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究竟是在奖励什么呢?

2018-01-02

探索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医学奖果蝇诺贝尔

解读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究竟是在奖励什么呢?

大家知道,世界上最神圣崇高的科学奖项就是诺贝尔奖了,获奖者基本都是对人类的科研和文明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可以说,得到这个奖就能彪炳史册了。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想来一定也是非比寻常的。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2017年新鲜出炉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究竟在奖励些什么。

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给了三位美国科学家,他们是杰弗理•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原因是他们发现了“昼夜节律的机制”,他们将平分900万瑞士克朗的奖金。

所谓昼夜节律机制,说白了就是生物钟,也就是睡觉、起床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人类自古就知道,就算小朋友也知道,晚上困了就该睡觉了,早上就算没人叫起床,睡醒了自己也会起床。这样的研究能得到诺贝尔奖,肯定是因为研究得非常深入。

实际上,昼夜节律机制绝不仅仅是人类独有的,地球自诞生以来就围绕太阳旋转,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从来就离不开日出日落,所以不光是动物,连植物都有生物钟。含羞草叶子在黑暗中仍按昼夜规律开闭,向日葵在太阳尚未升起时已经朝向东方,可以说昼夜节律是地球生物的共同属性之一。

昼夜节律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有了,所以留下的痕迹也就更加深刻。从一般性常识来看,人的昼夜节律是靠光线的明暗来调节的,但实际上,还有一个更深刻的调节机制,就隐藏在我们的基因之中。我们在灯火通明的房间里,依然会到时间就犯困,这就是基因程序的力量。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种实验,就是把人放进全黑的环境之中,人一开始会非常不适应,但是过了几天之后还是会恢复到一天睡一觉的自然周期,这证实除了光线之外,确实还有其他影响昼夜节律的因素。

让活人来做这种实验是很残忍的,所以都是很久以前做的,次数也不多,大规模的科研实验是基于小鼠和果蝇做的,因为这些动物的基因和人类差异没有那么大,也没有伦理道德问题。

关于生物昼夜节律的研究最早是1971年开始的,科学家罗纳德和西摩尔发现了一个基因,这个基因的3种不同突变型,会导致果蝇的睡眠出现短周期,长周期和无周期的情况。当时这两位科学家把这个基因定名为Period基因,也就是周期的意思,简称PER基因。

这两个科学家是这项研究的奠基人,只不过他们一个在2015年去世,另一个在2007年去世。诺贝尔奖只能授予活着的科学家,所以这次诺贝尔奖给了在此研究基础上继续做出突破的另外三位科学家。诺贝尔奖的一大问题就是值得获奖的人太多,但是一年只能颁发一次,所以很多人都是年纪轻轻就作出成就,等到垂垂老矣才获奖,有些科学家甚至等不到颁奖就去世了,令人非常遗憾。

这次获奖的三位科学家肯定也是名至实归的,他们测序了PER基因,还发现了TIM、Clock等非常重要的昼夜节律基因。这些基因把果蝇、老鼠还有其他各种动物链接在了一起,证明了自然环境对整个生物界的深刻烙印。

那么,研究清楚生物节律的基因,有什么实际用途呢?目前可以想到的最实用的功能,就是通过基因干预来解决人们的入眠问题。小朋友每天要睡8~10个小时,可能觉得睡觉不是难事,但是世界上有很多人饱受睡眠不足的困扰,需要依赖安眠药才能入睡,而睡眠问题的一大起因,就是昼夜节律紊乱。如果将来睡眠问题可以更好地解决,那将是现代科学给人类带来的一大福音。

从基础科学到实际应用,往往要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时间,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从小学科学的原因。目前还没有任何技术能够利用昼夜节律基因,但是再过十几年,也许人类能摆脱睡眠困难的问题也说不定呢。

猜你喜欢

医学奖果蝇诺贝尔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果蝇遇到危险时会心跳加速
2021年诺贝尔医学奖有助于破解人体如何感知温度和压力的谜题
阿克苏诺贝尔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2019年诺贝尔颁奖
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炸药大王诺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