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再思考

2018-01-02

安顺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人才

(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顶层设计的灵魂。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异于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在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重点不在于学科的衍生与生发,更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学科专业领域的交融与糅合,确立主动融入地方产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为旨归,走内涵发展之路,延展人才培养思路,优化教育教学体系,调整组合课程内容,协同创新式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再认知

如何有价值地在理论层面解读本科应用型人才,不同学者、实践者认知各异。高校教育教学实践者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认识理念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路径,培养什么样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者理解程度左右着日常的教育教学决策。文章从“四特征三结构四层面”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做进一步诠释。

1.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基于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自我认知归纳其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应用型人才之应用性特征。“应用性”特征关注人才理论素养的同时,更体现一定程度的实践运用能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应用”一词的解释是:一为使用;二为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才分类体系中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三小类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按照理论维度辨析,“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三小类人才的系统理论水平呈现梯级渐次低落态势。“在深厚理论基础之上,具备一定程度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实际操作技能”成为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区别与它类人才最显著的能力特征,这种能力特征更多体现专业技能的熟练性和适应性,譬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人际沟通、社交礼仪等实践能力。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性特征,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导,体现此类人才思维的应用性,应用性能力的提升发展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特征是该类人才价值存在的基本要义。

二是应用型人才之地方性特征。“地方性”特征具有内隐和外化两个层面的涵义。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性内隐特征是所在区域地方文化(主要是地方院校所在区域内的意识文化)对人才个体的浸染与改变,存在着环境塑造人的意蕴;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性外化特征是人才个性特质对于地方文化意识的再造,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存在着,通过无意识地多重影响形塑着地方的意识文化。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主动适应”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以适应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调整、地方未来人才需求为原则,以造就了解地方、热爱地方、扎根地方的地方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发展地方产业的应用型专业为重点,形成与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素养重构方面,要突出地方特色,衍生出人才在区域社会领域内的新生力、再生力,从而扩大服务社会领域,丰富服务社会内容,拓展服务地方社会形式,开辟服务地方社会多重途径,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

三是应用型人才之创新性特征。创新思维是不同层次人才的基础素养,创新能力更是所有层面人才素养结构的核心所在。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实际操作者,其人才素养结构中创新要素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只会“人云亦云”无法求异创新的人可能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桎梏。现代信息社会,经济领域的激烈竞争、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社会对具备求异思维、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求日益提升,扎根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扎实宽厚的通识知识、精致的专门技能等基础素养,更需要具有一定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的时代素养,此类人才所付出的不仅仅是简单体力劳动,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性的智慧再造。一定程度上,创新精神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内在思想源泉,更是族群社会强大而持久的原动力,为克服社会发展中的困难、承受可能失败的压力提供迥异思路。总之,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创新行为是解决问题策略的关键特征。

四是应用型人才之个性化特征。陈寅恪曾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人类个体“为人”之发展,只有创造条件让个性和创造力充分显现,民族国家才有不竭动力。在教育活动中,不同层面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旨归是“让其成为他自己”,个性是一个人成为其自身的本质特征。为此,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更需要使其了解自己、认可自己、真正成为他自己,具备自我思想、具有自我情怀的问题思路,为具有自我文化的多元社会所认可,进而推动多元社会的发展进步。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作为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自我认可度、自理能力和思考问题的独到性等种种个性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社会的理性发展状况。

2.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在结构

知识、能力、素养作为“人才”的基本要素,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层面有其特定的体现形式。

一是本科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知识”是此类型人才自我建构的致用知识。本科应用型人才在内化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是其自觉习得的、自由掌握的、真正能运用于实践活动的致用实用知识,这类知识不只是从教师教的经验中获得,更是从人才自身实践历练领悟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这种人才具备能以不变“自学”来应对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化的潜质,而且在不断尝试学习使外在知识内化的实践体验中自我“构建”知识,反复思考、不断质疑,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生发出新知识。

二是本科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能力”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力是一种个性化心理特征,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支撑其有效达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实现活动目标的主观必要条件。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包含一般能力、专业能力、应用能力等不同类型层次,呈现递进性、差异性。人才能力结构的一般能力是基础能力,是人类个体从事任何活动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譬如:会学习能思考的能力、交流互动沟通的能力、自我优化调整的能力等,这些基础能力是应用型人才最基本的“为人”能力,需要不断参与社会实践体验才能获得;人才能力结构的专业能力是人才的“专有”专属能力,处于一般能力层次之上,它是专门人才内在的内涵素养,在特定实践领域活动中个性化的外显外化表征,是本科应用型人才职业发展的基础能力;人才能力结构的应用能力,体现着在专业能力基础上更高层面的广度、深度、精度、达成度等多维度融合,通过强化学习与形式训练,而自然养成的一种能够胜任社会需求,并能帮助持续进行专业迁移的发展能力。地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互动、协同创新等方式获得,为其能力发展提供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实践生成机会。

三是本科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素养”是人才自我内化的为人素养。所谓“人才”,即“人”之基础上的有用之“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首先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物化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人,其思想观念不可能依靠科学方法、逻辑推理来举证其存在,而是一种“信仰”实现,需要不断地社会实践及其行为应用来诠释,通过应用型人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来自我形成,真正使人懂得真善美、向往真善美、追求真善美。要使这些“信仰”素养深入应用型人才之心中,溶化在血液中,遵行在实践上,成为其为人的准则和自我升华的自觉行为。

3.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四个层面

第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具备“思考”素养“能思考”的人才。这种人才能够独立思维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作为经过竞争选拔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优秀社会人才来说,具有“思考”的能力素养是称其为“人才”的最基本要求,这样的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一种浅表层次的人才,有意识、有思想只是具备了某种潜能或者特质,其仅仅可能会将社会生存技能内化于身。

