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民工文化工作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2018-01-02叶伟平徐美辉
叶伟平+徐美辉
摘 要:阐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下湖南省农民工文化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提炼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具体做法和实践经验,剖析农民工文化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新常态下,除了要关注农民工物质生活的改善外,还要关注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醒全社会不要遗忘这个不应遗忘的角落。
关键词:湖南省;农民工;文化工作;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01-02
中国的农民工群体是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个有特殊身份的群体。要真正融入城市,由农民转变为市民,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才能实现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方式的转化。文化融入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根本标志。
2012年以来,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湖南省文化厅按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以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以免费开放工作为抓手;以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城市社区、用工企业为重点;创新工作思路与内容,大力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农民工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积极探索构建公共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合力并进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格局;着力打造“情系农民工·文艺送春风”和“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新家园”系列活动等一大批农民工文化服务新品牌,确保了农民工文化服务能够均等、普惠、持续,取得明显成效。
一、湖南省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一)完善基础设施为农民工搭建文化服务平台
“以人为本,以民为重”是开展各项文化工作的基础,湖南把完善农民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相结合,为农民工搭建平台,提供文化生活场地,营造农民工文化氛围。完善了各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省现有省级公共图书馆2个、省文化馆1个。地市级图书馆15个、文化馆14个;县级图书馆123个、文化馆126个;博物馆(纪念馆)116家。建成22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全覆盖”。实施了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维修改造。2009-2012年,中央补助我省4670万元,对24个县级图书馆、88个县级文化馆进行了维修改造,进一步增强了基层文化机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1个、市级支中心14个、县级支中心123个、乡镇基层服务点2082个、34754个村级服务点。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同时,企业厂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和共享工程农民工服务点逐步建立。形成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厂区服务点与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相结合的农民工文化服务阵地网络,初步形成了一个集学习、娱乐、信息咨询、素质教育、技能培训为一体、全方位覆盖农民工的综合文化服务体系。
湖南为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结合本地实际,大胆探索,引导企业、社区(村)、农民工共同参与建设“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经过多年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长沙市城区街道和社区为农民工搭建的文化服务平台更具特色。
一是“他乡美”新市民俱乐部平台。为开展农民工管理和教育活动,长沙市高桥街道重点打造了“他乡美”新市民俱乐部,成为主要为农民工提供素质培训、就业指导和交流交友等服务的平台。俱乐部秉承贴心服务的宗旨,以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为核心,为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办理服务卡,凡持卡者均可免费享受实用文化服务、技能培训、免费职介等服务项目,为青年农民工在就业、培训、子女就学、维权、健身娱乐等方面搭建服务平台,促进了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和谐共进,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二是“图书漂流岛”平台。充分挖掘社区内部资源,组织各社区开展了“图书漂流岛”活动。在“图书漂流岛”,农民工不花一分钱、无需借书证、不用付押金,只要作简单登记就可读到自己喜爱的图书。
三是“商圈党校(夜校)”平台。充分利用“商圈党校(夜校)”的学习教育资源优势,坚持采取“商圈党校走下去,民工朋友请上来”的形式,聘请了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到街道为农民工讲课。同时,街道社区将授课内容整理成册,作为农民工文化教育培训教材,利用农民工的业余时间,把教学课堂送到非公企业和建筑工地。
四是社区文化活动平台。充分发挥社区作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第一平台作用,在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农民工文化活动,促进了新、老社区居民的和谐共处。开展“和谐风·邻里情”邻里互助活动,社区居民与农民工签订互助协议,友好联动,定期开展“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活动和主题论坛,以及各类妇女儿童免费培训,促进了城市孩子和农民工的学习与交流、既增进了感情,又减少了家長的后顾之忧。
(二)打造“情系农民工·文艺送春风”文化活动品牌
