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基层干实事尽心竭力助脱贫
——记资阳市林业局派驻回澜镇清泉寺村第一书记刘星

2018-01-02文图江全富

绿色天府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刘星清泉蚕桑

○文图 / 江全富

扎根基层干实事尽心竭力助脱贫
——记资阳市林业局派驻回澜镇清泉寺村第一书记刘星

○文图 / 江全富

带领村民修建通村通社公路

2015年6月,受资阳市委组织部委派,资阳市森林公安局法制办主任刘星任乐至县回澜镇清泉寺村第一书记。三年来,他心系群众,扎根农村,用汗水和奉献谱写了一曲感人的扶贫之歌,被省委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

舍弃家人回农村 摇身一变成农民

得知刘星任清泉寺村第一书记时,家里炸开了锅,家人一致反对。父母称,二老年迈,体弱多病,需要照顾。妻子称,刚失业,又忙于生计,无暇照顾父母和孩子。儿子称,临近高考,离不开父亲的关爱支持……面对家人的反对和组织的安排,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第一次来到清泉寺村,村办公用房为60年代所建的学校,村级公路全部是泥巴路,农业生产仍为传统耕作,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外出务工。“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既肥沃着,又贫瘠着。” 从视觉、到听觉、到感觉,从感官、到思想、到心灵,他都受到了强烈的触动和震撼。

发放优质核桃苗

与贫困户深入交流了解蚕桑养殖情况

于是,他带上了家人,驱车100多公里前住清泉寺村。距村口近2公里的地方,车子进不去了,大家只能步行。父母看到,这里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村民还过着自己20年前过的生活。儿子发现,这里缺电、缺水、缺网络,农民收看电视节目,只能接收微波信号,电视图像效果极差。妻子了解到,这里大多数青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下的村民致富无门、就业没路,生活得不到保障,有的连过冬的棉被也没有。

“没有舍得的小家,哪来幸福的大家?自己的身后只有一家老小,而丈夫的身后却是全村老少。”妻子理解丈夫,含泪点头支持,正式开启刘星的驻村之门和清泉寺村的巨变之门。

摸清家底理思路 争取支持齐攻坚

2015年8月,阴雨连绵,他左手提着公文包,右肩挎着电脑拿着雨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小路上,走村串户访贫困、听民声、解民情。“人生有很多路,回头路最难走;只有把村里的路修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他坚持白天入户调研,晚上写整理资料,仅1个月就用完3个笔记本,形成6个调查报告,提出10条解决措施。

刘星生性腼腆,加之长期从事业务工作,汇报工作、争取项目、筹集资金……既熟悉又生疏。经多次徘徊、反复演练,最后迈进了领导办公室,汇报清泉寺村基本情况、贫困根源、工作打算等。一组组数据,简单而有说服力,得到局党组首肯,不仅同意10条措施,还给予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组建了帮扶工作组,局领导定期不定期开展蹲点督导,机关党员干部与62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

带领村民修建通村通社公路

调研指导蚕桑生产

走访老党员、贫困群众

深挖病根开良方 因地制宜绘蓝图

2015年8月,县人大、县妇联送来4只羊,立即组织贫困户前来领养,但均以年老体弱、不懂技术为由拒养。2015年10月8日,驻村不足两个月,村副主任提出辞职申请……这一连串事情,让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一天晚上,他独自爬上山头,一边仰望满天星光的夜空,一边梳理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突然,一颗流星飞速划破天空,短暂而明亮。他瞬间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道路不通、交通闭塞,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组织软弱涣散、人心散乱……这才是“穷根”。

找准“穷根”,他立即对症下药。一方面向局党组汇报,协调驻村工作组,与回澜镇党委一道,选定了两名致富带头人,重新搭建了两委班子。一方面组织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先后5次赴安岳县、都江堰市、蒲江县等地学习考察。同时,多次到县、赴市,协调解决通村公路项目拨款问题。

2016年4月,27万资金缺口落实,交通动脉正在打通,“社社通”水泥路不再是空头支票,“户户通”工作即将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陆续铺开,扶贫项目落地实施,种养业设施全面升级,他的脑海里正在描绘清泉寺村发展蓝图。

精准施策接地气 深耕沃土结硕果

清泉寺村养蚕历史悠久,长达60年以上,但技术落后,设施简陋,蚕茧质量普遍不高。于是,他请来了林业和蚕桑专家,指导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现场开展蚕桑养殖、桑苗培育、桑枝修剪等技术培训,带动全村新(补)植桑苗5.7万株,建成了桑园400亩。2017年,全村发放蚕种600张,产茧20700公斤,实现茧款收入100余万元、同比增30余万元,67户蚕农人均收入达4700元。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引导村民发展核桃、竹笋等产业林100亩,养殖生猪、山羊、小家禽等5000余头(只)。

集体经济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多次组织村两委干部和社员代表,召开专题会议,会诊集体经济,研究形成三大措施。一是多元化经营增收益,采用“专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模式,通过集体自主经营面粉厂、专业合作社,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多途径投入保效益,采用“帮扶部门投入+产业发展资金注入+专业合作社技术指导”模式,投资4.5万元建设面粉厂,委托业主经营,村集体分红。三是多资产租赁添收益,出租5个堰塘等集体资产,拓展增收渠道。2017年,全村预计集体经济收入15100元,人均增收18元。

三年来,在刘星的带领下,全村实施水泥路户户通,水利设施全面改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安全饮水、生活用电、数字电视全覆盖; C、D级危房改造15户40人,人均年收入从2670元增至4000元,已如期达到村摘帽、户脱贫目标。

猜你喜欢

刘星清泉蚕桑
门神
人工智能情境下的行政裁量存在吗?
清泉醋业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石上清泉
汨汨清泉:宁条梁“找水记”
The analyze the diverse themes in plots from the lott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