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舟与20世纪20年代安徽新教育的兴起
2018-01-02杜杜娴
杜杜娴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蔡晓舟(1885—1933),安徽合肥人,为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的最早响应者,安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组织者和先驱人物[1]。关于其人在安徽新文化运动尤其是推动安徽新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论述较少,此前有沈寂《也谈蔡晓舟其人》一文综述蔡晓舟从事的政治运动及在文化与教育方面的业迹,潘婧文硕士论文《近代皖籍名人蔡晓舟研究》重点论述了蔡晓舟的新文化观念、参与的新文化运动及安徽民主革命运动实践,陆发春、武菁主编《合肥通史》中单列一节“新文化先驱蔡晓舟与五四新文化思潮传播”,突出蔡晓舟对安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贡献。其余蔡晓舟的相关研究内容散见各处,总体较少。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报刊史料,细数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蔡晓舟对安徽新教育兴起的积极贡献。
一、新文化运动健将蔡晓舟
20世纪20年代,胡适、陈独秀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塑造作用。深受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蔡晓舟,在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进程中扮演多重角色。
蔡晓舟是白话文运动的组织参与者。辛亥革命之后,在以胡适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下,艰深难读的文言文逐渐被简明易懂的白话文所替代。对白话文语法颇有研究的蔡晓舟,积极与当时国语研究会会长蔡元培、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成员周作人等人保持书信联系,探讨文字改良问题[2]200,并于1920年撰写出版《国语组织法》,这本书面向社会普通大众,倡导使用白话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吾人所用疑问代词‘哪’字,盖即蔡氏所发明”[3]。蔡晓舟把“哪”从“那”字的用法中分离出来,沿用至今。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对此书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本《国语组织法》,可算是‘语法’书的第一部。”[4]1
蔡晓舟是五四运动的有力支持者。五四运动爆发之际,蔡晓舟在北大任职,其表弟杨亮功在北大读书。作为五四运动的亲历者,蔡晓舟与杨亮功二人仅用3个月的时间撰写出版《五四》,内容包括介绍五四运动的前因后果,北京内外、学界及工商界等各界的反应,舆论及电文录要等。蔡晓舟在序言中对五四运动作出最早的评价:“我北京学生,五四一役,涵有二义,一为国家争主权,一为平民争人格。”[5]1开篇立场坚定,振奋人心,旨在激励国人前仆后继,发扬五四精神。《五四》一书对于后世来说更是研究五四运动的珍贵史料。
蔡晓舟是新式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早年在参加安庆马炮营起义失败后,回到合肥创办新式学堂。后辗转到北京大学任职,接触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1920年再次回到安徽,从事民主革命运动之余,积极参与安徽省教育工作的整顿,在安庆任教同时,创办《新安徽》报刊以及组织安庆暑期讲演会,参与胡适、陶行知对安徽省教育会的改造,积极推动安徽大学的筹办,兴办女子教育,传播新文化新思潮,不遗余力推动安徽新式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民初安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难处境
