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川甘线:宋代川茶入藏主干道
——词与物的证据
2018-01-02作者陈保亚余德江
作者 陈保亚 张 刚 余德江
茶马古道川甘线:宋代川茶入藏主干道
——词与物的证据
作者 陈保亚 张 刚 余德江
古蜀道活力见证:千佛崖摩崖造像(陈保亚摄)
题记
近十年来由北京大学和《科学中国人》杂志社组成的茶马古道考察队对岷山东西两侧的茶马古道做了多次调查。由于翻越横断山难度大,在茶马古道川藏线兴盛以前,宋朝川茶入藏主要方式是川茶沿岷山东西两侧北上进入甘南藏区一带换取战马,再上青藏高原或西去,由此形成茶马古道川甘西线和川甘东线。茶马古道川甘东线依赖了早期古蜀道的有利条件,并进一步激活和复兴了古蜀道。茶马古道川甘西线依赖了早期陇蜀道的有利条件,并进一步激活和复兴了陇蜀道。茶马古道川甘线成为宋朝最活跃的运茶线路,由此也带动了其他商品的运输,成为宋代乃至同时期世界最活跃的交通线路之一,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形式“交子”也在川甘线上出现。茶马古道川甘线上语言接触异常复杂,藏语、白马语、羌语、东乡语等交错分布。古道上马蹄印、古车辙印、古栈道、古村落和水路码头等遗迹异常丰富。茶马古道川甘线为认识古道语言文化和族群接触提供了重要的场地。现代旅游打造使古代遗存遭到严重破坏,普通话的通行使古道上语言文化接触机制的多样性大量丢失。茶马古道川甘线的语言接触方式和文化遗存亟待记录和保护。
祁连山坡地草原:甘南战马来源地之一(何方摄)
川茶北上:茶马古道川甘线的形成
近年来,西藏阿里汉晋时期墓葬中发现了茶叶和茶具(霍巍2016),因此茶叶入藏当始于汉晋,茶马古道的形成也可上推到汉晋。唐代汉藏茶叶贸易进一步增加,滇藏茶马古道和川藏茶马古道等更加活跃。宋代,随着藏族等西部民族对茶叶需求和朝廷对战马需求的急剧增加,朝廷对茶马贸易开始进行系统管理,茶马互市开始制度化。
宋代在滇藏线和川藏线获取优良战马有一定的难度。茶马古道滇藏线、川藏线都要翻越横断山。横断山腹地以险峻艰难著称于世。茶马古道川藏南线要翻越大雪山的支脉折多山,折多山呈西北—东南走向,为雅砻江和大渡河分水岭,古道必经处垭口4200米。茶马古道滇藏线要翻越梅里雪山,必经处垭口5000多米,高原反应是最大难点。由于翻越滇藏线和川藏线的难度大,所以直到明代以前,这两条线路都还不是川茶入藏的主要线路,也不是朝廷购买战马的主要路线。
宋代和北方辽、西夏、金、蒙古的冲突也使北方优良战马的来源受阻,于是西北成为战马的主要来源地,尤其甘南,汇集了甘南大草原以及周边若尔盖大草原、青藏高原、祁连山草原的优良战马。在西北所换的优良战马易于通过关中平原、汉中平原输送到中原,于是朝廷开始调集大量川茶往西北换马。用于西北换马的川茶入藏线路主要借助早期的古蜀道和陇蜀道北上甘肃、宁夏,然后再去青藏高原和西北各地。北上甘肃的茶马古道可称为茶马古道川甘线。
自唐宋以来,甘南一带就分布有大量藏族,川茶北上入甘南,既满足了甘南地区茶叶的需求,还可进一步沿唐番古道进入青藏高原和南亚,沿河西走廊进入西北各地和中亚。朝廷在西北展开茶马互市也便于迅速把所得战马运往北方战场,便于把巴蜀以外的茶叶往西北汇集。
川茶北上的数量是巨大的。根据贾大泉(1994)估算,宋代四川茶叶北上甘南每年在1500万斤以上。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当时的官茶输出数量也不小,(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八十九:
提举茶场司言:“岁运官茶四万驮馈边,常患辇送不继。欲以本司头子钱置百料船三十只,差操舟兵士六人、军大将一人管押。岁终比较,如年课办比陆运省便,即计所赢,以十之三赏军大将等;有损坏遗阙,以赏钱、请受备偿。”从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五十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P7078)
