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探析
2018-01-02刘红
刘红
【摘 要】 陈云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对加强党的建设、改进党的作风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这有助于我们继续保持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本文从前提和基础、原则和方针、方法和手段、过程和内容、目标和结果等五方面深入解读陈云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前提和基础是立足国情、明辨是非,原则和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法和手段是发扬民主、实事求是,过程和内容是循循善诱、发人深省,目的和结果是教育为本、团结同志。
【关键词】 陈云;批评;自我批评
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是我党的一项重大而深远的课题。陈云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通过朴实的语言、巧妙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当前形势下,重温陈云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论述,不仅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同时对于荡涤党员干部身上的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前提和基础是立足国情、明辨是非
陈云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无论在何种领导岗位上,他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他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的阐述正是以此为前提和基础的。
1937年,针对当时人们对知识分子性质问题的质疑以及不敢放手使用甚至看不起、排挤知识分子的现象,时任中共组织部部长的陈云批评指出:“有些同志有一种错误认识,他们不加分析、笼统地说知识分子就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我们说,知识分子有的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有的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在中国,大部分的知识分子是可以为无产阶级服务的。”[1]陈云立足国情,在对中国的革命历史进行深入的分析后明确指出,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都是由知识分子领导或参加、支持的,在抗战救亡运动中也不乏澎湃、刘志丹等知识分子的领导和加入。陈云对轻视知识分子现象和倾向的批评正是立足于当时复杂的国情和残酷的斗争形势基础上的深入思考。通过批评教育,不仅促使人们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使得党内同志对知识分子的性质有了客观、理性的认识。
50年代末,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国内掀起了大跃进运动,经济领域出现了一股抬高数量指标和忽视综合平衡的冒进势头。陈云以非凡的领导魅力和过人的政治胆识与这种错误倾向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不仅对党内存在不敢讲话、不讲真话的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也对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现象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和建议。对此,毛泽东曾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特别提到:“我在1月份找了中央几位同志谈经济和工业问题,其中陈云表示了正确意见。他讲武昌会议定的当年生产计划难于完成。……在武昌,对是否发表1959年粮、棉、钢、煤指标的问题,正确的就是他一个人。”[2]陈云提出批评意见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深刻洞察国情的基础上展开的,他始终秉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一直以来都被人称颂。
综上所述,陈云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就是全面、深入的了解国情,肃清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带来的影响。正如他所指出的:“看问题,要看全面,不要只看局部,看现象。”[3]只有按照这一要求,我们才能在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氛围中达到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目的。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和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敢于并善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无产阶级政党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活动达到了净化风气、解决矛盾、团结同志的目的。在党的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陈云始终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一基本原则和方针,极力倡导批评与自我批评。
列宁曾说过:“自我批评对任何一个富有朝气、生气勃勃的政党都是绝对必要的。”[4]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长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爱戴,关键就在于它是一个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政党。陈云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革命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一思想,他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的出发点在于教育人、帮助人、鼓励人、启发人并达到团结人的目的。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陈云历来主张以批评教育为手段,特别强调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切勿因为一点错误就全盘否定一个人。对此,陈云在《论干部政策》一文中指出:“了解人的时候,只看他的今天,不看他的昨天”,[5]这些都是看待一个党员干部的不正确态度,他也针对党内存在的随便将干部提上来或随便放下去的情形,批评指出:“使用干部不能打桩子一样。”[6]
陈云遵循“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和方针并不表示毫无纪律性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恰恰相反,他所提倡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效的结合起来。在《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一文中,陈云对刘力功现象提出的批评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刘力功曾是抗大畢业后进入党的训练班的学员,毕业后根据其表现,党组织给他做了“自高自大”的鉴定,并决定派他到基础工作,但在多达七次的谈话无效后,党组织决定开除刘力功的党籍。陈云根据刘力功个人的问题映射党内一部分党员缺乏无产阶级思想,并对不遵守党的纪律的同志进行了批评,对类似刘力功的具有散漫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成员提出了警告,进一步强调了“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党的纪律的极端重要性。
陈云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手段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将批评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以促进被批评者的进步为目标,成为不同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锐利武器。陈云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和教育活动,对于改善和加强党的作风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和手段是发扬民主、实事求是
只有做到充分发扬民主,并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出发,才能实现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破解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困难和挑战,解决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分歧,找到不同时期开展整风运动的有效路径,最终实现团结同志的目的。对此,陈云有过很多重要的论述。1962年2月,陈云在参加陕西省全体干部会议时,针对党内生活存在不正常的情形,批评指出:只有通气,才能团结;只有民主,才能集中。在论述怎么样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正确时,陈云严肃指出,如果总是“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这样下去,肯定是要失败的。[7]文革期间,党内民主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遭到严重践踏和破坏,为了恢复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使党内实现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1978年12月陈云在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回顾了延安时期大家面对面、点名道姓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场景,并强调指出:“如果鸦雀无声,一点意见也没有,事情就不妙。”[8]1982年2月31日,陈云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言指出:“……我过去说过,不怕人家讲错话,就怕人家不说话。”[9]endprint
