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集经济与国有企业规模结构优化

2018-01-01赵琦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0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优化

赵琦

摘要:近年来,聚集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经济创新带来了可能,国有企业作为我国企业改革的重要部分,对其规模、结构进行优化,能够调整我国产业的结构,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主要对聚集经济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国有企业规模结构优化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推动国有企业的壮大与发展。

关键词:聚集经济;国有企业;规模结构;优化

引言

聚集经济本质上是空间意义上的外部规模经济,它与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是互为条件,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从空间角度去探讨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问题,乃是一个新的视角,它是目前已有研究所缺乏的,也是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需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1聚集经济概述

1.1聚集经济定义

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向某一特定地区集中而产生的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城市是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集中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属于同一产业,或性质相近的许多企业的集中,如纺织企业的集中。在一个地区内同类企业数目的增大,必然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总量的增加,分工协作的加强,辅助产业的发展,其结果不仅创造大规模的外部经济,而且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费用和成本。第二种类型是:属于不同产业,或不同性质的企业的集中。这比各个企业孤立地分散设立在各个地区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1.2聚集经济的作用

聚集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经济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扩大了市场规模。在聚集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与人口的集中能够形成一定的市场,产生较大规模的市场经济,这为工商企业增加了潜在市场,有利于它们扩大生产规模。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商业、金融、科技、信息机构条件更为优越,适合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降低运输费用,降低产品成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若各个企业都集中在一起,企业之间可以互为市场,彼此提供原材料、生产设备和产品。不仅生产协作方便,供销关系固定,而且距离缩短,运输费用降低,销售费用缩减,从而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和销售价格。

第三,促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建立、发展和充分利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需要交通运输、邮政通讯、水电供应等设施的支持,集中建设、使用和管理这些设施,比各个企业单独进行建设、使用和管理大大节约费用,而且这些公共设施又为企业和居民所共享,使它们得到充分的利用,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四,企业的集中必然伴随熟练劳动力、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干部的集中。即使企业能够得到它们所需要的各类人员,同时各类人员也容易获得合适的工作岗位,发挥专长,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第五,便于企业之间直接接触,达到彼此学习,相互交流,广泛协作,推广技术,开展竞争,从而刺激企业改进生产、开发产品、提高质量,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2聚集经济与国有企业规模结构优化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规模结构的优化,能够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发展。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国有企业在聚集经济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战略性改组:

2.1多层次产业群体聚集

在国有企业规模结构优化过程中,多层次产业群体聚集改组是指企业间的横向联系而聚集的产业群体改组。若某一区域出现独特的区位优势而建立相应的主导产业,则在该区域内会形成与该主导产业相关的第二层次辅助性产业;辅助性产业外围还会形成第三层次的服务型产业。在这三个层次产业群体聚集的基础上,必然形成了相应的人口聚集,于是在最外围的第四层次,还会形成新的聚集,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中介服务、金融服务、房地产等。分别属于多层次产业群体的众多企业,之所以会在一个区域的局部空间上聚集起来,主要的经济原因在于互相之间产生一种外部经济,这种外部经济是由于空间上的聚集而产生的,故而属于聚集经济。国有企业在实施战略性改组中,完全有条件充分利用这种类型的规模经济。我们可以设想,国有企业为了发挥主导作用,应该占据多层次产业群体的主导产业,而把外围层次的产业让给其它的非国有企业。这样,只需一家或数家国有企业就足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而国有企业也能在其中得以发展壮大。

2.2因企业间的纵向关联而形成的聚集

在企业间的纵向关联而形成的聚集中,同属于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存在着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联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外围联系。产业纵向联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生产工序分工,产业在空间上的外部性规模经济(聚集经济)就被内部化了,因而转化为企业内部性规模经济(单个企业内部经济)。国有企业在实施战略改组中都可以加以充分利用,将工业综合体布局在被开发区域内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交通便利之处,充分利用其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同时又能避免拥挤、污染等问题。国有企业形成高效率的工业综合体,就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主导性的推动作用。

2.3因区位优势形成的产业聚集

特定企业的空间布局总是指向于某一种或若干种区位优势。一般而言,在某个区位点上,所拥有的区位优势越是多样,聚集规模就越容易形成。下面分几种情况加以简要讨论:第一,因一种区位优势指向而聚集的同属于某一产业部门的众多企业;第二,因一种区位优势而聚集的属于不同产业的众多企业;第三,因多种区位优势而聚集的同属于一种产业部门或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的众多企业,这种情况可视为上述两种情况的混合。当前,我国多数国有中小型企业未能充分利用空间上的聚集规模经济的好处。只要它们能形成上述任何一种情形的空间聚集规模,是有可能改善其经营状况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绝不意味着只是组建国有大企业集团,而是同样也可以“做大”国有中小型企业,使它在空间上形成合理聚集,并享受到聚集所带来的规模经济的好处。

3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国有企业规模结构的优化水平

现阶段,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利用聚集规模经济,所遇到的最大障碍便是体制问题。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阶段,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解体,但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形成,市场机制的发挥尚不完善。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国有经济的改革尚未到位,未能充分利用聚集规模经济。同时,国有资产的两级监管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与国家产业政策有机融合,造成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差别。无论是市場引导还是政策引导,都与既存的经济体制有关,亦即必须以一定的经济体制为基础。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导向失去了体制基础,其主要依靠政策引导来实现资源的空间配置,包括利用聚集规模经济。由此可见,改革乃是实施战略性改组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从而充分利用聚集规模经济的优势,都离不开国有经济本身的改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有企业规模结构优化过程中,充分利用聚集规模经济的优势,能够有效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提升国民经济水平。因此,在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政府应注重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保证聚集规模经济能够与企业结构优化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国有企业战略性的改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涛,沈正平.聚集经济与最优城市规模探讨[J].人文地理,2007,(06):68-71+104.

[2]林金忠.聚集经济与国有企业规模结构优化[J].财经研究,2001,(04):12-18.

[3]景芝英,徐雪梅.试论聚集经济的本质[J].财经问题研究,1998,(11):12-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有企业优化
国有企业推进“科改示范行动”的实践与思考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由“形”启“数”优化运算——以2021年解析几何高考题为例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