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趋势分析
2018-01-02李南凯李红兵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文/李南凯 李红兵(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光伏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方向之一。安徽在全国较早重视并发展光伏产业,“十二五”时期,安徽已形成以合肥、芜湖、蚌埠和滁州四市为主的光伏产业基地,但与国内其他光伏大省及当时整个行业的爆发式增长相比,安徽的光伏产业发展速度较慢,总体规模偏小。“十三五”以来,安徽先后出台《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安徽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安徽省“十三五”光伏扶贫规划》等一批规划文件。相关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全省累计并网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8GW,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结合安徽对于光伏产业的发展目标,本研究采用SWOT分析法,对当前安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
一、安徽光伏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
一是产业链基本形成。除了硅提纯环节,安徽基本形成了从光伏玻璃基板-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储能电池-发电工程,到汇流箱、光伏检测仪和光伏支架等配套产品的涵盖光伏产业生产各领域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16年,全省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综合出货量达18GW。
二是具有中下游研发能力。安徽光伏企业主要布局在产业链中下游,即集中组件、逆变器、新型动力电池等环节。在一些细分市场上,安徽企业光伏产品的研发能力居全国前列。阳光电源是国内光伏逆变器的龙头企业;晶澳太阳能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太阳能组件生产基地之一;凯盛光伏、普乐新能源等企业在非晶硅薄膜电池方面技术先进。
三是拥有国家创新平台布局。拥有全国唯一的光伏系统研究中心——位于合肥工业大学的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光伏并网发电技术及装备、高效能量转换技术与装置、光伏系统专用高效配套装置、风—光—柴—蓄复合能源发电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位于蚌埠市的国家浮法玻璃新技术重点实验室。TCO制造技术、非晶硅薄膜电池技术、太阳能光电玻璃技术等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安徽两淮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入选国家光伏“领跑者”基地。基地项目总规模为1000GW,分布在淮南、淮北、阜阳、亳州、宿州五市境内,共计12个项目,全部采用漂浮式水面光伏电站建设。
四是产业园区培育光伏产业。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合肥“光伏应用第一城”定位,把培育光伏组件、太阳能项目作为该区发展新兴产业的首选方向。高新区现有光伏企业45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451项、实用新型专利1220项、外观设计专利135项。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项、地方标准7项、行业标准5项。5家企业入围工信部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10家企业产品获光伏领跑者先进技术产品认证。在建和待建的光伏项目37个,总投资达308.65亿元。目前,合肥高新区正在积极申创安徽省光伏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工业总产值超过千亿元的全国一流的光伏产业基地。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产业园区,光伏新能源产业是其重点发展方向。示范区现有大型光伏企业6家,2017年产值35亿元左右。在谈光伏项目8个,达产后预计产值将达150亿元。依托银欣新能源、越众光伏等龙头企业,示范区计划到2020年建成百亿元规模的全省先进的光伏产业基地。
2.劣势
一是资源条件不足。从太阳能资源分布看,安徽北部地区属于三类地区,即辐射等级一般地区;安徽南部地区属于四类地区,即辐射等级较差地区。从硅料资源分布来看,安徽有一定硅矿石储量,但是相比其他地区,硅矿石含硅量较低。硅料数量及提纯技术上的短板,导致安徽在光伏产业链上游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大。
二是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截至2017年底,安徽全省拥有阳光电源、晶澳太阳能、通威太阳能、普乐新能源、银欣新能源、越众光伏等规上光伏企业近100家,其中产能和研发达到全国先进的龙头企业仅10家左右,相比沪苏浙等长三角其他地区,区域产业规模竞争能力偏弱。
3.机遇
一是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自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以来,安徽结合本地实际,实施了光伏扶贫增收工程。2013年,合肥率先在100户贫困户家庭进行试点;2014年,金寨县首批1008座贫困家庭电站并网发电;2015年,岳西县首创PPP模式实施光伏扶贫项目。光伏扶贫的“安徽模式”获得国家领导的批示,国家相关部门纷纷来皖调研。2015年,安徽被国家能源局确定为开展光伏扶贫的6个试点省之一。2015年6月1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实施光伏扶贫的指导意见》(皖政办〔2015〕34号),提出2015—2020年,在全省31个重点县建设0.96GW光伏电站。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安徽省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1.38GW,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新增部分中超过90%是扶贫电站。
二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2017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成为继上海后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7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和中科院共同印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方案》提出,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建设“2+8+N+3”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其中包括阳光电源牵头的智慧能源创新平台。平台将在“互联网+”智慧能源方面开展研究,旨在构建智慧能源产业生态圈,预计到2020年基本建成,建成后将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七大创新平台”之一。
