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道教宫殿式建筑
2018-01-02郑莉颖
本刊记者 郑莉颖
永乐宫:道教宫殿式建筑
本刊记者 郑莉颖
在中国美术史上,山西有堪称国宝级的“双绝”:芮城永乐宫的壁画和平温双林寺的彩塑。凡到过永乐宫的人,无不为其壁画的恢弘气势所撼动。壁画规模宏大、形式内容浩杂,是中国现存少有的艺术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
永乐宫始建于元代,原址在永济县永乐镇,故此得名。其又名纯阳宫,是中国道教三大组庭之一,为奉祀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始建于元代定宗贵由二年(1247)年,至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竣工,其施工期前后长达110多年,几乎与元朝相始终,明清时曾进行过小规模的维修和壁画补绘。
永乐宫
朝元图
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布局疏朗,依次排列。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分布有宫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占地86000多平方米,其中宫门是清代的建筑,其余的都是元代所建。在建筑总体布局上风格独特,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领略百年艺术美
永乐宫是现存最早的道教官观,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整个永乐宫主要的大殿内都有精美的壁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笔法高超,是中国绘画美术史上的杰作。
龙虎殿又称无极门,原来是永乐宫的大门。殿的台基高耸,殿身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内部梁架简洁,殿内的壁画所绘的神荼、郁垒、神将、神吏、城隍、土地等26个守卫仙界的天神,手持各种兵器,铠甲庄重森严,显得威风凛凛,虽然壁画略有残损,但原作的气魄仍然存在。
三清殿又名无极殿,是永乐宫内规模最大的一座殿,因其原来是供奉祭祀道教神话中的玉清、上清、太清三座神像,故而得名。三清殿台基高大平坦,雄伟壮观,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殿顶用美丽的黄、绿、蓝三彩相间的琉璃浮雕相连,组成了5条室脊,作工精湛,色彩鲜丽。鸱尾高大雄伟,色泽美观,仙人、走兽精致活泼,栩栩如生。殿的内部宽敞明朗,殿顶施彩绘,琳琅满目,藻井雕刻精细,人物、花卉、龙、凤、麒麟等造型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各个构件上的彩绘保存完好,有彩绘有雕塑,彩塑结合,在它处十分罕见。悬塑的天尊,面目丰腴,神态自若,迎风立于海波之上,其后云海茫茫,如同蓬莱仙境一般。
殿内布满壁画,画面高达4.26米,全长94.68米,总计有403.3平方米,是元泰定二年(1325)河南洛阳马君祥等人绘制,内容是《朝元图》,即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图像,以8个帝后装的主像为中心,四周围为金童、玉女、逃凇、力士、帝君、宿星、仙侯、仙伯、左辅、右弼等共计290多尊塑像,背衬浮腾的瑞气,足登线绕的祥云,一派仙境的景象。壁画的主像高3米以上,侍者2米多高,前后排列有4~5层之多,构图严谨,场面开阔,人物刻画细致入微,表情栩栩如生。该殿壁画的画法采用了“重彩勾填”的方法,设色多以石青、石绿为主,从而显得纯朴自然、浑厚有力,在衣冠和宝盖部分,大量运用沥粉贴金,使画面主次更加分明,绚烂多彩,精致有加,称得上是古代绘画中的精品。
纯阳殿又称吕祖殿,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八架椽,单檐九脊顶,殿的内部仅用4根金柱支承,大梁跨越四间,从而使大殿的空间显得异常开阔。殿内四壁和扇面墙壁满绘着描绘吕洞宾生平事迹的“纯阳帝君仙游显化之图”共计52幅,每幅画自成一体,相互之间用山水、云雾、树石等自然景色相隔连,画面上的亭台楼阁、酒肆茶舍、园林私塾,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贵官、学士、商贾、平民、农夫、乞儿等各类人物造型神态动人,表情各异,这些画像是研究元代中国人民生活情况的珍贵资料。殿的神龛背面,还绘有吕纯阳向钟离问道的壁画,画面开阔,景色秀丽,用笔简练,技法精湛,是典型的元代绘画风格。纯阳殿壁画是元代至正十八年(1358)朱好古的门人张遵礼等人绘制的。
重阳殿又名“七真殿”,为五开间,是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内以连环画的笔法描绘了道教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其共计49幅,刻画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与纯阳殿如出一辙。
纯阳殿、重阳殿内的连环画,虽是叙述吕洞宾、王重阳的故事,但却妙趣横生地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这些画面,几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社会生活的缩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饭、种田、打鱼、砍柴、教书、采药、闲谈;王公贵族、达官贵人的宫中朝拜、君臣答理、开道鸣锣;道士设坛、念经等各式各样的动态跃然壁上。画中,流离失所的饥民、郁郁寡欢的厨夫、茶役、乐手,朴实善良而勤劳的农民与大腹便便的宫廷贵族、帝王将相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
大迁移的奥秘
20世纪50年代末,因修建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永乐镇成了水库所在地。为了不使这些文物被淹没,经过精心的筹划,文物保护人员将宫殿内所有960多平方米的壁画完整地揭取下来,运至山西芮城县城北龙泉村的新址,即今之永乐宫。
土木砖瓦建筑,700年的历史,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挪完之后还是原材料、原构架、原风貌,怎样才能做到?