辛亥革命后,安徽都督柏文蔚励精图治,为安徽教育发展做出诸多的努力,可惜这一良好态势没有持续下去。自柏文蔚离开安徽过后,安徽省教育事业发展迟缓,甚至倒退。据1923年全国26个省市进行比较,“安徽高等教育学生位居第21位,中等学校学生数居第15位,初等学校学生数居第19位。”[6]对于人口大省安徽来说,受教育率如此之低,很大程度受制于安徽省教育发展的环境。军阀统治下的安徽经济凋敝,政治破坏,战祸不断,自然灾害频发,况且从1913年开始,以“祸皖”而闻名全国的地方军阀倪嗣冲出任安徽都督,独揽全省军政大权,其高压政策和野蛮行径给安徽教育文化事业带来了深重灾难。
倪嗣冲上任之初,致电国务院,请求将原来的教育和实业两司,划并到内务司下,改为“教育科”和“实业科”,并得到国务院应允。“民国二年,倪嗣冲复将全省各级学校与教育机构,全予停闭,故于民国四五年时,全国教育调查,安徽教育地位,居于倒数第二,尚在甘肃陕西之后,直至民国十年,均形奄奄一息之状。”[7]倪嗣冲为确保充足军费,打压民主思想,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肆意削减和挪用大量教育经费,甚至将全省学校停办一年。“1920年,倪嗣冲一次私吞所谓‘结余’教育经费达77万元,倪嗣冲千方百计扼杀安徽的近代教育事业。”[6]不少学校承担着经济上的压力,正常的教学无法开展,更没有经费给老师发工资,很多学生无处可去。所以军阀倪嗣冲在安徽长达8年的破坏,安徽教育事业处于一片惨淡之中。
面对军阀的反动统治和荒谬行径,省内教育界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呼应,学生们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纷纷走上街头,与军阀势力作斗争。其中“六二”学潮,为最具代表性的一次为争取教育经费、捍卫教育权利而进行的大规模斗争[8]。学生代表请愿增加教育投入,不但遭到拒绝,而且受到政府的武力镇压,社会各界各团体联合抗议。最终,军阀政府迫于压力,同意增拨教育经费。在学潮的推动下,安徽教育事业的发展才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经费保障。
三、蔡晓舟推动安徽新教育发展实践
蔡晓舟于1920年自北京回到安徽,正值倪嗣冲势力下台,蔡晓舟认为“现在算是我们安徽人的天大福气:安福部倒了,倪嗣冲也快死了;公益维持会的势力也没有那么大了。因此我们安徽旅京、旅沪、旅宁,以及在本省芜湖的教育界众人都不约而同的,想趁这个时机把安徽教育切切实实的整顿一翻。”[9]蔡晓舟参与安徽新式教育的开展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安庆的教学实践
蔡晓舟首先回到了安庆,在安庆第一模范小学任教,后受聘任安徽法政专门学校教员,颇受当地进步青年的欢迎,被称为“安徽进步青年的头头”[10]。继而蔡晓舟在1920年底,创办《新安徽》旬刊,是他在数月前在北京参与创办的《安徽》周刊的继续,主要刊发抨击军阀专制、论述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2]211。蔡晓舟还和王步文主办了《黎明周报》《安庆学生》《洪水》等进步刊物。随后又相继成立了工读夜校、工商夜校、义务小学。“他们以这些刊物和学校为阵地,向青年学生、市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马列主义教育。”[11]