若按照一驮约100斤计算,每年官茶输边也在400万斤。这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其中大部分进入甘南。茶叶成为陇蜀道和古蜀道必要运输商品,这必然使陇蜀道和古蜀道的性质产生根本的变化,形成茶马古道川甘线。
蜀茶最初是运往宁夏、甘肃一带市马,后来互市点逐渐南移。《宋史》卷一百八十四《食货下六》:
“宋初,经理蜀茶,置互市于原(今宁夏固原)、渭(今甘肃平凉)、德顺(今甘肃静宁)三郡,以市蕃夷之马;熙宁间,又置场于熙(临洮)河(临夏)。”(《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P4511)
宋朝先后在平凉、固原、静宁、临洮、临夏、凤县、天水、岷州、宕州有茶马互市点,由此形成了茶马古道川甘线的主要远征线路。
宋朝茶马古道川甘线异常活跃。蜀茶尤其是雅州名山茶最为藏族所好,曾一度成为供应西北的专用茶。川茶沿川甘线北上,也是朝廷对茶进行专卖的一种行为,以便获取更多的战马,《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十刘琳等点校版:
(熙宁八年)四月十九日,提举成都府等路茶场司言,雅州名山县发往秦熙州等处茶,乞听官场尽买,不许商贩。
蜀茶因此得以大量种植,如果不运到西北,茶农要受害。北宋茶农王小波反对茶叶专卖的起义是重要见证。朝廷为此有意限制川茶以外的南茶通过陕西进入西北,以利于蜀茶北上。《宋史》卷三百四十七《黄廉传》:
古蜀道遗迹:悬崖栈道(陈建亚摄)
古蜀道遗迹:马帮蹄窝(陈保亚摄)
古蜀道遗迹:独轮车辙(陈保亚摄)
“元佑元年(1086年),召为户部郎中。陆师闵茶法为川、陕害,遣廉使蜀按察,至则奏罢其泰甚者。且言:“前所为诚病民,若悉以予之,则边计不集,蜀货不通,园甿将受其敝。请榷熙、秦茶勿改,而许东路通商;禁南茶毋入陕西,以利蜀货。定博马岁额为万八千匹。”朝廷可其议,使以直祕阁提举。”(《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P11003)
由于宋朝对茶马互市和运茶线路的管制,茶马古道川甘线成为宋朝最活跃的运茶线路,由此也带动了其他商品的运输,成为宋代乃至同时期世界最活跃的交通线路之一,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形式“交子”在川甘线上出现,是最重要的见证。当贸易异常发达,纸币就会代替笨重的金属钱币。
茶马古道川甘线可分为川甘西线和川甘东线。川甘西线走岷山西侧,主要沿岷江河谷北上若尔盖和甘南。川甘东线沿岷山东侧北上,主要沿嘉陵江上游北上甘南。
茶马古道川甘东线
巴蜀富饶千里,古蜀道开辟的时间很早,沿途重镇密集发达,为茶马古道川甘东线的兴起和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甲骨文中提到周王伐蜀,说明翻越秦岭、大巴山有行军的道路。到汉代,古蜀道已经相当发达。《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巴蜀亦沃野,地饶巵、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P3261-3262)
北宋时从雅州(雅安)、邛州(邛崃)、成都、利州(广元)、兴州(汉中略阳)、凤州(凤县、徽县)、秦州(天水)、熙州(临洮)、河州(临夏)形成一条运茶主干线,这也是茶马古道川甘东线的主线。这条道路先走金牛道翻越大巴山,再走陈仓道翻越秦岭。古金牛道线路因为要过蜀道最险地带的剑门关,因此茶马古道川甘东线有相当的难度,茶叶搬运成为难点,但川甘东线汉唐以来遗存丰富,如古栈道、古代驿铺、剑门蜀道遗址、罗江落凤坡遗址、广元观音岩摩崖造像、梓潼千佛岩石窟等,显示古道的发达和沿途人丁兴旺。
随着川茶北上,茶马古道川甘线得到进一步开发和修建,宋代从四川到陕西,已经形成很多茶场,四川是“茶场”,陕西是“卖茶场”,《宋史》卷一百八十四《食货志》:
“自熙宁七年(1074年)至元丰八年(1085年),蜀道茶场四十一,京西路金州(今汉水中游的安康)为场六,陕西卖茶为场三百三十二,税息至稷加为五十万,及师闵为百万。”(《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P4500)
