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卫东:智慧城市让大家生活更幸福
2018-01-02鲁长国
本刊记者 鲁长国
闵卫东:智慧城市让大家生活更幸福
本刊记者 鲁长国
生活照
一张清瘦的脸庞,配上一副精致的银边眼镜,50岁的闵卫东有一种儒雅的风范。作为土生土长的江西人,闵卫东从海外归来,选择回到家乡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担任教授、博导、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自从一回国,他便马不停蹄地组建团队,建立实验室,规划项目,展开研究,一刻都没有得闲。
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一年有余,闵卫东自称已经适应了国内的科研氛围并且非常享受当下的科研和教学生活。在他的同事和学生们看来,闵卫东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作为国家从海外引进的世界顶尖专家,他没有任何专家的架子,相反,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充满了谦虚和务实。
在闵卫东看来,一个合格的身处高校的科研人员必须做好三件事:教书育人、发展科技、服务于社会。这三件事相辅相成,一样也不能少。结合当下的情况,他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创新团队,创建一个研究所,作为平台开展全新学科的发展;对云架构下的计算机图形图像智能处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结合南昌大学的资源,把基础研究运用到智慧城市的应用领域,并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当中。
谈到智慧城市,这是当今世界非常热门的一个概念,但大多数人对智慧城市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记者请闵卫东用简单的言语把这个复杂概念介绍给大家时,他想了想:“那就用一句话来概括吧,智慧城市就是让大家的生活能够更幸福。”
叶落归根 不忘初心
2014年,在有“北方硅谷”之称的加拿大渥太华,这里是世界各国的IT精英们云集的城市,仅次于美国的硅谷,一直占据着全球IT行业的第二把交椅,先后在加拿大的Alberta大学、Corel公司和March网络公司等多家著名跨国计算机公司担任资深科学家和项目高级管理人员、主持科研和产品开发的闵卫东收到了一份来自遥远祖国的邀请。
作为云架构下的图形图像智能处理、智慧城市信息技术领域的世界顶尖专家,闵卫东入选了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中央组织部非常希望他能够回到国内为国效力。
这份邀请放在闵卫东心里沉甸甸的,他回想起大学时代在清华大学师从于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和CAD奠基人之一的唐泽圣教授以及计算机图形学专家孙家广院士的经历,他们一起从事计算机图形学、图形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计算几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清华的11年间,由于他出色的成绩,成为我国几所高校实行改革、在清华大学首批就读博士期间就破格提升为讲师的博士生,而他的科研成果也被转化为多项商业产品用于应用。
1995年,在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之后,由于当时国内外科研水平差距还是比较大,内心不断追求突破的闵卫东没有选择留在国内,而是漂洋过海去到加拿大继续从事科研,增加自己的阅历,了解国际上行业的前沿技术。在国外的氛围下,闵卫东很快从传统的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中跳出来,结合当时更新很快的互联网技术进行研究,随后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智慧城市的构建中去。
在加拿大的18年,正是闵卫东的科研事业厚积薄发锐意进取的黄金时代。这期间,他在计算机图像与视频处理、信息系统安全、大规模网络管理、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分布式软件、可扩展和可重用软件工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复杂算法设计、嵌入式系统等方面拥有很深的造诣。是在智慧城市的公共安全保障系统方面的研究,他主持研究开发的IP视频录像监控及智能识别系统、网络信息监控与管理系统等几个较大规模的跨学科的科研项目和产品,因其多项创新性新技术在世界同类产品中技术领先,多次获得加拿大工业界最佳高新科技产品奖。令闵卫东引以为傲的是,他在加拿大主持研发的分布式大型公共安全信息系统成为201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市举办的第21届冬季奥运会指定的公共安全保障系统。
可以说,闵卫东在加拿大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已经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18年的时间,他已经完全习惯和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与生活。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闵卫东接到中组部的回国邀请时,他依然做出了人生一个重大的决定:接受国家的召唤,回国去!
