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冯家山水库灌区现状与发展措施

2018-01-01李宝妮

水能经济 2018年3期

【摘要】本文针对灌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灌区水资源条件,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灌溉设施现状,田间节水工程的建设条件,灌区内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在确保粮食稳产的基础上,本着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根据灌溉发展的现状与需求进行合理分区,因地制宜提出各区域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以促进灌区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灌区发展;发展措施;经营模式;规划分区

1、灌区概况

冯家山水库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盆地西部漆水河以西、金陵河以东的渭北黄土塬区,灌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灌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且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少雨干旱是制约本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灌区设施面积136.38万亩,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24.65万亩,按所处区域以千河为界,分为东西灌区。西灌区设施灌溉面积15.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1万亩,均为抽水灌溉,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东灌区设施面积121.18万亩,有效面积112.55万亩,其中自流灌区63.35万亩,抽水灌区49.2万亩,区域内除种植粮食作物以外还有一定面积苹果、猕猴桃、葡萄、梨、桃等经济林果,以及蔬菜、辣椒、西瓜等经济作物。据统计,目前灌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112.19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2.46万亩,其中林果种植面积5.73万亩。

2、存在的问题

2.1 灌区农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灌区农业生产的现状主要是分散化家庭承包经营。其弊端主要表现在农业经营规模小、主体分散,农业生产成本高,合作体系不健全,农业用地生产效率低下,加之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得土地大面积荒废。

2.2灌区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灌区除总干城市供水段以外的干渠和支渠已通过项目改造恢复了原设计供水能力,东灌区的13座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已基本完工发挥效益,剩余西灌区的5座泵站改造工程正在按计划实施。但自流灌区田间斗、分等末级渠道和泵站工程配套的支、斗渠道只有少数进行了更新改造,在骨干工程正常供水的条件下,由于田间设施不配套,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3、灌区发展措施

3.1 适度发展土地规模经营

今后在灌区土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可适度的发展规模经营,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股份合作、转包、联营、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同时积极引导灌区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通过以上方式将土地的使用权交给一部分专业户经营,从而达到一定生产规模,这样不但可以使以前闲置的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而且便于灌区的水量调配和用水管理,使田间渠系工程得到有效的管理与维护。同时有利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灌区进一步推广,从而实现节水增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2 根据灌区农作物种植特点进行规划分区,分别制定发展措施

冯家山水库灌区有总干渠、北干渠、南干渠、西干渠四条干渠,总长度119.827公里,建筑物617座;支渠84条,长度524.5公里,建筑物2751座;抽水泵站56座,其中灌溉面积5000亩以上泵站18座。冯家山水库工程建成通水经过四十二年的运行,灌区骨干和田间工程总体布局合理,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配水系统。

在原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内农业发展的特点,因地治宜规划分区,确定各区域的发展重点,灌溉方式和主要建设任务。拟将灌区划分为五大区域:第一区域:西干灌区;第二区域:总干灌区;第三区域:北干自流灌区;第四区域:北干抽水灌区;第五区域:南干灌区。

3.2.1第一区域:西干灌区。

西干灌区位于与宝鸡市主城区相邻的蟠龙塬上,有效灌溉面积12.10万亩,全部为抽水灌溉,区域内以粮食种植为主。缺水是长期困扰蟠龙塬人居生活用水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难题。但随着宝鸡市城市发展建设,蟠龙新区项目作为《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确定的五大城市项目之一,是宝鸡城市“东扩南移北上”大城市发展战略中“北上”的主要腹地。规划面积约 40平方公里蟠龙新区作为城市建设区的一部分将承担起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科教中心、清洁工业基地等重要城市职能。这些转变必将带动西干灌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预计未来农业种植结构也将由原来单一的粮食种植,逐步向种植结构多元化发展。

主要发展措施:

a.加快实施泵站改造项目。对原来的西干抽水工程通过“陕西省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预计到2020年将全面完成西干灌区所有泵站的更新改造,解决蟠龙旱塬的灌溉用水。

b.农业种植结构逐步向多元化发展。随着蟠龙新区的建成该区域蔬菜、经济林果的种植面积将伴随着城市发展逐渐增加。同时,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景观园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另外,可因地制宜在塬区周围的坡地上种植白皮松、雪松、广玉兰、桂花、丁香、石榴、核桃、桃等比较耐旱的生态景观和经济林果。

c.加快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西干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2.10万亩,预计到2020年发展蔬菜种植面积0.5万亩,粮食种植面积11.6万亩。在蔬菜种植区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粮食作物种植区域加强标准方田建设,灌溉方式以渠道防渗为主。建立标准化、节水型农业种植基地。

3.2.2第二区域:总干灌区。

总干灌区有效灌溉面积25.79万亩,由于总干取水口至城市供水头部渠道内长期行水,具有非常便利的灌溉条件,且距宝鸡市区较近,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区域内有宝二电厂、东岭集团、徐矿集团三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在小范围内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主要发展措施:

a.加强灌区工程更新改造。对原总干24.878公里梯形渠道,29.95公里支渠通过“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更新改造,恢复原设计供水能力。

b.充分利用优越的灌溉条件,发展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总干取水口至城市供水头部渠道内长年行水,为蔬菜、葡萄、苹果等经济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可因地制宜在小海子抽下游原蔬菜、林果等经济作物种植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继续扩大果蔬种植规模,推广节水灌溉。

c.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总干灌区有效灌溉面积25.79万亩。预计到2020年总干灌区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可达2.1万亩,粮食种植面积23.69万亩。在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大力推广喷灌、渗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在粮食种植区域加强标准方田建设,灌溉方式以渠道防渗和管灌为主。其中发展渠道防渗灌溉面积12.9万亩,管灌面积2.8万亩,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万亩。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d.加强区域内生态环境治理。对长青工业园区周围的一定范围内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植物对环境的修复功能,净化空气、改善土壤环境,减少工业重金属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3.2.3第三区域:北干自流灌区。