根据考察队的初步考察,茶马古道川甘东线主干道上可分出很多支线北上甘南藏区,这些线路主要沿嘉陵江上游的几条支流峡谷北上。
通口河线从北川北上,在曲山镇分通口河东线和通口河西线,西线经过禹里、片口乡翻越岷山到松潘镇坪乡后和川甘西线汇合。通口河东线在桂溪乡与涪江线汇合,经过南坝镇、平武古城和九寨沟后进入若尔盖和甘南。
涪江线从江油北上,与通口河东线汇合后经过南坝镇、平武古城和九寨沟后进入若尔盖和甘南。该线路复兴了历史上著名的阴平古道。
白龙江线从昭化镇沿白龙江峡谷通道北上到陇南(武都),然后走西北线去宕昌或走东北线去天水,再入甘南。在陇南康县发现了刻有“茶马贩通番捷路”的残碑(郑国穆2011)。
南宋时,由于临夏、临洮、天水等北宋茶马互市点受金朝控制,茶马古道川甘东线从汉中往天水的主要线路受阻,川甘东线茶叶北上甘南一带主要走通河口线、涪江线和白龙江线,茶马互市主要在文州(今甘肃文县)、叠州 (今甘肃迭部县)、南坪(今九寨沟)、阶州(今甘肃武都)等处。《宋史》卷一百八十四《食货志》:
“南渡以来,文、黎(西康汉源)、珍(贵州遵义)、叙(四川宜宾)、南平(四川綦江)、长宁(四川长宁)、阶(陇南武都)、和(甘肃南境)凡八场,其间卢甘蕃马岁一至焉,洮州蕃马或一月或两月一至焉,叠州蕃马或半年或三月一至焉,皆良马也。(《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P4511)
文献多处记载川茶北上可走水路,比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五十四:
王韶言:“奉诏募买蕃马,今黑城夷人颇以良马至边,乞指挥买茶司速应副。”从之,仍令李杞据见茶计步乘、船运,具已发数以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五十四,P6214,中华书局1986年版)
考察队考察了嘉陵江上游的航行条件,川甘东线江油线的涪江,昭化线的白龙江,至今可行船,上个世纪沿江水库兴起以前,通航条件良好。《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的船运当在川甘东线。茶马古道川甘东线应该是水路两栖古道。
茶马古道川甘西线
岷江峡谷通道是茶马古道川甘西线的主干道。早在新石器时代,岷江峡谷通道已经成为巴蜀连接甘青的主要通道。沿线相似的考古遗迹是主要证据。茂县新石器营盘遗址为岷江上游大型聚落遗址,石棺葬和彩陶的出土显示了黄河上游以临洮为中心的马家窑文化和蜀文化有比较密切联系和互动。岷江上游地区的彩陶文化不仅和甘肃文化相似,还和中亚文化相似,说明当时岷江峡谷通道就通过甘肃、新疆和中亚就存在联系。
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在北朝控制之下,南朝无法利用北方丝绸之路出西域,从岷江峡谷通道再走祁连山南线,成为出西域的重要通道。文献的记载和南北时期的佛教造像在岷江流域的出土是岷江峡谷通道的兴盛的重要证据。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在今松潘置松州,进一步推进了岷江峡谷通道的发展。松潘古城墙遗迹保留较多,汉藏羌之间至今保留着民间集市贸易的传统。
随着川茶北上,岷江峡谷通道也开始转型为茶马古道。岷江峡谷通道为川茶北上进入若尔盖藏区和甘南藏区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条线路的茶叶还可进一步伸向青藏高原。
宋朝,由于松潘在吐蕃部落控制下,川甘西线的茶叶互市点主要设在岷江峡谷下游的都江堰市、汶川县、茂县等地。由于在这些互市点所换战马出川有一定难度,所以互市主要是汉族茶叶和藏族兽皮、药材的交换,战马的换取主要仍然在甘南一带。藏族也可在甘南卖马,然后南下川甘西线取茶。
涪江流下龙门山:川甘线重要茶园(陈保亚摄)
甘南和若尔盖地区的藏族等民族沿川甘西线岷江峡谷南下取茶,对茶马古道川甘西路的形成和完善起了重要作用。据考察队初步考察,这条线路上至今留下了很多藏族等民族修建道路和跨越江河的遗存。元代川甘线西线上的茂、威、松、潘、叠、宕等地设宣慰司,一部分茶叶沿川甘西线入若尔盖和甘南藏区,基本采取自由贸易。明代松潘成为茶马互市的重镇,茶叶贸易再次受到管制,川甘西路得到进一步的修建,史书多有记录。明朝曹震对川甘西路的修建贡献尤大。比如《明史》卷一百三十二《曹震传》:
(洪武二十一年)(曹震)又辟陆路,作驿舍邮亭,驾桥立栈,自茂州,一道至松潘,一道至贵州,以达保宁。先是行人许穆言:“松州地硗瘠,不宜屯种,戍卒三千,粮运不给,请移戍茂州,俾就近屯田。”帝以松州控制西番,不可动。至是运道既通,松潘遂为重镇,帝嘉其劳。(《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P3867)
明代川茶出省已经有了分工。雅安、汉源一带的边茶走川藏线进藏区。灌县、安县、北川一带的茶走川甘西线进入甘南藏区。阆中、奉节一带的茶和汉中茶走川甘东线进入甘南藏区。明代川藏线的茶叶贸易量开始追上了川甘线的茶叶贸易量。
语言文化接触的多样性
元朝由于控制着蒙古草原,有自己的战马来源,无需茶马互市,也无需朝廷专卖调集蜀茶北上,边茶自由贸易成为藏族等恃茶民族获取茶叶的主要形式。川茶入藏区可同时走川藏线和川甘线。明朝需要大量战马,尤其是甘南战马,川甘线再次活跃。但明朝由于茶马古道川藏线已经相当活跃,茶叶专卖不限于茶马互市,也用来协调汉藏关系,于是大量茶叶直接走川藏线入藏,直到西藏拉萨和山南地区(乌斯藏),形成行茶五千余里远征茶路。《明史》卷八十《食货志四》(《文渊阁四库全书》):
左起:雍小青、卿云泽、陈保亚、张刚、蒲远富、冯玉泉、段家刚、张崇英(考察队合影)
“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黎(汉源)、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德(贵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P1947-1948)
从此川茶入藏形成了川藏线、川甘线共存的局面,这一局面延续到清代。
茶马古道川甘线在宋朝以后不再独领风骚,但茶马古道川甘线在宋代的繁荣极大的推动了岷山东西两侧交通的发展。陇蜀道和古蜀道的古道历史积淀,也给茶马古道川甘线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从雅安经过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到汉中至今通行着比较一致的四川话,是古道畅通的重要证据。茶马古道川甘线上藏汉等民族的碰撞带来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多样性,至今是认识古道语言学和古道交通的重要基地,亟需记录和保护。
霍巍,2016.1,《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西藏大学学报》
贾大泉,1994.2,《川茶输藏与汉藏关系的发展》,《社会科学战线》
郑国穆,2011.16,《甘肃陇南地区有关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丝绸之路》
陈保亚: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张刚:《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总编。
项目资助
2013:基于严格语音对应的汉语与民族语言关系字专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13AZD051)
2014:基于中国语言及方言的语言接触类型和演化建模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14ZBD102)
致谢
本年度考察中,得到有关部门和朋友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他们是:梓潼县委书记周琳、副县长蒲远富、县科工局长张崇荣、县文管所长吴晓龙以及卿云泽、雍小青、冯玉泉、赵藟、段家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