实现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防止批评与自我批评走向两个极端,需要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陈云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1945年5月9日,在中共七大的发言中,陈云强调:“是什么就是什么,应该怎样就怎样。”[10]无论对人对己,陈云始终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精神。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致使相当一部分老百姓的吃饭都成了大问题。当时陈云回到家乡进行调查,面对群众他主动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自责道:“现在老百姓的肚子还吃不饱,生活还那么困难,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还存在不少问题。”[11]陈云也提出,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找到问题的关键,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党内甚至在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是非不分的社会不良风气,有些同志不敢坚持原则,和稀泥,做老好人,针对这种现象,陈云批评指出:“要提倡坚持原则,提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精神。”[12]
如上所述,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恢复党内民主集中制,打破一言堂,加强党内民主生活和思想组织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陈云也一再强调:“第一次,我们欢迎;第二次,我们欢迎;提第三次,我们还是欢迎。”[13]要讲实事求是,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新时期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建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形成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和内容是循循善诱、发人深省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采取客观的态度,防止主观武断,切记片面性。陈云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总是能站在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的基础上,通过通俗的话语、浅显的道理,采取和颜悦色的态度,将批评与自我批评化作顺耳的规劝,使人们感到茅塞顿开,心悦诚服,从而达到提升人、促进人的目的。
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演中,陈云针对上级对下级批评的方式、方法问题,特别强调:“上级领导人对下级的批评,务必要适当和正确,千万不要戴帽子。”[14]在面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党员、干部时,陈云还特别提醒到:“批评的时候还要注意到:对新党员就不同,因为他们刚刚加入,他们的意识、观念、与老党员有差别,所以对他们批评,宜于采取温和的方式去劝导、说服。”[15]在批评的方式、方法上,陈云始终坚持“因人批评”、“因时批评”、“因地批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党内树立了榜样。
在关系到党员的政治生命问题时,陈云特别强调要很郑重、很谨慎、很细心的处理问题,防止将个别同志的小错误简单上升到原则和政治的高度,他总是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事例阐明问题,给人以启发。例如,在延安时期,陈云曾用讲故事的形式批评个别人对下列三个同志的误解行为:第一个同志因将一把剪刀放在枕头下面,大家推论说他是不愿意拿出来给大家用,评论他是“个人主义”;第二个同志因为吃饭时吃菜比较多,推论他是“自私自利”;第三个同志是陕北公学的一个学生,因为丢了一把洋刀而感到心里难过,认为他“没有牺牲精神”。[16]陈云通过具体事例批评一部分人常常将个别缺点无限夸大,甚至毫无原则的拔高到政治高度,总是机械而缺乏辩证的看待问题。通过陈云耐心的批评教育,不仅使被批评者认识到了所犯错误的原因及错误的大小轻重,也使受教育者在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中解决了问题和矛盾。
陈云虽身居高位,但始终将自己置于党组织和同志们中间,因此,陈云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总是能从受教育者的切身处境出发,做到因势利导,从不打棍子,不乱盖帽子;他处处站在革命事业的高度,从党的历史使命和根本宗旨出发,注重批评的态度、语气,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从来都是诚恳而不是指责,是和颜悦色而不是气势汹汹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和教育活动总是能给人以深刻反省并获得良好的实际效果,从而有效的解决了党群、干群、干部之间的矛盾。
五、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和结果是教育为本、团结同志
认真查找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诚恳的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启发和帮助相似情况的同志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我党形成良好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氛围,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最终实现团结同志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七大上,陈云在大会发言中表示,在当中央委员的十多年里,这中间所犯的许多错误他都有份。检讨错误的根源,陈云说“不能怪别人,我和教条主义和左倾路线能够结合起来,是因为我自己有‘左倾观点。”[17]领导带头开展自我批评不仅是一种必要的领导方法和艺术,也是加强党内团结的一种有效途径。陈云指出:“两方闹不团结,领导人各自做自我批评,这有决定意义。”[18]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由于对全国情况的不完全熟悉,经验相对缺乏,我们在工作中走了许多弯路和犯了很多错误,但凡是跟陈云有关的,他都主动承担责任。如在推行公私合营过程中,出现盲目合并,盲目集中时,陈云说“主要责任是在领导干部,首先我要负责任。”[19]
陈云认为,开展批评一定要坚持与人为善,在原则问题上做到分清是非,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分追究细枝末节,对于批评者,要强调批评是为了帮助同志改正缺点和错误,要做到既能严肃认真,又能满腔热忱,真诚帮助人家,从而达到批评的目的。1941年12月,陈云在《尊重和团結非党干部是党的重要政策》一文中,对改善党与非党干部之间的关系时指出:“要相互开展善意的批评。”[20]关于这一点,我们要时刻铭记陈云“不客气批评别人的人,才是好人,才够得上是革命同志”[21]的谆谆教诲,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于被批评者,要领会批评者的精神实质,应当做到闻过则喜,从善如流,不能苛求批评者,更不能斤斤计较批评者的态度。对此,陈云告诫我们,党员之间、党内上下级之间,应该体会到批评者的好意,虚心接受,不能只看到态度或语气的不妥,就认为不得了。因为,“好的共产党员,对党的每个批评都必须以诚恳的态度、愉快的态度去接受和了解,以改正自己的错误。”[22]
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陈云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活动方面提出了许多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如今,党的中心任务和国际、国内环境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学习和重新理解陈云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论述,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提高党性修养、加强和改善党的思想、作风建设,革除不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思想、观点、方法,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提高、自我革新、自我完善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3][5][6][10][14][15][16][18][20][21][22] 陈云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 陈云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 列宁全集(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8][12][13] 陈云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 缅怀陈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7] 陈云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9] 陈云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刘 红(1980-)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新乡医学院社科部讲师,陕西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