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2018-01-02

绿色天府 2017年11期
关键词:花城康养绿化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王 波中共攀枝花市委副书记、市长

攀枝花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因“三线建设”而生,是典型的矿业城市、山地城市,受山高谷深、土层稀薄,以及干热河谷气候、焚风效应等因素影响,城市生态本底先天不足且后天自然退化严重,特别是在“三线”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中,人为因素更加剧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1998年,攀枝花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启了“森林资源利用”向“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历史性转折,全市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本质并未实现根本性转变。为此,2010年,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下定决心走“生态立市”之路,厚植生态优势,守护好绿水青山,全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创新思路和举措 夯实创建根基助推昔日全国污染城市实现华丽转身

曾经的攀枝花是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无法摆脱工业基地、钢铁城市、不宜人居的影子;如今的攀枝花已是“国家森林城市”,天蓝地绿,“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形象深入人心。攀枝花成功实现逆转,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的一系列创新思路和举措。

在理念创新中谋出路。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绿化被认为是世界性难题,多年的实践证明,走传统的老路行不通,唯有创新思路才能有出路。攀枝花经过大量尝试和探索,开创性地提出了“由点及面、先易后难、良种壮苗、大坑客土、水源配套”的综合治理思路,提出了既要建设生态林、打造景观林,又要发展产业林,实现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共赢;既由政府主导、又发动全民参与,实现政府与社会有机联动;既突出回归自然、林城相拥,又强调阳光花城特色,实现森林城与康养城相融的创新理念。在全新理念和思路的指引下,攀枝花的创建工作探出了新路,全市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保障支撑体系,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数、提高了林农收入、传播了生态文化理念、保障了创建成效,真正做到植绿惠民、增绿富民、播绿润民和护绿庇民。

幸福家庭林植树活动

以项目带动促发展。攀枝花始终坚持以项目支撑创建工作。高标准编制《攀枝花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5)》,确立“金沙江畔森林城,生态康养攀枝花”的特色和定位,严格按照森林城市总体布局和“师法自然”的原则,遴选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大工程项目。创建至今,累计实施工程项目563个,投入资金近70亿元,新建林地(绿地)2.45万公顷,新建(扩建)公园27个,封山育林3.47万公顷,完成乡镇绿化、村庄绿化、道路绿化、水系绿化分别达167.3公顷、1703.3公顷、926.23公里、179.22公顷,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一个个精心策划的项目卓有成效地落在攀枝花的城市乡间、山头地块、大街小巷;一张张蓝色施工图成功转化为一片片绚丽的花山、绿色的海洋。

以技术创新求突变。山高坡陡、少土缺水、干旱持续时间长的特性,成为制约干热河谷地区造林的瓶颈。攀枝花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终于成功引入了太阳能提灌技术,运用于保安营、马坎等市区视野区和重点生态脆弱区的山体生态修复与治理,同时辅以 “人背马驮、机械上山、打井取水、覆膜保水”等方式,保障了充足的水源;采取“开带撩壕、客土填土、挂网保土、栅栏固土”等多种工程技术措施,逐步解决了少土问题。技术的创新有效突破了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绿化瓶颈,保证了苗木存活和成林,支撑全市建成生态型产业林、景观林1.2万公顷,治理干热河谷重点区域面积 3750公顷,成功塑造了攀枝花市西区西佛寺石漠化“重灾区”变身城市“绿肺”等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思路决定出路。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2017年10月,攀枝花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实现了“钢铁城市”向“阳光花城”的生态蝶变,实现昔日全国污染城市的华丽转身,在金沙江畔建立起了一座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国家森林新城、国家生态康养新城。

多彩攀枝花城市弄弄坪片区

攀枝花苏铁

彰显花城特色 强化创建实效着力推动全市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

攀枝花始终把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贯穿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始终,集智聚力、统筹推进,培育壮大生态农业、助推工业转型升级、带动发展阳光康养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生态环境大改善、生态收益大提高,构建了独具攀枝花特色的生态经济共赢格局。

实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生态农业培育同步。创建以来,攀枝花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38.16%增至40.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8.8平方米增至11.49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从58.97%扩大至60.1%,水系绿化率从82%提高至91.51%,道路林木绿化率从83%提高至88.47%。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荒山秃岭的三线工矿城市”变成了如今“林茂花繁的中国阳光花城”。与此同时,结合生态治理,全市不断培育壮大生态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等产业,建成万亩晚熟芒果基地10个、万亩早春枇杷基地2个、万亩石榴基地1个、万亩柑橘基地1个,芒果、核桃种植面积分别达3.5万公顷、2.7万公顷,生态观光旅游持续升温,带动农民人均涉林收入年增长率11.62%,林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20.8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6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获得收入达到2097元,比创建初期翻了近一番。

实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工业绿色转型同步。攀枝花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治理进程中,将裸露工矿迹地、破损山体生态植被恢复和工矿废弃地山、水、林、田、湖、路综合整治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建设“绿色矿区”,积极推进人工造林、封山抚育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先后完成广厦采石场、龙蟒尾矿库、青杠坪尾矿库、二滩粘土矿等50个矿山迹地的生态治理,面积达1100公顷。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林分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与城区森林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环城森林生态景观圈初步形成,攀枝花成功跻身“全国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之列。

实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阳光康养产业发展同步。森林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增绿提质、增花添彩,凸现“回归自然”“林城相拥”和“阳光花城”特色,这正好契合了攀枝花打造“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的需要。结合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市先后打造了东区阿署达、平地樱花小镇、普威绿野花乡、海塔世外桃源、西佛山蓝花楹等多个生态文化景区,新建了花舞人间、三角梅园、丽新花卉基地等多个花主题绿地和花卉生产绿地,创建了459个(户)花园式单位(小区)、社区、家庭,建设了红格等特色旅游示范小镇,阳光康养产业取得长足进步,金沙江畔一座森林绿城、阳光花城已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攀枝花的新表情,“阳光花城,康养胜地”成为攀枝花的新名片。

攀枝花公园

护林员

持续治理生态 升华创建成果全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森林城市建设永远在路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短暂的,而城市的森林建设是永恒的,对攀枝花而言,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攀枝花将巩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成果,认真贯彻“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普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实施三大工程,切实改善宜居生态环境,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贡献攀枝花力量。

全面实施“增绿”工程。紧紧围绕打造“金沙江畔森林城、生态康养攀枝花”目标,进一步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扎实开展大规模绿化全攀行动,大力提升干热河谷区绿化质量、修复生态脆弱区,有力有序提高绿色总量和景观质量。

大力实施“活绿”工程。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林果、林下食用菌、花卉苗木、森林康养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深化林权改革,放活林地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探索经济林木(果)证抵押贷款试点,完善林权交易平台,推动森林资源市场化配置,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

持续实施“护绿”工程。加强天然林保护,强化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切实提升防控能力和管护水平。坚持依法治林,建立健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责任制,严厉打击毁林开垦、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切实巩固好创建成果,厚植绿色本底。

猜你喜欢

花城康养绿化
珠江·广钢花城营销中心正式开放
晋源区召开稻花城项目推进会
花城看花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花城看花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那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