闵卫东是个实干的人,自从做了回国的决定,很快便开始着手处理加拿大那边的一切事宜,就连在加拿大的房子也卖掉了,全职回国。当时有朋友表示担心,劝他留条退路的时候,闵卫东淡淡一笑:“人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就要一心一意,没有退路。”
指导团队成员工作
闵卫东是家乡江西省会昌县历史上第一位考入清华大学的学子,一直是家乡人眼中的榜样,这一次闵卫东叶落归根也与他浓浓的故乡情结有关。“我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人,虽然这么多年在国外,但是对于家乡和祖国,从来没有放下过。”闵卫东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字字句句透着务实,“坦率讲,江西并不是人才归国的首选地,可能比别的地方面临的挑战会更大,但是正因为如此,我才想把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带回来,建设家乡,不应该落为一句空话!”
打造中国式智慧城市
南昌,古称洪城,被唐朝著名诗人王勃誉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和中国众多的城市一样,南昌也正奔跑在快速发展的高速路上,前些年南昌还和英国伦敦、俄罗斯的莫斯科、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一道被美国的《新闻周刊》评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十大城市”。
南昌大学是这座城市里最好的大学,也是整个江西省唯一的“211”工程大学。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是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气与自动化工程系、计算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5个单位组成的,用闵卫东的话形容就是“一座航母级别的院校”,学科与学院的发展融合得非常好,很有前景。
闵卫东把这里看作科研与教学的桥头堡,是展现他才能和热情的最好舞台。他在计划薄上一笔一划地记录下自己的目标:建立一个创新团队;创建一个研究所;从一个实验室发展到具有特色的智慧城市研究院;建立我们国家在智慧城市方面具有非常显著专业特色的领先学科。
闵卫东笔下的智慧城市是指运用传感器、物联网和互联网、云平台和大数据以及智能处理等多种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方面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本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学术演讲
指导学生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智慧城市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许多发达国家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承载了越来越多的人口,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病”的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闵卫东介绍道,“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智慧城市的力度很大,投资两万个亿,划分了193个试点城市。到了“十三五”,试点城市增加到三四百个,投资规模更大。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引下,智慧城市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闵卫东回到国内,将充分发挥自己在加拿大在智慧城市领域从事十几年科研和产品研发积累的先进技术、科研成果和经验,开展云架构下图形图像智能处理的前沿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在智慧城市的公共安全保障系统、智慧医疗、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养老和智慧政务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的研究,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闵卫东告诉记者,智慧城市的搭建远远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其中要涉及到很多交叉的学科,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网络移动技术、信息安全以及和硬件相关的设备等等,是各学科的高度融合。目前我国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很多,但是虽然人多,一些公认的技术难题还是比较难以处理。很多基础研究并没有完全解决,例如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可扩展性、涉及到“私有云”和“公有云”的信息安全、基于大数据反馈机制的实时智能控制,还有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复杂混成系统,其各个系统的协同机制还没有真正的解决。而这正是闵卫东要结合自己的研究,从理论到应用相结合起来所要研发解决的问题所在。
关于智慧城市,闵卫东目前研究的几个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做了大量的实践。比如公共安全的一些监控,目前我国有很多的监控系统,但不管是理论还是场景,很多实际问题存在着漏洞,并没有得到解决,就会造成很大的隐患。闵卫东举例说,比如2014年底上海跨年夜的外滩踩踏事件,造成了36人死亡,49人受伤的惨烈后果和恶劣影响。分析原因,当时的监控并没有真正起到阻止作用,也没有一个反馈机制可以阻止人们进入到那个区域。国外也有类似的场景出现,但是他们有一套有效可控的机制和系统,在这方面,也是我们需要迅速提高的地方。