第二,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是能思考得“更加合理、更加周全、效益更高、效果更佳”的“会思考”人才。合格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必然是具备能够对个体一言一行、行为表象作出自我审视和辨析的内在特质,这是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基础素养层次,是作为夯实了内在素养的一名优秀人才的应然状态,这样的人才能够“会”有意识懂策略地把“思考”外化于身,付诸实践行动。

第三,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是能把“思路”做出来,动手把思考变成现实“能做事”的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能做出具有鲜明特征的“个性思维”行为,它需要结合现实,有效地利用周围的客观影响,把自己已经思考成熟的“思想”转化为客观存在,这是思想或思维路径内化于心的阶段。

第四,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是能把事情做得“优质高效,将自身的合理思路优化组合付诸实践”“会做事”的人才。任何一个人做事风格或者效率具有相对差异性,若是仅仅停留在具备本科知识素养结构的知识储备者,而无法转化成社会行为的实践者,也就无法称其为“人才”,社会所认可的是具备运用排列组合思维、优质高效地转化思路进而形成社会生产力的有用之才,这是将“思想”外化于行的阶段。

二、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弊端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狭窄

长期以来,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形成窄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信息互联互通的深入推进,社会对跨学科、跨领域的“通才”愈发青睐,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窄化弊端日益凸显,按照学科分类狭隘地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的人才培养理念,无法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据西部某省近几年部分地方本科应用型院校毕业生最终就业状况数据分析,毕业生实际工作中将自身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紧密结合的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逐年降低,就业意向呈现出非专业化取向态势,由此,地方本科高校仅仅将人才培养目标局限于单一的专门职业人才培养就显得不合时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狭窄制约该类人才的未来发展。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合理准确定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优化学科内容结构,深化专业层次类型调整,夯实“通才”培养基础,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断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地方经济社会所需的厚基础、多样化实践人才。

2.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固化

创新是建设创新型社会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同样应将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作为人才养成的核心诉求。受内外因素影响,在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中依然存在大量的“注入式”教学形式,教育活动中缺乏灵动鲜活的“教”与“学”,学生只能“被学”地接受知识,这种行为极大地束缚挟迫人才创造性思维的养成。一定意义上,教育活动本质是创新的艺术表达,创新是人才社会实践能力外化的体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时俱进势在必行。作为组成教育要素的任何外在物件都是生硬的,因此地方院校教育教学模式中应该渗透更多“二度创造”的理解,对于学生创新学习的差异化和层次化思维培养尤为重要。

3.重技轻理人才观念局限

作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其应用性特征决定了人才技能技巧的必要性和基础性。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作为塑造技能技巧素养的实践技能课程和形塑理性思维的理论课之间形成一定的胶着。教育活动中人们对待理论课和实践技能课的态度长期以来都存在一定的偏颇,有人甚至认为理论课浅尝辄止即可,而只有掌握了专业的技能技巧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这样的逻辑思维定势在一定范围的教师和学生中存在,地方性高校尤为突出。有的学生在入校后一门心思只关注自己的专业水平,“一味”地认为只要学好技能技巧就可以成为所谓的“人才”。教育者和学习者对理论课程的轻视或忽视,导致了部分应用型人才的社会发展瓶颈,呈现出“有技能无常识”的怪象,更是阻碍了其长远发展。

三、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再造

1.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培养多元应用型人才

服务地方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价值存在,人才培养必然源于地方社会发展对区域化、个性化人才的实际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融合在当下的地方院校更应该找准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注重专业学科调整,夯实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素养,实现错位特色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必须扎实推进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等实务部门之间双向交流沟通,达成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实时了解地方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结构、层次、素养要求,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打破闭门办学的弊端。学校人才培养要具有发散性,形成整体设计、多元参与的“知识多元、技能多元、能力多元、素养多元”的人才差异格局,努力实现“人才知识与地方文化融合、人才能力与地方需求吻合、人才素养与地方社会契合”的人才目标,培养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

2.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具有一定发散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培养的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应用型人才更是不可或缺。人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就是,必须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发展能力,摒弃过于强调以教师、教材、学科为中心的固有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切实确立“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的人本理念,提高学生对经验知识的再造和新知识理解运用能力,最大可能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创造思维开发且无限放大。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社会天然的深度融合,对于应用型人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产学研教用等全方位互动中,最大程度地克服了教学中教师的简单说教和学生的刻意模仿。人才对于应用知识能力的“二度创造”是其成长的核心,能够尊重并放手锻炼其自我实践“加工”知识能力异常重要,为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势必应将理解加工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通过自我实践的内化再造,使知识技能具有了自己个体的风格特征,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应用能力必将得以进一步提升。

3.理论技能实时转化,培养有理有技的应用型人才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为此,要合理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拓展实践的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信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仅“能做会做”,还要具备懂理论、有常识、有思想、会总结、会相处的人文素养。随着学生就业渠道的多元,非专业的、跨专业的通识基础素养愈发重要,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能否因地制宜将理论技能实时转化、合理确定理论与技能的关系更加凸显。地方本科院校尽可能提供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着力强化人才的为人之道、成人之理,如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成立各类专业实践类的社团组织、各类实践活动月、专业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促进人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渗透,不断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在为人处世、人际交流沟通、职业规范、文化礼仪等方面得到有效的陶冶和熏染,养成扎根地方、融入社会的优秀人才。

结 语

鉴于目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地方社会人才需求变化,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出适应地方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地方本科院校尤其使然,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提出的时代命题。根据地方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逐步深化教学改革,实时优化教学内容,为人才提供适应地方社会发展所需的教学条件保障,才能更好培养具有应用性、地方性、创新性、个性化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