除此之外,离乡多年的蔡晓舟,面对省内恶劣的教育环境,多有困扰,决计邀请旅外的皖籍先进知识分子,聚集在安庆开办讲演会,吸引当地青年学子前来学习,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借此推动安徽新教育事业。1921年,蔡晓舟、吴雅阁、王先强、陈东原等人在安庆发起暑期讲演会。参与这次讲演的学者有胡适、洪范五、陶行知、孙洪芬、张耀翔、刘式庵、刘海屏、梅光迪、严慎修、蔡晓舟、孙养臞、程振钧、王星拱、刘伯明、王伯秋、徐煦等16人,其中皖人有11人,大多数来自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12]。胡适即为安庆暑期讲演会第一讲,“8月2日下午1点,船到安庆,到迎宾馆小息,有蔡晓舟、陈希平等人在此久候……各地讲演的人皆未到,故不曾开讲,定明早开讲。”[13]410蔡晓舟等人组织的暑期讲演会,讲演内容涉及白话文应用、图书馆建设、女子解放与教育等话题,传播了新思潮新文化,对安徽进步青年学子来说无疑是一场文化盛宴。
(二)参与改造安徽省教育会
安庆暑期讲演开办之际,安徽省教育会由于换届问题产生分歧。胡适在开讲演会期间感慨:“此次安徽省教育会选举的事闹得太不像样子了。一派人主张推王抚五(王星拱),一派人拥戴李光炯(李德膏)。”[13]410在双方意见僵持不下的时候,安徽省教育会的工作陷入停顿状态[2]193,无疑对安徽新教育的兴办是一大损失。当时胡适、蔡晓舟等人关心安徽教育发展大计,主动与省内教育界人士多次商量对策,协商改变省教育会的组织结构,用“委员制”代替“会长制”。因为“会长制是武断的,是官僚式的,是不合现代潮流的,所以容易激起纷争。委员制是合议的,是分权的,是可以罗致各方人才于一堂的,所以容易成功,容易进步”[14]。
8月11日,陶行知、蔡晓舟、光明甫等16位省内外教育界人士,聚集在第一模范小学开会,讨论委员制教育会的相关问题。会议起草委员制省教育会章程。这份章程在当年《安徽教育月刊》上刊载,其中规定安徽省教育会委员会“设委员五人组织委员会主持本会一切事务。并公推驻会委员一人以上,坐办一切事务。”[15]并且对委员会选举、任期、职责等做出明确说明。
8月26日,委员制教育会筹备处召开成立大会,推举蔡晓舟任安徽委员制教育会筹备处主任,负责改造省教育会的具体工作。自胡适、蔡晓舟等人《改造皖教育会宣言》刊登在《民国日报》之后,受到各界团体及舆论的关注,当时有时评“该改造的教育会,又何止安徽?”[16]表明安徽省教育会组织机构“委员制”这一创举,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可推广。
事与愿违的是,由于安徽教育界盘根错节的利益纠纷,委员制教育会的筹备工作多次受到打压。11月份中旬,许世英省长召集代表于12月30日之前到省召开省教育会全体成员代表大会。就在此时,所谓的省教育会职员孙毓琨等人,阴谋破坏会议,声称蔡晓舟并非安徽省教育会会员,不得干预其事。随即筹备处的牌子被拿下去,教育会大会未能召开,蔡晓舟为此遭到诬陷和攻击。
1922年1月,蔡晓舟再次组织安徽教育界同人商议委员制教育会的筹备工作,将筹备处的牌子再次挂起来。然而这次遭到军阀张文生下令严拿通缉,蔡晓舟无奈离皖赴宁[17]。尽管安徽省教育会的改进工作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整体来说,蔡晓舟等人的主张和努力,是激发安徽教育界民主意识的体现,继承发扬了新文化新思潮,为此后安徽新式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组织筹备安徽大学
清末安徽曾设有3所高等学校,辛亥革命后均已停办。直到1928年,安徽省没有一所高等学校。大学是造就人才的学府,随着新文化新思潮的传播,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1921年,旅京皖人胡适应邀来到安庆参加暑期讲演会,于8月6日上午做《对于安徽教育界的一点意见》的演说,首先提到“安徽要创办一所属于自己的大学”[13]418。同时,皖人王星拱、陶行知等也先后在安庆讲演,提倡创办安徽大学。其中,最热心积极的当属蔡晓舟[18]。蔡晓舟深知安徽大学的创建仅靠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团结省内外教育界人士倾力以赴。早在五四运动之后,蔡晓舟、陶行知回到安徽,提议创办安徽大学,“然以库款支绌,终归沉寂”[19]。“六二”学潮过后,政府增拨教育经费,使高等教育的创办成为可能。蔡晓舟开始积极动员旅外皖人施予帮助。“民国十年六七月间,蔡晓舟为安徽大学事,奔赴北京,在香厂东方饭店,宴请安徽旅京同乡会数十人,报告安徽有设立大学必要之意义,旋由柏文蔚、胡适、高一涵等二十余人,联名函请省长聂宪藩予以提倡。”[20]