据悉,最初拆迁时,是从最后一座殿宇重阳殿开始的。由于缺乏经验,壁画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分块切割,所以留有痕迹。直至无极殿的迁建,才改按人物线条切割,后经人为修补过后,一般痕迹就很难再看出来。
仕女图
历史迁移
迁建过程,在西路吕公祠内的东配殿设有展览,其中陈列着当年迁建的照片和简短的说明。迁建的准备工作是从1957年开始的。美术学院的师生去临摹壁画,摄影师们去拍电影、照相,古代建筑修正所的工程师们去测绘,并研究剥离壁画的方法、制定方案、制作剥离工具等。几次试剥壁画工作成功后,正式的剥离才逐渐开始,精细繁杂的任务,耗时7个多月,它成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项目。
深入了解揭画、搬迁的细节,不得不惊异于其中的锁杂、艰辛,敬意也便油然而生。在迁移前,永乐宫的壁画已经显现出凹凸不平,历经700年的古殿,饱尝了地震的撼动、岁月的腐蚀,殿基下沉也在所难免。同时,壁画随壁而画,不可能是方方整整,而多为上宽下窄,左右高低不同,揭取壁画的难度不言而喻。为了保护壁画,避免壁画颜色在揭取和加固过程中脱落,揭取前采用画面封护法,使用2:3:100的胶矾水遍刷全壁。残洞或有裂缝的部分,则用团粉浆糊过滤粘贴靠背纸和硫软棉布各一层,进而避免揭取和搬运时有所震动造成损伤。
墙壁和壁画割开后,用预制的铺有棉花的木板,装上角铁,贴住画块,将其固定。揭取的方法多采用偏心轮机锯截取,拆墙剔取,双人拉大锯剔取、铁铲撬取4种。对待摘取完成的壁画也有一番讲究。先按照画块的大小规格,用板夹牢牢固定,再用棉花或木末纸包填满空隙。迁运时,在专门修筑的道路上,反复进行震动试验确保安全性。之后,捆紧的画框被放到汽车上,同时将空隙塞牢,在画块下垫上多个弹簧卡,以减轻震动。至于行驶时,减轻轮胎气压,装卸车,又专门在地上挖坑,挖到与汽车马槽齐平,使车开进坑里,便于壁画平行装卸。
壁画装到新墙上去也有很深的学问。从1962年开始,着手壁画加固和修复工作,技术人员采用封护画画,加固原有画壁,粘贴布、压抹酒精、漆片及砂泥4个流程,使壁画的抗压强度达到6.9公斤/平方厘米,抗拆强度达到7.7公斤/平方厘米。画块不易和土泥墙粘接,于是就将原来的土坯墙改为空心墙,以此作为安装壁画的骨架。画块背面粘连方格式木框,将画块与骨架联合起来,再由美术师对画补色修复。
这次大面积的迁建饱含劳动工作者的心血,在我国历史上尚属创举,在世界搬迁界也是史无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