说完2014年上海外滩的事件,闵卫东又谈到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的爆炸事件,由于离危险品存储点非常近的距离有居民区和商务区存在,所以这次爆炸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除了系统和技术方面存在问题之外,闵卫东从这次事件中的企业能够绕过程序拿到经营许可看到了国内体制的特殊问题,总结出构建中国式的智慧城市不仅要关注技术上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和政府以及整个社会体制各方面进行综合的结合,才能起到最大效果。用闵卫东自己的话总结,就是国内国外体制不同,回到国内就要实现本土化和当地化,做到“接地气”。
教书育人、发展科技、服务于社会
在闵卫东看来,目前国内有太多的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的报告里面,高校科研同企业的实际运用严重脱节。高校只培养了人才,产生了理论,然后成果却很难转化成为市场生产力,两者之间总还相差着最后一公里,而闵卫东立志将这最后一公里的距离打通,只有将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到市场上去,将科研和产业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闵卫东有很强的科研成果产品化的能力和丰富经验,这在他18年的海外生涯已经得到了证明。他在加拿大主持完成的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系统方面的研究成果,诸如IP视频录像监控及智能识别系统、网络信息监控与管理系统等成果,已经转化实现为多个工业产品,被广泛应用与加拿大和美国广大的北美地区,创造了高额的经济利润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回到国内的闵卫东充分发挥他和他的创新团队在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自主产权的先进技术和强大的研发能力,积极地与国内的一些城市和企业开展合作,帮助当地政府在进行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项目设计和研发以及智慧城市的战略和技术咨询。
闵卫东牵头与江苏省启东市的著名上市公司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启东市成立了智慧能源互联网千人工作站并担任主任。该工作站成为南昌大学和启东市的战略合作框架下信息工程学院和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平台。他领军建立了工作站创新团队,并于2016年入选江苏省省级双创团队,展开智慧分布式能源管理平台、智能能效管理云平台和微电网系统平台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帮助企业完成从传统电表电站产品研发向智慧能源互联网的转型。
闵卫东认为这是产学研相结合方面的一个很有益的尝试,校企双方基于具体的项目合作,共同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室和示范项目建设等领域研究探索,开展合作,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和双向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深入交流,广泛合作,共同打造校企合作的共赢模式。
闵卫东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把致力于产学研相结合服务于社会的理念贯穿始终,并且结合国外的经验在教学和工作中实行注重创新性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由于回国的时间还不长,他的创新团队还处于启动阶段,但已经逐步走向了正规,作为第一期工程——他的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研究所的400平方米实验室已经建成。在几十名成员中,有资深的老师也有充满冲劲的年轻人。闵卫东招募团队成员并不看重资历和年龄,他最为倚重的有两点:一个是团队精神,一个是创新能力。在闵卫东的人生字典里,“创新”两个字永远是排在第一页的。如何让团队成员们尽快成长起来,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让实验室尽快扩展起来,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成为生产力,是闵卫东眼下最重要的规划。
部分团队成员合影
由于在国外浸染了多年,闵卫东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方式与“传统”的老师们有很大的不同。他针对中国的学生依赖性过强这一情况,在授课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主要讲解各种思路和方法,要求学生们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南昌大学,闵卫东的课是公认的互动多、气氛活跃、没人打瞌睡的课。他总能结合最新的科技,结合国外的新鲜空气,让学生结合实际,一边研究,一边应用,这种方式给了学生们很大的自由度和成长的空间,从而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东西。
闵卫东一直鼓励年轻人去尝试两件事,一个是有机会一定要到国外看一下,看看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在用另一种方式生活,而不同的方式各有优点,只有学会融合,才是最宝贵的。另一件事是一辈子至少要到大的名牌公司或者研究机构去工作一次,去体验那种精英文化的存在,这种气场对人的一生都有巨大的影响。
谈到未来,作为学术带头人的闵卫东有着远大的目标,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启航,正在风雨兼程的前进,无论情况如何,他会始终贯彻自己的坚持,不忘初心,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所能够在技术方面进行拓展,能够解决构建智慧城市整体架构上的具体问题。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闵卫东希望自己能够做出国内特点,在国家学术发展上贡献力量。同时,他仍坚定地恪守他作为高校科研人员的三点准则,永远不放弃,那就是:教书育人、发展科技、服务于社会。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