1921年底,在省内外教育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安徽大学期成会”成立,该会“以联络同志,促进安徽大学之成立为宗旨”[21]。不久,蔡晓舟亲拟《安徽大学期成会简章》,介绍会务、会员、经费等内容,其中,“凡籍隶本省赞成本会宗旨且愿以实力助成之者,经会员二人以上介绍皆得为本会会员”;“本会总会设省城,以省芜两处为总会区,京津为第一分会区,沪宁为第二分会区,以后其他各处会员多时再次第划设分会。”[22]蔡晓舟深知安徽大学的创建需要集结众人力量,以便筹备工作的开展。
1922年3月20日,“安徽大学期成会”成员在省教育会召开会议,商讨即将成立的“安徽大学筹备处”的简章草案,并且“众议将来法专和工专两学,皆收为大学的一部分”[19],“安徽大学筹备处”由此成立,会议推选工业专科筹备处主任刘怡燕、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徐光玮、蔡晓舟担任安徽大学筹备处事务股干事[23]。在蔡晓舟等人的努力下,安徽大学筹备处的工作得到多方支持。4月,蔡晓舟致信胡适,邀请其参加6月份的“安徽大学筹备处”全体职员大会,讨论筹备事宜[24]。“安徽大学筹备处”的成立得到省长许世英的支持,许世英明确指令教育厅“简章、名册均悉查核尚无不合,应予照准该处筹备经费,每月300元。候仰财政厅查照筹拨,以资应用图记一颗,随文颁发仰即转给具领,并仰将筹备情形随时具报。”[25]蔡晓舟作为事务股成员,负责联络各方的实际工作,推动了安徽大学的创建进程。
然而,安徽大学创建的经费问题迟迟未能解决。省内教育经费不足,均摊到各校已是困难,更不用说抽出经费建设安徽大学,使得许世英省长左右为难。筹备处成员一方面积极向省内争取,一方面积极寻求旅外皖籍人士的援助与支持。在内外压力之下,许世英省长计划缩减义务教育、中等学校教育经费,但遭到地方、各校及学生的强烈反对。1923年,安徽大学的创建因经费问题再次陷入困境,加上蔡晓舟离开安徽,使得安徽大学的筹备工作再次陷入停顿。尽管安徽大学的筹建工作历经了种种挫折,安徽大学最终于1928年在安庆建成。这与蔡晓舟等人前期的筹备工作密不可分。
(四)推动女子教育和女子解放
安徽的女子教育是自辛亥革命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皖籍有志之士关注女子教育情况,胡适在安庆暑期讲演会中讲到“女子改造可以从两个方面讲讲,一本身的能力,二外面的助力。外面的助力,就要靠教育的助力”[26]。然而,安徽省女子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时人于1920年描述安徽女子教育:“大半以高等、小学为限,就是高等小学六十县之中,也不过一二十县设有女子学校,其余都付阙如,女子师范不过两个,女子中学简直没有,和他类似的只有一个省立女子工艺传习所,一个蚕桑女校,总而言之内容都是腐败不堪。”[27]
蔡晓舟曾在《文化运动与理想社会》一文中,表述“我们理想的社会是男女有对等人格的,男女交际是公开的;社会上所有的义务,是男女同尽的;社会上所有权利,是男女同享的”[28]。男女共享社会权利,其中包括接受教育的权利。蔡晓舟在推动女子教育事业上做出了诸多努力。在他本人的支持鼓励下,其妻邓春兰多次上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后来成为了北京大学第一批男女同校的女大学生。民国元年,蔡晓舟在合肥创办庐州女子学校。但因军阀强权统治,经费问题制约女子教育的发展,后经过皖绅童挹芳在第一届省议会上建言,将庐州女子学校追认为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学校开办一年多,再次由于经费问题而停歇。
蔡晓舟1920年再次回到安徽之后,愈加体察到安徽女子教育的短板,旋即上呈省长许世英:“今晓舟默察本省女学供不及求,许多女生都感向隅之苦,甚为怜悯。此番回籍,特为纠集地方人士筹商恢复前项学校,佥谓省款既未经列入本年度预算,只得由地方先行筹款办理;又谓安徽女子师范、职业等校虽省立数校,而女子中学尚付阙如,并拟将前项庐州女子师范改名庐州女子中学。”[29]蔡晓舟为恢复庐州女子中学奔走各方。