4.挑战
一是欧盟市场依赖程度高。从市场结构看,目前安徽省80%以上光伏产品出口欧盟市场。2012—2013年,安徽省滁州市一家研发生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企业,受欧盟“双反”政策影响,产量只达到产能的10%,工厂几乎面临停产。
二是国内区域竞争压力大。从企业结构看,安徽光伏企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用地、融资、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能力较弱。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市场回暖、区域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作为中东部省份,同时受资源禀赋、财政水平、贸易壁垒、地方保护等因素影响,安徽光伏产业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本土企业孵化成长、重点企业招商引资等方面工作难度因此加大。
三是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从产业结构看,光伏制造业按照生产流程大致可以划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环节。安徽虽然在电池片、组件研发生产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但在硅料、硅片方面几乎没有企业布局。
二、安徽光伏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对策建议
综合安徽光伏产业发展的特征分析,结合业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安徽光伏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对策建议。
1.从“扩张”到“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为成长期的朝阳行业,光伏产业经历过疯狂扩张、市场危机、兼并淘汰、再起热潮、整合调整等多个阶段,尘埃落定后,剩下的只有历经考验的企业品牌。品牌竞争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强弱又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一是技术创新。技术水平是光伏企业品牌的重要标志。因此,安徽光伏企业既要聚焦光伏技术的成本和性能加强共性研发,还要围绕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效率和应用系统运维效益等两方面开展技术攻关,保障企业可以长期获得合理利润。
二是政策创新。光伏产业政策与产业的匹配度、契合度是光伏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随着标杆电价、分布式补贴等方面政策红利逐渐消失,政策支持从需求端向供给端转变趋势更加明显,未来安徽光伏产业政策或许更应把重心放在研发和运维两端,着力推动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优化产品结构。
三是商业模式创新。平价上网是业内共识的未来几年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很有可能推动安徽光伏产业由2B向2C转变,商业模式的变更和成熟将与平价上网趋势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为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2.从“补贴”到“市场”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等重要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清洁能源,光伏产业特别是光伏制造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能源发展改革的方向和结构。《中国太阳能发展路线图2050》预测,到2050年,太阳能发电约占我国总发电量的40%。
一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安徽各地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特别是光伏制造环节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理应按照国家“三去一降一补”要求,加快技术改造,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新型适用技术和产品,淘汰落后产能,淘汰“僵尸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用好用活国家产业补贴和财税政策以降低企业成本,围绕产业价值链在前段硅材料提纯和后段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环节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补齐安徽光伏产业链短板。
二是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光伏企业具有资金运转周期长、负债率高等特点,因此,融资难始终是制约安徽光伏企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痛点之一。一方面,对于中小光伏企业,各地可考虑设立新能源产业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基金),完善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通过贷款贴息、科技保险、创新券等方式,鼓励银行贷款向中小光伏企业倾斜。另一方面,银行长期贷款15年与光伏电站运营期限25年不匹配,安徽还应建立健全光伏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机制。支持光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通过政策引导、上市辅导、财务管理等方式,推动具备条件的光伏企业上市融资。
三是加快“光伏+”新模式应用。安徽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光伏+”新模式,如光伏农业、渔光互补等。这些模式有效促进了光伏产业在某些特定区域或某些特定领域的发展。未来“光伏+”仍有很多想象空间,如“光伏+绿色建筑”能否使得建筑外墙都成为绿色环保的光伏产品,“光伏+互联网”能否让光伏资源与其他不同类型资源在电网上实现智能互联,“光伏+智能制造”能否让安徽光伏企业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实现更大程度的降本增效。未知的新模式,无限大的发展潜力,值得安徽省政府管理部门和光伏企业在实践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