2008年开始,由省文化厅主办,湖南省文化馆承办的“情系农民工·文艺送春风”慰问农民工系列文艺活动,包括文艺演出、赠送图书建立农民工图书室、赠送春联、周五专场电影等。作为我省文化品牌的“情系农民工·文艺送春风”慰问演出活动已连续举办了8年,每年“五一”劳动节、中秋节、春节等重要节日,省文化厅都以各种艺术形式举办慰问农民工演出活动,不定期的组织文艺晚会演出送到农民工较集中的建筑工地和厂矿企业。旨在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和活跃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2013年,被文化部评为“群星项目奖”。“情系农民工·文艺送春风”慰问演出成为2015年省文化厅组织的“春润三湘文化进万家”文化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内容之一。同时,积极创作以农民工为题材的各类文艺作品,举办全省农民文艺汇演。目前,湖南省已搭建起自上而下、立体交叉的文化志愿服务平台和组织网络体系,组建了17个省直、市州文化志愿服务支队、123个县市区文化志愿分队,全省注册文化志愿服务团队792个,文化志愿者79640人,为农民工建立起一张覆盖全省各行各业的文化服务网。endprint
(三)创建“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新家园”服务新模式
作为对弱势群体“文化倾斜”的探索实践,长沙市创建的“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新家园”服务新模式在全省各市州得到有效实施与推广。2011年10月,长沙市群艺馆围绕“团队新成员”、“培训新对象”、“展演新天地”、“活动新品牌”等内容,策划组织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新家园”系列活动,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群众文化工作重点服务对象行列,相继开展了文艺培训辅导活动、歌手大赛、舞蹈大赛、摄影、书画比赛、“雷锋之歌”征歌、征文等十项主题活动。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为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学习、交流、展示才华的机会。“外来务工人员歌手大赛”中农民工兄弟“华旭组合”用歌声开启了音乐梦想之旅,他们从社区演唱会唱到了省、市级文艺晚会,从外来务工人员歌手大赛唱到幸福来欢唱大舞台,如今已成为长沙人喜爱的歌星;“农民工书画展”由湖南新化来长沙打工的曾晨美、刘玲夫妇举办,吸引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如今这对“书画达人”已是长沙艺术殿堂的常客。
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新家园”系列活动承前启后,不断丰富。2013年,组织了外来务工人员春节慰问活动、举办了第二届“外来务工人员书画展”,并组织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舞蹈大赛和声乐大赛,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登上了文艺的舞台。2014年,群众文艺走进工地,长沙实验剧场举办慰问外来务工人员专场晚会,给外来务工人员带去了更多的文艺关怀和精神慰籍。“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新家园”系列行动自2011年开展以来,在全市推广发动,带动了各区县(市)文化馆、站“候鸟俱乐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培训班”等系列品牌的打造。随着活动的丰富和深入,“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新家园”系列活动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株洲、湘潭、岳阳、衡阳、常德等市州相继创建形成了“伴你成长——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以赛聚力——让农民工唱主角”、 “中国梦·七彩梦”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雁归兴衡——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1名农民工子女+1名青年教师、1名小伙伴、1名青年志愿者+1项免费培训活动”等服务模式和服务品牌。
(四)“农民工春晚”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活动新亮点
湖南“农民工春晚”首先由浏阳籍农民工朱良成发起,2011年启动以来,已成功在浏阳、邵东、长沙等县(市)连续举办五届。朱良成通过跟农民工兄弟姐妹的交流,了解他们所需要的文化生活。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农民工春晚”的节目选拔赛,将选拔赛办到企业、办到乡镇,让所有热爱文艺表演的农民工都有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连续五届“农民工春晚”,都邀请工作在一线的农民工兄弟姐妹现场观看,真正体现了“农民演 演农民演给农民看”的初衷。活动得到了省、市文化部门的热情关怀与大力支持,朱良成也加入了省文化厅文化志愿服务总队务工文化分队,并任队长。湖南“农民工春晚”目前成了文化志愿者服务农民工文化活动的名片和品牌,国家、省、市级媒体多次对该活动进行专题报道。
近年来,各地市文化行政部门、厂矿企业鼓励组建文艺表演团队,吸纳有专长的农民工加入,使之成为农民工开展文艺活动的新载体。长沙市星沙开发区三一重工、飞亚达汽车制造等大型企业,均组建了属于自己的职工艺术团队,农民工艺术人才不仅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更是企业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在企业、街道、社区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和舞台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五)在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力求实效
湖南省的农民工文化工作以长沙市为创新样板,不断推广、复制,全省农民工文化建设工作逐步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保障农民工文化建设的开展。多渠道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全省各级政府部门给予农民工文化事业发展经费补助,并列入当地财政预算,逐年增加;上级文化主管部门适当给予配套设施或活动经费补助;当地政府積极调动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民工文化事业建设;建立农民工文化活动专项基金。
二是拓展服务农民工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加大涵盖农民工活动的文化活动中心硬件设施建设,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书报刊阅览平台。加强企业与社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企业与社会团体之间的文化互动工作,实施企业、社区、社团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三是加强农民工文化队伍建设。培养和挖掘农民工文艺人才,壮大农民工文艺骨干力量,组建农民工文化队伍,充分发挥“来源于农民工、服务于农民工”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各种文艺活动。