北干自流灌区有效灌溉面积38.6万亩该区域内地势开阔、地形平坦,有多个小型库塘分布其间,是灌溉面积最大也是灌溉条件最为优越的区域,区域内西宝北线横穿而过,渭北环线纵贯其间交通便利,且原有一定规模的蔬菜、西瓜、辣椒、苹果、葡萄等种植面积。

主要发展措施:

a.加强灌区工程更新改造。对原北干36.412公里干渠,35.188公里支渠,通过“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进行更新改造,恢复原设计供水能力,对田间的斗、分引渠按方田标准建设,使渠道比降、田间渠系布局等进一步合理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b.充分利用优越的灌溉条件,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对灌区内部分闲置的土地鼓励通过土地托管、转包、代耕代种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c.充分利用灌区内的小型库、塘,积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该区域内有孔头沟、中张庄、祁家沟、王家沟、刘家沟、美水沟6个渠库结合水库;还有底寺、千集村、魏家河、官务、丁童、白家窑、云龙、太川、信仪等小型水库,不但可以解决灌区不集中灌溉时的用水之需,而且可以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供水源保障。

d.进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北干自流灌区有效灌溉面积38.6万亩。预计到2020年北干自流灌区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可达11.8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26.8万亩。在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发展微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粮食作物种植区域加强标准方田建设,灌溉方式以管灌和渠道防渗主。其中发展渠道防渗灌溉面积16.8万亩,管灌面积15.8万亩,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建立标准化、节水型农业种植基地。

3.2.4第四区域:北干抽水灌区。

北干抽水灌区有效灌溉面积27.04万亩,该区域水资源极度匮乏,农业生产一直处于有水漫灌,无水靠天的状态。但该区域地处乔山脚下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苹果树的生长,目前在灌区东部已形成一定规模成林苹果树。该抽水灌区所有泵站历经四十多年运行,设施老化破损严重,整体功能衰减,绝大部分已彻底停灌。近几年来经过“陕西省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对北三抽一、二、三级站和北四抽一、二级泵站,北五抽一、二、三级泵站陆续进行了更新改造,但由于田间渠系破坏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农民灌溉负担重,很少抽水灌溉。

主要发展措施:

a.加快实施泵站改造项目和田间渠系改造。通过“陕西省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和田间渠系更新改造,结合高标准方田建设,完成该区域泵站项目和 53.377公里的支渠及斗、分引渠的更新改造,恢复原设计抽水灌溉能力。

b.大力发展抽水灌区果树种植。该区域内美水河以东的东抽水灌区苹果种植面积目前已基本饱和,今后果树的种植面积将进一步向西抽水灌区扩展,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苹果树种植基地。

c.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该地区水资源匮乏,且主要以果树种植为主,可适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灌区不集中供水时的水源之需。

d.进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北干抽水灌区有效灌溉面积27.04万亩。预计到2020年北干抽水灌区以果树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可达5.33万亩,粮食种植面积21.71万亩。由于果树需要精细管理,适宜少量多次的灌溉方式,在该区域发展适合果树的微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0.7万亩,渠道防渗4.63万亩。实现果树增产,农民增收。

3.2.5第五区域:南干灌区。

该区域地处渭北塬区南边缘,有效灌溉面积21.11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17.965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5%,灌区主要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灌溉条件优越,且与蔡家坡汽车工业园区毗邻,预计该区域蔬果种植面积将大幅增加。

主要发展措施:

a.加强灌区工程更新改造。对南干14.659公里的干渠,11.79公里支渠,通过“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更新改造;对田间的斗、分引渠结合高标准方田建设,将原渠道比降、渠系布局等进一步合理化,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和末级渠系的防渗衬砌率,恢复原设计供水能力。

b.加强对渭北塬南边缘的保护,防止滑坡。该区域属渭北塬区南缘,地表水入渗可能引起塬坡失稳,产生滑塌或较大范围的滑坡,对宝鸡峡引渭渠造成威胁。本次规划灌区设计原则,南边缘预留500m范围保护带,鼓励采用微灌、喷灌的节水技术进行灌溉,减少深层渗漏。

c.充分利用优越的灌溉条件,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种植基地。预计到2020年,南干灌区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在原有经济作物种植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猕猴桃、西瓜、蔬菜、辣椒、葡萄等高效农业种植基地。

d.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南干灌区有效灌溉面积21.11万亩。预计到2020年南干灌区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可达4.9万亩,粮食种植面积16.21万亩。在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发展微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粮食种植区域则以低压管灌和渠道防渗的灌溉方式主。其中渠道防渗灌溉面积8.81万亩,管灌面积7.4万亩,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9万亩。建立标准化、节水型农业种植基地。

4、结语

冯家山水库灌区灌溉发展措施以提高灌区土地的有效利用率为前提,根据区域内农业发展的特点,因地治宜规划分区,从灌区土地规模化经营、节水灌溉的推广、区域环境治理等方面确定各区域的发展重点及主要发展措施,从而实现节水增效,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步伐,促进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灌区经济和生态建设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