量低的特点,这就可以将文化产业当中的已经成熟的高科技形式或者创意性思维等应用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可以转化为新型旅游产品,从而来不断满足旅游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新型需求;另一方面,旅游产业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多样的、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将文化产业注入进旅游资源之中,从而为文化产业极大程度上拓展了发展空间,找寻到了一个很合适的、具有很大潜力的发展依托。
2.完善产业链条,深化市场融合
民族地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呈现出明显的产业链条过短、产业形式过于单一的特点。各个行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只停滞于初始的简单经营形式。这就需要对于市场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对于产业链前驱与后驱进行延伸,改善原有的传统价值链。
旅游产业借助文化产业市场进行文脉挖掘寻找文化依托,文化产业借助旅游产业市场增加经济附加值获取更多收益。所以就要求研发者更加深入的进行文化旅游市场的研究,找准创新点。通过研究旅游者的不同生活习惯、文化特点和需求喜好,选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将文化资源融入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把优势资源转化为受消费者喜爱的优质产品。
同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还应当坚持以市场为主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起到辅助、支持的作用,做好监督、纠正的角色。也就需要加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的构建,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与产业发展投资环境。在两大产业的市场融合发展中,必将加大旅游与文化市场的开发深度与开放广度。
3.产品结构升级,加强技术融合
民族地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由于大部分都由本地原著居民进行经营与开发,其形式过于单一,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并且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科技含量很低,形式过于陈旧,不能与先进技术结合,使得其经济效益过低。同时,在产品形式方面也比较落后陈旧,不具有创新性与吸引力。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技术路径主要是通过创意思维、创新手段和高精尖技术的作用来实现。因为不论是旅游产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只有进行不断地进行创新性研究,开发出新型的旅游产品,才能满足市场多变的需求,从而实现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及文化产业的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技术手段为支撑,因此,技术融合路径是旅游产业主动引进文化产业的相关技术或文化产业以其所具备的技术优势而融入旅游产业而形成新型产业形态,如文化旅游产业或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方式。比如《印象丽江》《长恨歌》等大型实景演出类创意旅游产品,便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中的动漫产业、演艺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相融合而产生的新型旅游形式。最近在全国各地异军突起的文化创业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如北京“798”、西安大华纱厂都是这一类,这就是文化与旅游的技术方面的有机融合。可借鉴其开发形式对民族地区多元的文化与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形成类似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的艺术街区。由此可见,旅游产业整体功能的改进与提升,产业间融合与结构优化速度的加快,都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间技术融合的程度决定的。因此,技术手段的融合通过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加旅游产业的创新性,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满足游客不断更新变化的新需求,同时增加旅游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创造更高的综合收益。
4.增大宣传力度,拓展功能融合
在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功能明显过于单一。由于当地政府等主管部门缺乏对外宣传,使得当地旅游资源知名度过低,许多形式的功能性旅游文化开发很难进行。许多学校企业进行修学旅行、奖励旅游或会展旅游时,就很少会选择在民族地区。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功能融合,是在具体的产业融合进程中,依托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者各自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之间的融合,从而拓展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功能,这也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中比较常见的一个路径。在现实社会,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功能融合的路径,能够使本身相互具有关联性的产品为彼此增强竞争力、满足更复杂的用户需求、带来更大的市场占有份额,这样就可以创新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功能融合主要是通过修学旅游、奖励旅游、医疗旅游和教育旅游等形式,使旅游的某项功能得以凸显和深化,并得到强化和有效发挥,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实现融合产业发展的相得益彰。所以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应当拓展功能融合,丰富旅游的形式与功能,以拓展目标人群与市场,从而寻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振,郭浩田.打造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基于“一带一路”西北段三省四市调研[J].现代商业,2016,(1).
[2]许项发.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1).
[3]郝雯芳.論我国电信与传媒产业边界融合的路径选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3).
[4]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场,2010,(4).
[5]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D].开封:河南大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