二、当前农民工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总体贫乏,但农民工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社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开展农民工文化工作的瓶颈。从文化需求来看,农民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个人素质的文化生活方式,追求文化娱乐享受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城市社会针对农民工的文化供给却严重不足。由于农民工务工单位一般处于新建工业园区,附近的商业、娱乐配套设施还比较少;或者对城市的陌生感而不能融入城市文化生活。农民工所处的外部文化生活环境还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文化活动需求等等,导致城市社会的文化供给与农民工文化需求的期望存在一定距离。
造成这种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企业面向员工的文化供给不足;由于农民工加上身份限制,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农民工文化生活上投入还是有限。行政部门向农民工文化生活供给不足;地方政府普遍对经济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力度还不够,尤其对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关注相对较少,即便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开展了一些农民工文化生活建设活动,但是内容相对单一,参与面也相对较窄。市场缺乏向农民工提供文化供给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农民工作为一个文化消费能力较低的收入阶层,很容易被市场所忽视。一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设计对农民工群体针对性不强,一些文化服务设施的收费标准超农民工的承受能力,有限的娱乐设施更多的迎合高收入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农民工进行自我文化供给的能力十分有限。政府缺乏有效的手段引导农民工成立自己的组织,使农民工各项活动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理性的正常沟通渠道,让农民工有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目前,有些地区在农民工聚集的行业和地区,成立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联谊会、社区农民工工会、行业农民工工会等,但是这些农民工自组织还不健全,数目很少,维护自身基本权益的作用较为有限,更是无法满足自身的文化供给。endprint
三、新常态下农民工文化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人的精神生活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特定方式,它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精神成果的占有和内化状况。新常态下的农民工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享受的民主权利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外,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关注农民工精神需求,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如何保障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政府应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从历史上看,流动人口一直是社会管理的薄弱点,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想方设法提高农民工经济待遇的同时,要把改善、丰富农民工业余精神文化生活抓紧抓好。把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文化发展规划,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民工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权利。加大对农民工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纳入到各地“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从政策上明确目标、措施和经费。要改革完善戶籍制度,逐步确定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在制度上消除对他们的歧视,真正实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农民工和原住地市民享有平等的权利。
(二)健全工作机制
通过整合宣传、文化、教育、工会、卫生、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职能,协同建立各级农民工文化生活建设职能机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民工文化队伍,使农民工文化生活服务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只是停留在决策层面。
(三)开展农民工文化志愿服务
要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将文艺院团、学校、培训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实际需求对接,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培训服务。面向全社会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居住地附近的大中专院校招募文化志愿者,组织蓝球、乒乓球、棋牌、放映电影、借阅图书、播放录像、网上服务等,不断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培养和扶持农民工文化能人
农民工队伍中不乏有多才多艺的文艺人才,要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设立农民工文化生活产品创作基金,加强培养农民工文化创作参与意识,扶持面向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创作和服务活动。要加强农民工优秀人才、优秀作品的挖掘、宣传、推荐工作,形成有利农民工优秀文化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在农民工文艺创造方面有良好基础的优秀人才,建立多层次人才的培养体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