蔡晓舟认识到,恢复庐州女子中学的当务之急是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经其了解,自从原来的庐州中学归位省立第二中学后,所有庐州五属公有款产,归属庐州工业学校,工业学校停办之后,该产款一直为无为、舒城、庐江、合肥等县分别“保管”。于是蔡晓舟联合同人提倡将庐州五属公有产款中合肥之产款,划为合肥庐州女子中学的教育经费。正如蔡晓舟上呈省教育厅书中所言“地方原有教育之款,兴办女学,实属正当办法,且以地方教育者及被教育者,处分此等地方教育范围内之公款公产,其他绅士似无置喙之余地”[30]。该项呈请得到省教育厅的应允。
解决经费问题后,蔡晓舟等人又燃起立庐州女子中学的希望,随即着手学校各项的筹备工作。由于女子教育的特殊性,蔡晓舟等人开始寻找女子中学校长人选,最终把目光停留在时代新青年高晓岚身上。高晓岚是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为数不多的安徽学生之一,曾就读于高师国文部哲学系,对教育方面颇有理念,曾为女高参观团成员经由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跟老乡同学谈及自己的抱负:“将来指导和扶助,都是我们回皖时责任”[31]。了解情况后的蔡晓舟等人极力推举高晓岚为新校校长,于是再次上呈“兹查有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毕业生高晓岚,学行并优,才识并茂,堪以充任校长。”[32]至此,庐州女子中学正式兴办起来。
四、蔡晓舟发展新教育思想评述
蔡晓舟积极倡导新式教育思想可总结归纳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着力教育普及。蔡晓舟曾在其《救国南针之商榷》(又名《四普运动》)一书中,将“教育普及运动”做重要论述。蔡晓舟深谙苏俄儿童教育包括托儿所、幼稚园、小学校,国民教育等教育体系,苏俄的逐渐强盛与其教育有密切关系。反观中国,不禁令人唏嘘不已。在北洋军阀执政时代,教育事业总是退而求其次,不受重视。而蔡晓舟设想的教育普及状况是“人人可以读书报,人人可以操笔札。人人普通的知识,足够应付他的生活,人人专门的知识,足够应付他的职业。”[28]为努力实现这一理想状态,蔡晓舟重点在改良文字,撰写出版《国语组织法》和推广学校,发展地方教育两个方面付诸实践。
二是提倡民主科学。在“科学”“民主”风气极浓的北京,蔡晓舟逐渐接受了新文化的浸染,看到国家自救图强的希望。回到家乡,创办《新安徽》报刊,筹建安徽大学,组织安庆暑期讲演班,营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化氛围,通过崇尚自由,追求民主科学的教育,让这场思想革命在江淮大地落地生花。
三是发展女子教育。蔡晓舟极力倡导男女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五四期间,其妻子邓春兰曾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报纸上发表《为要求大学开女禁事》,引起全国教育界和学界的注意。基于此,为女子解放争取教育权利,蔡晓舟提出三个可行建议:“一为组织团体而为有系统有步骤的计划,二为大规模的宣讲,三为多出印刷品(针对女性)”。同样在安徽,在教育经费贫乏的情况下,蔡晓舟先后多次筹资,力争创建女子学校,为更多女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从根本上对女子思想的改造,进而摆脱“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桎梏。
在近代地方教育史上,安徽教育的发展不是最瞩目的,但是蔡晓舟等众多皖籍先进知识分子和有志之士共同努力,为新文化运动在安徽的深入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蔡晓舟将推动安徽新教育事业为着力点,融入到“教育救国”的大潮中,体现蔡晓舟其人“民智则国智,民强则国强”的强烈愿望及其为实现其“理想社会”的伟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